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这是一篇绝佳的多元主题作文材料

常言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
之所以怕写作文,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作文材料,素材缺乏。
这其实有点骑驴找驴的感觉了,我们学过的每一篇文章包括是文言文都是很好的作文材料,而且很多文章都适用于多元主题作文。
因此,把这些文章尤其是文言文学好用好,那就能解决好三怕中的两怕——文言文与写作文,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了。
我们以《种树郭橐驼传》为例,这就是一篇绝佳的多元主题作文材料。
一、豁达心胸,坦然面对缺陷和挫折
郭橐驼原名并不叫“橐驼”,“橐驼”是人们给他起的绰号,因为他驼背,背部隆起,走起路来像一头骆驼,大家也就叫他“郭橐驼”了。
常理来说,这是一个侮辱性的绰号,是拿别人的生理缺陷来嘲笑别人,但郭橐驼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说“这名字不错,给我起这名恰好”,后面自己干脆把自己的本名都扔了,直接称自己为“橐驼”了。
敢于自嘲,这得有一颗强大且豁达的心胸才可以,有这样的心,才可以把世俗的一切纷扰拒之身外,从而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二、顺应规律,把握本质铸工匠精神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郭橐驼是种树的,但人家也种出了名堂。他种出来的树繁茂硕大,早结果,且繁多,移栽的成活率更高达百分之一百,同行们“窥伺效慕”,都想偷师学习,但没有一个赶得上的。
不仅是绝技,而且是独门绝技。
当然,所有的精湛技艺都不是白来的,都是建立在反复练习及对技能规律的深切把握上。
郭橐驼说了,我之所以厉害,就在于能“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这里的“天”就是天性,就是规律。
植树的时候,根一定要舒展,培土一定要平整,移栽一定要用旧土,捣土一定要结实,种的时候要用心,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种好以后一定要放心,顺应它的生长规律,千万不能今天摸一下,明天摇一下,更不要揠苗助长。
看看,这不是一个工人,而是一个工匠。
什么是工匠?能把不起眼的小事做到极致,能顺应规律、把握本质做事,那就是工匠,那就是工匠精神。
三、为政宽简,与民休息勿繁政扰民
唐太宗说过一段话: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柳宗元的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苛政猛于虎,很多时候,繁政也猛于虎。
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自然需要政令,但如果政令频出,条文繁多,看起来是在爱护百姓,实际上却是在残害百姓,“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是也。
为政宽简,与民休息,甚至无为而治,有时候反而能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汉初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国家很快就从秦末的动乱中修整过来,奠定了大汉强盛的基础。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使用武力,虽然取得一系列胜利,但穷兵黩武,劳民生财,也造成了汉武帝晚年社会经济凋敝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心系苍生,文章合为时为民而著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主张“文道并重,文以明道”,即文章要有切实的内容,能反映实事,能于国有利,不无病呻吟,也不行而无文,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这篇文章就生动体现了这一点,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诸侯自立,政出多门,人们除了要缴纳中央政府的各项赋税外,还要遭受地方政府的盘剥,生活穷困,苦不堪言,柳宗元通过郭橐驼种树这样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讽谏统治者要轻徭薄赋,宽减为政,与民休息,真正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五、爱与害,忧与仇,事理之间的辩证分析
郭橐驼不是哲人,却说了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以种树而言,种好了你就不要管它,让它自在生长,你非要“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看似是在爱,实则是在害;看似是在忧,实则是在仇。
以为政而言,百姓安居你就不要去烦扰他,你非要“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文山会海,老百姓疲于奔命,政令没有贯彻下来,生产活动也被耽误了,同样看似是在爱,实则是在害;看似是在忧,实则是在仇。
领域不止这两点,爱护孩子,过了就是溺爱;关心学生,过了就是纵容;宽容朋友,过了就是包庇……
这就是古人朴素的辩证法。
言归正传,一篇《种树郭橐驼传》可以作为多元主题作文材料,这正是课本并不缺乏作文材料,只是缺少发现作文材料的眼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