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求知所
编辑|历史求知所
就在前段时间,俄罗斯遭遇了一场恐怖袭击,尽管乌克兰方出来澄清这件事和乌克兰并没有关系,但是俄罗斯方依旧认为这场恐怖袭击与乌克兰脱不了关系。
不仅如此,俄罗斯还两次对乌克兰发动了攻击,有人将这称之为对乌克兰的“报复”。在这种时候,应该轮到“北约”出手了。
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北约”根本没有出手的打算,美国更是在一旁坐山观虎斗。
中东地区的局势也越发的紧张,前不久,以色列轰炸了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这直接导致了伊朗七名军方人员死亡。
那么以色列这次为什么要去挑衅伊朗呢?其实,以色列只不过是想逼迫美国等西方国家下场。但是以色列显然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他们有千百种借口推脱。
只不过,最近的这种种事件表明,世界是进入“熬鹰”纪元了?
«——【·恐怖袭击伤亡惨重·】——»
恐怖袭击案发生在晚上,莫斯科的一座音乐厅内。那天晚上,这个音乐厅内正在举行一场音乐会,这场演出的门票几乎全部卖出,所以当天晚上这个音乐厅内挤满了人。
音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人们也都沉浸在歌声中。突然,音乐厅内响起了枪声,有几个身穿迷彩服的人拿着枪闯了进来。
等人们反应过来是有恐怖袭击后,都吓得抱成一团。但为时已晚,已经有不少人受伤倒下。
有不少人被吓得趴在了地上,不敢站起身的他们只能爬着逃出这座音乐厅。有不少人逃了出来,但是仍然还有不少人中枪身亡。
在音乐厅的人们纷纷逃窜,大家都在找地方躲藏,有的人躲到了厕所里。但是这些恐怖分子却又向音乐厅内扔了几枚类似燃烧弹的东西,这导致音乐厅内燃起了大火!
在这场大火中,有至少十个人失去了生命。好在,这场大火得到了控制,其余幸存的人也全部被疏散。
但是这场恐怖袭击依旧让不少人失去了生命。据统计,死在这场恐怖袭击中的人有一百四十三名,有超过一百多人受伤。
俄媒更是将这场恐怖袭击称为“俄罗斯现代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之一”。值得高兴的是,袭击音乐厅的几名恐怖分子中有一名被当场抓获,其余几名恐怖分子则是驾驶一辆白色轿车逃走。
到目前为止,直接参与袭击的几名恐怖分子已经全部被抓获。从其中一名恐怖分子的供词来看,这场恐怖袭击不是突然发生的,很有可能预谋已久。
«——【·事情走向扑朔迷离·】——»
这名恐怖分子是被人从网络上招募来的,在一个月以前,有人给他的社交媒体账号发了消息。
对方让他到指定地点杀人,在事后会给他一百万卢布。在被抓获以前,这名恐怖分子已经收到了对方转来的五十万卢布。
据这名恐怖分子交代,他是从土耳其过来的,其余的几名恐怖分子也都是外国人。在遭遇恐怖袭击过后,有许多俄罗斯人认为,这起恐怖袭击或许跟乌克兰有关。
并且俄方也声称这几名恐怖分子曾经去往俄乌边境。这似乎更能证明,这起恐怖袭击案件与乌克兰有关。
尽管乌方一再声明这次恐怖袭击事件与乌克兰并没有关系,但是俄罗斯却似乎已经认定事情就是与乌克兰有关。
就在这时,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却突然出来说他们会对这次的恐怖袭击案负责。
但是这次恐怖袭案件击却并不像“伊斯兰国”以往的行事风格,两者的行事风格截然不同。“伊斯兰国”虽然发动过多次恐怖袭击,但是以往都是有政治诉求的。
他们往往会以人质威胁,然后趁机提出自己的条件。然而在这次莫斯科的案件中,这几名恐怖分子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是单纯地”杀人“。
他们直接开枪杀人,倒像是一场赤裸裸的报复。而且,有人发现,这几名恐怖分子像是经历过训练,因为他们开枪的动作十分流畅。
他们撤退时的行为更加让人疑惑,这几名犯罪分子在作案以后就驾驶着一辆白色轿车扬长而去,并且他们开车的目的地还是俄乌边境。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也有两年了,多少新闻媒体报道这件事。这两国的边境处自然是危险重重,还有士兵把守,这几名犯罪分子不可能不知道。
但是这几名犯罪分子依旧驾驶着这辆车朝着两国边境疾驰而去。果然,这几名恐怖分子在俄乌边境被抓了。
被抓获时,这几名犯罪分子依旧开着逃跑时的那辆车,生怕别人认不出来似的。并且他们还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路上,完全不做隐藏。
而且被抓之时,这几人完全失去了犯案时的凶残,连反抗都没有就直接投降了,而且还有一个人被吓得瑟瑟发抖。
很难不怀疑,这几个人是被推出来“背锅”的!但也有人猜测,或许这确实是“伊斯兰国”对俄罗斯的报复。因为在今年三月初时,俄罗斯的执法部门曾经击毙过六名“伊斯兰国”组织成员。
那时,“伊斯兰国”就疯狂叫嚣说要报复俄罗斯。而且美国大使馆也曾经发出警示说,俄罗斯将要发生恐怖袭击,还说出了恐怖袭击发生的地点。
这其中的种种事件,让这次事件的走向更加的扑朔迷离。因为其中存在的种种疑问,所以俄罗斯一直没有承认恐怖袭击案的凶手是“伊斯兰国”。
相反地,俄罗斯反而更加愿意相信这次案件与乌克兰有关。于是,俄乌冲突再次升级。
«——【·冲突升级多次发动袭击·】——»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发动了两轮攻击。在2024年3月22日,乌克境内的多个能源设施遭到了俄罗斯的袭击。
这次的袭击也差点给乌克兰普通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俄罗斯袭击的能源设置包括第聂伯河水电站,这个水电站对于乌克兰来说非常重要,也关乎着乌克兰一部分家庭的正常生活。
如果这座水电站遭到了破坏,那么很有可能乌克兰东部的大部分家庭将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并且,为了发电,第聂伯河中存储了大量的水。
如果第聂伯河遭到毁坏,那么不仅会造成停电,在周围居住的乌克兰居民也会遭受到洪水的冲击。
如果第聂伯河水电站遭到了破坏,那么依赖这条河生存的其他行业,比如航运等,也将不能正常运转。
乌克兰方面称,在这次的袭击中,俄罗斯方面动用了导弹与攻击型无人机。在2024年3月29日时,俄罗斯再次对乌克兰境内的能源设施发动了袭击,尤其是发电设施。
在这次袭击中,俄罗斯动用了六十架无人机,还发射了三十九枚各型导弹,乌克兰防空系统拦截了其中的五十八架无人机以及二十六枚导弹。
这两次的袭击,给乌克兰的能源设施造成了重大伤害。但是,在这两次袭击之前,俄罗斯方面并没有有针对性地袭击乌克兰的能源设施,这并不常见。
之前,俄罗斯大多都是对乌克兰境内的军事以及政治目标发动空袭或者火力攻击,从来没有对发电站这种基础设施发动过攻击。
可见,俄罗斯发动这两次袭击的目的有一部分是为之前的恐怖袭击事件报仇,俄罗斯依旧认为莫斯科发生的恐怖袭击案与乌克兰有关。
另外,有人分析,俄罗斯发动这两次袭击的另一个目的就是逼迫西方国家走上谈判桌。
俄罗斯打击乌克兰境内的基础设施,不仅会破坏乌克兰战时的生产力,还有可能会引发乌克兰国内社会的动荡。
在现代社会,不管是哪个国家,他们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水、电等基础能源。
这些设施一旦遭到破坏,那么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乌克兰的普通居民。如果这些基础设施出了问题,那么这些乌克兰居民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
他们有可能吃不上饭,甚至有可能喝不上水。各个工厂也将不能正常运转,只能停工。时间一长,乌克兰的各行各业也只能陷入停顿,也将会大量的乌克兰居民失业,这也会对乌克兰的经济造成打击。
而大量乌克兰居民失业也让乌克兰居民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这对于乌克兰居民来说,可以说“雪上加霜”。
长此以往,乌克兰居民必会怨声载道,社会也将发生动荡。这样的乌克兰显然无法再参与战斗。
即使那些西方国家再想让乌克兰继续参与战斗也不行了。再一个,一旦乌克兰“瘫痪”,那些西方国家肯定要动用自己的资源来帮助乌克兰恢复经济,恢复秩序,维持社会的稳定。
但是那些被破坏的基础设施修复起来也不容易,那些西方国家必定不愿意拿出自己的资源来帮助乌克兰。
既然那些西方国家不愿意帮助乌克兰,那么遭到破坏无力再战的乌克兰便只能选择与俄罗斯进行和谈。
所以说,俄罗斯这次对乌克兰的基础发动袭击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给之前莫斯科发生的那场恐怖袭击案报仇。
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逼迫西方国家下场和谈,现在看来,俄罗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的可能性更强一些。
那么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可能要追溯到二战时期。
«——【·多方面原因造成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北约”成立了。“北约”中的领头人则是美国,北约曾三次东扩,也从原来的十九国扩大到了二十八国。
“北约”的多次扩张行为让俄罗斯感觉受到了威胁,而乌克兰也成为了北约的“候选国”,只不过因为一些事件的发生,导致乌克兰暂时没有加入北约。
要知道,在以前乌克兰可是苏联的加盟国,曾经与俄罗斯亲如兄弟,所以俄罗斯方面无法接受乌克兰加入北约”。
并且,俄罗斯也曾多次声明“反对北约扩张”。在2022年时,俄罗斯还承认了“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以及“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这两个国家的独立性。
俄罗斯还和这两个国家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但其实,这两个国家都是存在在乌克兰的国土上的。
乌克兰认为这两个所谓的国家是在非法占取乌克兰的土地,因此,乌克兰并不承认这两个国家的独立性。
北约的不断扩张严重威胁到了俄罗斯的安全,而且俄罗斯也要履行之前签署的《友好互助条约》,所以俄乌冲突才会爆发。
虽然俄罗斯袭击乌克兰能源设施与以色列轰炸伊朗驻以色列大使馆的事都是为了逼迫西方国家上谈判桌,也给世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但是,但将其称为“熬鹰”纪元可能过于简单化和情绪化。首先,俄乌冲突并不是简单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它有着许多复杂的原因,比如民族问题、经济问题等等。
这场冲突不仅对俄乌两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了影响。
然而,通过外交渠道和国际合作,我们可以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方法,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升级。
其次,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个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纠葛使得任何解决方案都需要各方之间的妥协和努力。
然而,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解决分歧,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是实现持久和平的关键。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冲突都是复杂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利益。
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共识和采取积极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