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物保护法首提“流失文物追索权”,国宝回家还有多远?

古玩行侦探 2025-04-05 21:29:36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民族文化的根脉。然而,由于战争劫掠、非法盗掘等原因,数千万件中国文物散佚海外,成为中华文明之殇。2025年3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对流失境外文物的追索权,并规定追索权利不受时效限制,这一突破性条款为国宝回归之路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动能。在新法实施背景下,中国如何运用法治力量推动文物追索?国宝回家的进程将面临哪些挑战?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文化遗产保护,更牵动着民族情感与文化自信。一、法律突破:从道德呼吁到权利确权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在第六章新增“文物追索返还”条款,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流失文物追索权。这一条款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文物流失问题上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维权。法律明确,国家对于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权利,且该权利不受时效限制。这意味着,无论是近代因战争流失的文物,还是近年来通过非法手段盗掘走私的文物,中国均可依据法律主张所有权。相较于过去依赖道德呼吁的追索模式,新法赋予了国家层面的法律武器,使追索行动更具强制力和约束力。

例如,2025年3月4日,美国向中国返还41件文物艺术品,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唐代佛造像等,这是新法实施后首个成功案例。这批文物的归还,不仅验证了法律条款的实效性,更释放出强烈信号:中国将依法捍卫文化主权,任何非法占有中国文物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追责。二、实践路径:国际合作与多维手段并举

文物追索是一项复杂的国际工程,需依托法律、外交、司法等多维度协作。中国近年来通过构建国际合作网络、创新追索手段,逐步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1. 国际条约与机制建设中国已与秘鲁、意大利、美国等27个国家签订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的双边协定,并多次续签中美、中意等关键合作框架。2024年发布的《青岛建议书》进一步提出殖民背景下文物返还的中国方案,推动国际社会形成更公平的返还规则。这些机制为跨国追索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平台。

2. 司法诉讼与民事追索通过民事诉讼追索流失文物的“章公祖师”肉身坐佛案,开创了中国海外文物追索的先例。新法实施后,司法手段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例如,国家文物局可依据新法条款,联合司法部门对非法持有中国文物的机构或个人提起诉讼,形成法律震慑。

3. 溯源研究与证据链构建文物追索的核心在于证明所有权。中国通过考古研究、文献考证等方式,对流失文物进行溯源,构建完整的证据链。例如,对子弹库帛书的追索,即通过系统研究其盗掘、流转历史,最终推动美国归还。新法实施后,此类研究将获得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挑战与对策:破解法律与历史困局

尽管法律进步显著,文物追索仍面临多重挑战。

1. 国际公约的局限性现有国际公约如《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缺乏溯及力,难以覆盖历史上流失的文物。此外,部分西方国家未加入公约,导致追索陷入法律真空。对此,中国需推动国际规则改革,倡导制定兼顾历史正义与现实可行性的新公约。

2. 私法规则与时效抗辩文物现所在地国常以“善意取得”“时效抗辩”为由拒绝返还。新法虽突破国内时效限制,但需进一步推动国际社会承认文物流出国的永久追索权。

3. 文物犯罪的跨国化文物走私呈现专业化、网络化趋势,需加强国际执法合作。例如,检察机关可联合多国执法机构,对盗掘、走私、交易链条实施全链条打击。

针对上述挑战,中国可采取以下策略:

完善国内法治体系:细化追索程序,明确文物所有权归属,建立文物追索专项基金。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建立文物流出国联盟,联合抵制非法文物交易。

技术创新: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追踪文物流向,提升追索效率。四、未来展望:让历史正义照亮文化复兴之路

新文物保护法的实施,标志着中国从“被动追索”转向“主动维权”。未来,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合作的深化,更多流失文物将踏上归家之路。

一方面,法律威慑力的提升将促使更多国家和机构主动归还文物。例如,大英博物馆等长期持有中国文物的机构,可能面临更大的法律与舆论压力。另一方面,公众参与度的提高将形成社会合力。通过加强文物宣传、鼓励民间捐赠,可汇聚更多力量推动追索。

正如东南亚最大古董商李鉴宸所说:“中国文物工作应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国宝回家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当一件件文物跨越山海回归故土,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凝聚着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正如新法所赋予的“不受时效限制”的权利,正义终将抵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