俗话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了阻止钱学森返回中国,甚至将其软禁在美国长达五年之久。
而在2011年,在美国仍然发生了一起这样的事件,一位中国科学家,仅仅因为一项研究成果。美国人在高薪引诱不成的情况下,不仅百般阻挠其回国,甚至到了机场仍然有特工试图以携带机密资料为名,陷害甚至绑架其本人。
这个人是谁呢?他的研究成果意义如何?他是如何返回中国的,回来后又过得如何,是否实现了自己报效国家的理想?这一连串的疑问,会让每一个听到这个故事的中国人将心都吊了起来。

出生于1964年的潘锦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与许多高级知识分子一样,选择去了美国留学。因为那个时候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科研水平也很落后,去美国不仅生活条件更好一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那里学到最新的科学知识,拥有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展开全新的研究。
作为一个以玻璃材料为研究对象的物理学博士而言,潘锦功在去美国前以及在美国研究期间,从来没觉得自己会成为美国情报部门关注的人员。因为他研究的对象不过是一种“发电玻璃”而已,虽然这种东西比较新颖,但似乎并无军事价值,想来美国人也不会难为自己。
然而,随着潘锦功以其独创的新型半导体理论投入到玻璃材料的研究之中,并发明了“发电玻璃”这种不可思议的新型材料。他的研究成果很快就被美国政府与企业给盯上了。

这世界上就是这样,虽然潘成功的发明不如原子弹那样具有伤害力,但却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价值,毕竟21世纪已经是信息化社会了,一项与此有关的发明,其所产生的价值绝对是不可低估的。
按着美国人的一贯作风,对于潘锦功这样的科学家,第一步是重金收买,不仅有高达上千万美元的年薪作为诱惑,还有更好的研究条件,甚至有企业给予其高额的股份,就是为了收购他的研究成果。

然而,已经在美国从事了近二十年学习与研究的潘锦功,一心想回到自己的祖国。一方面美国人虽然迫使他将自己的研究成功卖给自己的企业,但却对后续研究不上心,甚至将潘锦功留在美国,只是不希望他将研究成果带回中国继续研究;
而潘锦功在权衡了美国的发展之后,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美国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去中国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价值。更何况中国是他父母所在之地,他虽然离开中国十多年了,但时时刻刻都想着回到中国,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国家奉献出一份力量。
于是他费尽了心思,最终以探亲的名义取得了回国的签证。虽然从美国法律上来讲,美国政府部门已经没有权力限制潘锦功离开美国了,但仍然有人千方百计地要阻止他回国。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在飞机安检之时,通过检查他随身所带的行李物品,找到违禁品——比如潘锦功被迫卖给美国企业的研究资料是不能再带出美国的——从而取消其离开美国,甚至将其彻底扣在美国的目的。

作为一个科学家,研究成果就是自己的生命,然而这一次为了回到祖国,潘锦功不得不放弃了这一切。当然,对于潘锦功来讲,自己的大脑才是他要带回祖国的最大研究成果,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已经牢牢记在了自己的脑子里。
虽然如此,但潘锦功仍然担心美国特工给自己栽赃陷害,毕竟这一手,他们用得可是熟练得不能再熟练了。为了避开美国特工,潘锦功在去机场以及在机场候机、安检之时,故意不断地换衣服,改变外貌,并时时观察自己的周围有什么陌生人,有什么意外情况。
这一番动作下来,潘锦功似乎不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科学家,而是一个专业的特工。然而他面对的可是专业的特工,在关公面前耍大刀,能够成功吗?

就在即将进入登机口之时,潘锦功突然发现有几个陌生人一直在盯着自己,显然他们将对自己不利。在此危急时刻 ,潘锦功灵机一动,突然将早就准备好的随身箱子扔到了一个似乎没人注意的地方。
虽然普通人不会注意这个举动,但那些特工却一直盯着潘锦功这一切,他们以为潘锦功扔掉的正是他随身所携带的机密材料,于是不再关注潘锦功,而是一窝蜂般去抢那个被扔掉的箱子。
然而当他们打开箱子时,却大失所望,里面不过是一些衣服以及无关紧要的生活用品。当特工们恍然大悟之时,潘锦功已经顺利地通过了登机口,向着飞往中国的航班而去。

回到了中国后,潘锦功立刻开始了将自己研究成果转化为实业的工作,虽然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不理解他的研究成果意义何在。但国家仍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潘锦功的研究。
虽然潘锦功在美国的研究成果已经被迫卖给了美国企业,按法律,潘锦功只能另辟蹊径,但他早就有了全新的研究思路,经过几年的研究,他不仅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量化生产。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推广,潘锦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开辟了新的能源之路,无论是新疆、青海这样太阳能充足的地方,还是其他地区的乡间,都有他的发明。

潘锦功是幸运的,他成功地摆脱了特工的干扰回到了祖国,但也仍然有许多中国科学家身陷美国,甚至因为他的研究价值或者被迫留在美国,或者被陷害而身陷囹圄,甚至我们还听到有科学家莫名其妙因车祸死亡的消息。
这无不告诉我们,在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规划之中,不仅是航母、飞机,还有扼杀我国的高新科技人才这类阴险的伎俩。从根本上而言,这还是因为我国自己的研究条件还不够先进,使一部分人不得不去美国开始自己的科学研究。
相信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研究条件的不断改善,不仅更多的科研人员再也不必再远渡重洋,留在自己的祖国就可以取得丰硕的成果。甚至在将来,世界上还会有更多的他国科学家来中国从事学习与研究工作。
参考资料:雅安日报:央视《走遍中国》走进石棉 探寻“挂在墙上的油田”的秘密
https://www.yaan.gov.cn/xinwen/show/d4a98693-5d57-4c33-964d-74df48d2d123.html

《产城》:蓄力技术革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专访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

《产城》:四川省创新专家、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用材料革命推动产业革命

中国网国情频道:中国再现“钱学森”式科技人才,他毅然拒绝美国高薪挽留选择回国,并带回34项新能源专利技术!美国科技专家暗自懊悔:当初不应该让他回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510781411489323&wfr=spider&for=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