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中的这两句可不可以这样解释?

声音和音乐大概是文学中最难描摹的事物之一,它看不见摸不着,往往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音乐之于人类又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文学化表达也不可避免,所以仍然出现了不少描摹音乐的作品。
越有挑战性越能显示高超技艺,在描摹音乐的作品中也不乏佳作,清朝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中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这里就提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三首佳作,分别是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正面不易攻克,便可反面迂回,战争如此,文学也是如此。侧面描写和化抽象为形象就是描摹音乐常见的方法和技巧,这在这三首音乐体裁的诗作里都有体现,此文不一一分析,单分析《李凭箜篌引》中的一句——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的诗奇谲瑰丽,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不可捉摸,让人叹为观止。李白的诗也想象力丰富,但更多是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创造齐特的意境,但李贺则是直接使用奇谲瑰丽、荒诞离奇甚至幽冥凄冷的意象,从而营造一种奇特稀少而又让人悚然震惊的意境。
诗家爱用“白云”,他则直接“黑云压城城欲摧”;诗家写“山花红紫树高低”,他则写“冷红泣露娇啼色”;诗家爱写“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他则是“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凭箜篌引》同样体现这一特点。
写“鱼”的诗人不少,但写“老鱼”的则不多;写“蛟”的诗人不少,但写“瘦蛟”的则不多,在“鱼”“蛟”的前头冠以“老”“瘦”这样的定语,正显示了李贺奇谲瑰丽的风格。
听到音乐,老鱼在波中跳跃起来,瘦蛟也在水中随之起舞,人们常常这样理解这两句,是没有问题的。
看到另一种理解,将“老”“瘦”理解为为动用法,音乐奇绝,连鱼和蛟龙都完全沉浸其中,随着节拍而情不自禁地舞动,为之而老,为之而瘦。
《论语·述而》里形容音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沉浸在音乐之中,忘我享受,茶饭不思,“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似乎也可以理解。
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正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尹消得人憔悴”。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老鱼和瘦蛟被音乐感染的场景,表现箜篌声音之感染力。
诗无达诂,这种解释也能凸显音乐的魅力,鱼为之老,蛟为之瘦,也能显现李贺“我就是我,不一般的烟火”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