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求知所
编辑|历史求知所
作为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也算是历史课本中的名人了。解放战争之后,全面失败的国民党逃亡台湾。
但逃到台湾的国民党依旧贼心不死,依旧对大陆虎视眈眈,试图夺取政权。但国民党几次反攻均以失败告终。
经历过几次失败之后,国民党明白想要反败为胜是不可能了,于是也是放弃了继续反攻大陆。
蒋介石也是带着家人定居在了台湾。蒋介石在台湾度过了自己的大半辈子,直到1969年时的一场车祸让蒋介石的身体大不如前。
到了1975年时,已经快要走到生命尽头的蒋介石也是想起了种种往事,他多次和自己的儿子蒋经国说起以前的经历。
就在1975年4月5日这天,蒋介石突然向蒋经国说起了一个人的名字。蒋介石絮絮叨叨地向蒋经国说起了这个人。
在当天晚上,蒋介石就去世了。只不过,父亲在临终前提到的这个人让蒋经国十分的疑惑,因为这个人已经是共产党,与国民党是对立的。
蒋介石为何会对这个人“念念不忘”呢?他提到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呢?
«——【·声名远播的教育家·】——»
蒋介石临终前提到的那个人正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1969年的一天,蒋介石开完会乘坐专车回家,却不料在回家的路上,自己的专车与一辆军车相撞。
巨大的冲击力把蒋介石摔了个人仰马翻,也让蒋介石的胸部受到了剧烈的撞击。出了车祸之后,蒋介石立马被送到了医院。
蒋介石的胸部受损波及到了心脏,情况十分危急。还好经过医生的抢救蒋介石最终捡回了一条命。
只不过这次的车祸严重损害了蒋介石的身体健康,让蒋介石的身体大不如前。在此之前,非常注重养生的蒋介石身体一直很好。
蒋介石的身体越来越糟糕,让他无力再去打理种种政事,所以他打算培养自己的儿子蒋经国继承自己的衣钵,自己则前去海外疗养。
但是再怎么疗养对于蒋介石来说也是无济于事,1975年4月5日这天,蒋介石的生命还是走到了尽头。
这天,蒋介石的口中反反复复地提到了张伯苓的名字。在当天晚上,蒋介石就去世了。那么,蒋介石与张伯苓之间到底有什么渊源呢?
这还要从头开始说起。那时张伯苓已经在教育界闯出了一片天地,他的大名也传入了蒋介石的耳中。
那时蒋介石还没有成为国民党的领袖,还是黄埔军校的校长,那时他就发现军校中有不少人都是张伯苓的学生。
这引起了蒋介石的兴趣。不过,此时的蒋介石虽然注意到了张伯苓,但是此时两人并没有真正产生交集。
真正让两人产生交集的是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张伯苓未免战争波及到学校的师生,张伯苓决定将学校南迁。
但是这需要经费,不得已,张伯苓只好找到了当时已成为国民党领袖的蒋介石。蒋介石对张伯苓早有耳闻,对于这次会面蒋介石也十分欢喜。
因此,张伯苓没费多大的力气就得到了南迁的经费,并且,蒋介石还让张伯苓担任了国民党参政会的副议长。
但很明显你张伯苓志不在此,他满心满眼都是他的教育事业。南迁事件之后,张伯苓继续在教育行业发光发热。
解放战争之后,全面失败的国民党准备逃往台湾,蒋介石准备拉拢一些有才能的人跟他一起去往台湾,其中就包括张伯苓。
但是周恩来周总理的一封信让张伯苓留在了大陆,两人的交集也仅限于此了。那么为什么蒋介石在临终前会提到张伯苓呢?
他的用意恐怕是想让蒋经国重视教育,建立对国民党有益的教育体系。
«——【·虽家贫但努力读书·】——»
张伯苓出生于晚清时期,他的父亲是秀才,因此家中有些积蓄,张伯苓也得以上学念书。
但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管你是秀才,还是举人,都毫无用武之地。在张伯苓六岁那年,家道中落的他无法再继续读书。
但他作为秀才的父亲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就算拿出全部家当来也要供儿子读书。张伯苓的父亲把他送到私塾读书,小小年纪的张伯苓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因此他十分刻苦用功地读书。
他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盼,他的成绩在私塾里总是名列前茅。但因为家里贫困,交不起学费,张伯苓最终还是无法再继续在私塾念书。
好在,私塾并没有不管他,而是把张伯苓转到了一所义塾读书。所谓义塾就是专门供贫困子弟读书的地方,收的学费也比一般私塾要少很多。
张伯苓终于得以继续读书。但是面对清政府的剥削,张伯苓的家中还是过得非常艰难。所以张伯苓立志要改变清政府的现状。
张伯苓的家中越发的困难,到最后就连去义塾的学费都交不起了,这让张伯苓犯了愁。
就在这时,张伯苓听闻北洋水师学堂开办的消息。北洋水师学堂是由李鸿章创办的,不仅不收学费,每个月还会给学生发生活费。
就是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这让张伯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张伯苓的成绩一向非常好,通过北洋水师学堂的考试应该不成问题。
但张伯苓还是不敢大意,为了应对这次的考试,张伯苓下了极大的功夫。最终,张伯苓以十分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北洋水师学堂的考试。
那年张伯苓才十三岁。
«——【·经历屈辱时刻改变思想·】——»
通过考试之后,张伯苓就进入到了驾驶班学习。这时的张伯苓也萌发了报效祖国的理想。张伯苓想,自己一定要在水师好好干,甚至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打败外国列强。
在北洋水师学堂,张伯苓学习十分用功,不敢有一丝的松懈。最终,他以学堂第一的成绩进入了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了实习生。
但是在张伯苓进入北洋水师舰队没多久就迎来了甲午中日战争。大家应该都在历史课本上学过甲午中日战争,也知道北洋舰队在这场战争中全军覆没。
当时的清朝闭关锁国,根本不知道外面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以为北洋水师舰队天下无敌。
他们根本就没有准备好好应战,清政府甚至还在给慈禧过生日。虽然张伯苓只是北洋水师舰队中的一名实习生,但这场失败的战争还是让张伯苓感受到了屈辱。
即使张伯苓日复一日地努力,但仍旧不能改变清王朝衰落的事实,这对于张伯苓这样的爱国青年来说是一种精神冲击。
之后的张伯苓还亲身经历了“国帜三易”这样丧权辱国的场面。当时清政府已经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西方列强见日本从中得到了好处也坐不住了,他们动用手中的势力逼迫日本放弃《马关条约》中的一部分“战利品”。
西方列强以此来向清政府邀功,但西方列强并不是真的想帮助清政府,而是想把这一部分据为己有。
软弱的清政府谁都惹不起,只好把这一部分国土“租借”给西方列强。清政府派“通济号”巡洋舰去进行转接手续,而张伯苓恰好就在这艘船上。
作为一名海军军官,张伯苓亲眼看着日本的太阳旗落下,升起了清政府的青龙旗。但仅仅过了一天,清政府的旗帜落下,英国的米字旗升起。
这样屈辱的时刻让张伯苓无比愤慨,同时也让张伯苓意识到在海军中已经无法救国强国了,只有改变人们的思想才能真正地救国。
于是张伯苓毅然决然地脱下了那身军装,然后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怎样让国家强大起来。
彼时,我国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弱于他国,如何让我国的各个方面都发展起来也是一个难题。
这时,张伯苓想到,与其扭转现在人的思想,不如从下一代开始抓起,给下一代传播新思想。就这样,张伯苓投身于教育事业。
«——【·投身教育行业·】——»
辞去了海军职位的张伯苓回到了天津老家,在那里,他碰到了一个名叫严修的人。这个严修不仅文化水平高,还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经验。
严修不仅担任过翰林院编修,还曾经开创过新式课堂。那时我国采用的依旧是沿袭了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严修就在贵州尝试过教育改革,还引进了代数、几何等新课程。
这些新课程也让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看着孩子们对这些新课程非常感兴趣,严修就冒着杀头的风险向皇帝递了一道折子。
折子的内容是关于教育改革的,折子中还写明了六项可实施的教育。看着折子中的内容,皇帝觉得严修的想法非常不错,于是很快就批了严修的折子。
严修看这道折子批了,大喜过望,他再接再厉又上了一道停办科举制度的折子,不过这道折子皇帝并没有批,并且严修还被慈禧罢免了所有职务。
此时改革失败的严修却遇到了与他相同思想的张伯苓,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决心推行新式教育。
两人打算在南开创办一所新式学堂。为了更好地创办这所学堂,张伯苓东渡日本,打算亲眼看一看人家的新式学堂是怎样创办的。
学习到了足够的经验之后,张伯苓回国与严修创办了南开中学。虽然过程十分艰难,但张伯苓从未想过放弃。
为了更好地招收学生,张伯苓四处宣传自己的新式思想,遇到贫困的学生张伯苓也会对其进行资助,甚至有时候还会变卖自己的家产来资助贫困学生。
在张伯苓的努力下,南开中学很快就招收了不少学生,十几年之后更是桃李满天下。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南开中学毕业,张伯苓又想,这些学生只学到了一些中等的知识,如何让他们学到更高等的知识呢?
为此,张伯苓又远渡欧洲、美国等地,汲取他们的办学经验,改进自己相对落后的办学观念,一举创办了南开大学。
而且张伯苓的教学风格与以前严肃的教书先生并不一样,张伯苓并不古板,甚至可以与学生打成一片,还会亲自带着学生做实验。
张伯苓在教育领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创办的南开大学也得到了徐世昌、黎元洪等人的支持。
他创办的南开大学让不少人接受到了新式教育,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就连周恩来周总理也是张伯苓的学生。
张伯苓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界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通过创办南开系列学校,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新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张伯苓先生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怀,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将教育救国作为自己的信念,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此外,张伯苓先生还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他以身作则,勤廉俭约,公私分明,这种品质在他的管理和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的这种精神风貌对于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爱国者,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教育理念、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信息来源:
中国网文化:百年前凭一己之力办名校,死前被拒参加校庆,今天的热搜该给他
《领导文萃》杂志:张伯苓,南开的“巍巍大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