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古代允许自由纳妾,却还有很多人打光棍呢?
如果我们穿越回古代也未必能找到媳妇,你还别不信,看完下面的原因你就懂了。
古代的男女比例有多夸张?先来看一组数据。明朝时期的浙江瑞安县,男性有50555人,女性却只有29274人,男女比例高达1.73:1。这还只是男女比例相对均衡的“好地方”,要说其它地区那数据根本没法看。
真阳县:1.8:1
建阳县:1.84:1
淳安县:2.17:1
松江府:2.94:1
长洲县:3.04:1
最离谱的是长洲县,男人数量几乎是女人的三倍!这样的比例放到今天,乡下的小伙恐怕连相亲的机会都没有。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又没有先进的B超,也没有性别预判能力,那为啥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呢?
一.重男轻女是关键我们都知道在以前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农业社会中,劳动力是家庭的核心资源,那想吃饱肚子就要有足够的男丁。相比之下,女性的角色变得没那么重要,甚至被视为一种“负担”。
二.养女儿的成本太高古人常说“养儿防老”,但“养女”就不一样了。养女儿不仅要花费精力把她拉扯大,还得准备一笔丰厚的陪嫁。
在晚明小说《石点头》中,就提到这么一个例子。乡下人家王原娶妻时,女方家准备了大量陪嫁,并用花轿将女儿送过来,这种习俗跟如今是恰恰相反的。
另外女儿出嫁就等于“分家”,父母要提前把一部分财产作为陪嫁交给她,一辈子的积蓄基本配嫁出去,仅剩的财产都归兄弟继承,这样等到父母年迈不能自理,儿子就会担负起赡养老人的义务。
简单通俗的讲,养女儿不仅不划算,还可能让家庭经济雪上加霜。这就是为啥当时丢弃或溺死女婴的事件屡见不鲜,也是一些贫困家庭的无奈之举。虽然官府多次颁布法令禁止这种行为,但由于技术落后也不能过多干涉,所以效果并不明显。
不过有些地方略有成效,比如江西某地的一位地方官曾花了十年时间劝导乡民不要杀害和遗弃女婴,最终成功改变了当地人的一些观念。当他调任离开时,许多母亲带着女儿跪拜感谢,称他为“再生父母”。
所以说重男轻女,是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
三.生育风险过高导致女性短缺除了人为因素,有限的医疗条件也很致命,孕妇生产的死亡率通常居高不下。据史书记载,古代产妇每次生产的死亡率约为1.5%,而一生中因多次生育累积下来的死亡概率高达10%-15%。这也就意味着,每十个健康的孕妇中,就可能有一到两人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即使能够顺利生产,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当差,产妇哪有条件补充营养。长期的频繁生产再加上营养不良,让很多成年女性的寿命都远远低于男性,这也是进一步加剧了女性人口减少原因。
再跟大家普及一下,就是自由纳妾并不是没有限制的。而且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没有能力娶第二个妻子。这种情况只存在于极少数富裕阶层。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员对妾的数量也有着严格限制。
皇室成员最多可纳八妾;
二品以上高官限四妾;
七品县官只能纳一妾。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纳妾几乎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试想一下,一个普通的农家汉,不仅要养活自己和妻子,还要供孩子读书、娶亲,哪还有余力去养一个小妾?即便法律不限制,经济压力也不允许啊。
以中东国家为例,虽然当地允许一夫多妻,但绝大多数男人仍然只有一个老婆,原因很简单:养不起!
古往今来,无论婚姻制度如何变化,贫富差距始终决定着一个人的婚恋选择。对于富人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财富和地位获得更多的女性资源;而对于穷人而言,“贫不择妻”才是现实。很多时候,他们甚至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然而这就是现实。
所以当我们还在抱怨找对象难的时候,你看看古时候的男人也是这样。
不妨想想如何提升自己的实力,只有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爱情自然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