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华为工程师乘飞机去突尼斯,飞机起飞1分钟失控摔成两半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3-01 13:16:34

当我们和长辈交流,尤其是那种六七十年代的长辈,他们开口闭口就是“打一场硬仗”、“上战场”,等等词汇。

如果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真得上过战场,挨过枪子儿,枪林弹雨里穿梭过,但众所周知,他们出生的时候世界已经进入了和平年代,他们的青春时代已经几乎没有战争可以参与了。

所以他们口中说的“打一场硬仗”到底是什么?华为高层几乎都是那个年代的人,他们的长征又到底是什么?

一、飞机失事,人没事

华为的董事长任正非在某次集团会议里提到过一件事,2002年,华为的一名工程师吕晓峰,经历了一场空难,差点英年早逝。任正非说他自己本来是要和吕晓峰一起搭乘那趟航班去突尼斯的,可他临时有事耽搁了,没有赶上。

结果,这架飞机起飞不到一分钟,就直接失控,在空中解体,摔成了两半。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吕晓峰还活着吗?结果,人家命大,竟然毫发无伤,从死神手里捡回来一条命,这事直接在公司里传成了传奇。

后来任正非特地送给吕晓峰一套崭新的西装,算是帮他压惊,也算是庆祝他新生的仪式感。但这事其实也折射了华为当时在海外市场的处境,那真是一路披荆斩棘,险象环生,就是他们说的“打一场硬仗”。

那么华为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呢?

二、非洲市场,华为的从无到有

要说华为在海外市场最惊心动魄的地方,非洲必须占一席之地。在90年代末,华为刚决定往海外发展,大家都盯着欧美市场看,毕竟欧洲、美国,才是高端市场,赚的是大钱,但华为呢?直接冲进了非洲。

非洲有什么好去的?当时的非洲,基础设施差,通讯落后,很多地方连固定电话都没有,更别提移动网络了。对欧美电信设备商来说,非洲市场利润太低,根本不值得投资,西方巨头们高高在上,根本看不上这块贫瘠的市场。

但华为看到了机会。当时非洲的电信市场,虽然基础差,但也意味着几乎是空白的,只要能进来,市场就是你的,于是,华为决定赌一把。但要生存,先适应非洲的特殊情况,华为人刚到非洲,就被现实狠狠教育了一番。

第一课,就是基础设施太差了,华为的工程师发现,非洲很多地方连路都没有,设备运不进去,电力供应更是时断时续,别说网络了,连手机信号都找不到。为了建基站,华为工程师们自己扛着设备,走几公里的泥泞小路,把天线架在山头上。

实在没路,他们就用驴车拉设备,有时候还得自己搭桥修路,西方公司的人来了看一眼就走,华为的人就这么一点一点把基站建了起来。

第二课,是学会跟当地人打交道,华为的工程师们发现,非洲各国的政府效率低,办事流程复杂,想谈成一个项目,需要极大的耐心,更别说当地文化和中国完全不同,语言也不通。所以,华为采取了接地气的战术:在当地招员工,把非洲人培养成自己的技术团队。

这样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解决了文化和沟通问题,到了后来,华为在非洲各国的团队,基本上都是本地化运作的。第三课,是安全问题,非洲很多地方动乱不断,枪战、绑架、抢劫是家常便饭,华为工程师们有时候去修基站,路上遇到武装分子,差点就回不来了。

为了安全,华为还专门培训员工如何应对绑架、如何躲避枪击,有些工程师甚至学会了如何谈判赎回自己。华为一下子在非洲就被上了三个大课,那么后来华为在非洲发展得怎样呢?

三、华为是怎么在非洲站稳脚跟的?

如果开拓市场做到了,那么后续守住这份市场该怎么办呢?靠价格吗?不完全是的。华为的设备比西方厂商便宜,但价格不是唯一的杀手锏,真正让华为在非洲扎根的,是它的实用主义精神。西方公司喜欢卖高端设备,利润高,但不一定适合非洲的实际情况,而华为呢?直接量身定制,

比如耐用性方面,非洲很多地方极端炎热,普通设备容易坏,华为专门做了高温适应性测试,确保设备在50度的高温下还能正常工作。另外就是功耗方面,有些地方一天只有几小时电,华为开发了低能耗的基站,能用太阳能发电,解决了停电问题。

非洲很多项目都希望立竿见影,华为就推出了模块化基站,几天就能搭建完成,而西方公司的方案可能要拖上几个月。结果,非洲很多国家一对比,发现华为的方案最靠谱,服务最好,价格还便宜,直接就选了华为。

其实2000年左右,华为刚进入非洲市场时,几乎没有人看好它,但几年后,华为的市场份额在非洲迅速增长,一举超越了西方通信巨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肯尼亚,华为直接拿下了全国最大的移动通信项目,把欧美厂商挤出了市场,同样的故事,在尼日利亚、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地不断上演。

到2005年,华为在非洲市场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存,甚至连欧美厂商都开始学习华为的策略,开始提供本地化服务,但那时候已经晚了,华为已经拿下了非洲的半壁江山。

吕晓峰那次劫后余生,其实只是华为海外拓展过程中,无数惊险经历中的一个缩影。华为的工程师们,背着设备穿越沙漠,扛着基站爬上雪山,在战乱区躲避子弹,在没有网络的地方搭建通讯……这些经历,才是华为真正能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的原因。

结语:

现在,华为已经真正变成了全球科技巨头,而那一切的开始,可能就源自一个个像吕晓峰这样的工程师,背着设备、穿越异国他乡,用汗水、智慧,甚至赌上一点运气,换来的。

所以,当你今天在非洲看到一个华为的基站时,可能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但你可以确信,它的存在,是一场又一场硬仗打拼出来的。

参考:

任正非曾经与飞机失事擦肩而过

2023-12-31 来源:观风闻

华为出海“长征”之路:从青涩起步到全球领先

2025-02-18 来源:蓝鲸财经

华为“王者”出击 海外市场风云再起

2-20 来源:太平洋汽车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