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冬至大如年”,在过去民间冬至可不只是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像过去民间就有把冬至当过年一样重视的。
特别是今年的冬至节气很特别,不仅阳历和阴历“重合”了,都是在21日,而且还据说是128年以来最早的冬至。
另外老辈人还说,今年的冬至日子也很特殊,当天是在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一日,不仅是在“月尾”,而且还是杨公忌日,所以讲究也比较多。
不过现在很多的冬至习俗也已经被淡忘了,但是在农村里,对于冬至节气还是很重视的,只因这一天还是预测未来天气与年景的重要节点。
比如我国民间就广泛流传着“过年冷不冷,就看冬至”的说法,仿佛冬至这天的气象状况,就是打开春节冷暖之谜的钥匙。那冬至节气到了,2025年的春节冷不冷?真的会像一些老人所说的春节偏暖吗?且听我给大家细细道来。
之所以有人说,今年过年期间气温偏高,也就是2025年的春节会很暖和,他们也都是有依据的。第一个就是今年的冬季偏暖,比如都已经是冬至了,可是气温还是比较高,较往年要暖和。
第二个就是今年的冬至是在月尾,在民间有“冬至头,冻死牛,冬至尾,卖被子去置牛”,认为冬至在月尾,这样的冬季就偏暖和。而今年的冬至是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所以根据农谚是冬季偏暖,春节也就暖和。
然而,光是以此来预测,还是有点没有说服力的。在没有现代气象预报技术的漫长岁月里,老祖宗们凭借着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年复一年的实践总结,留下了众多饱含智慧的农谚。
这些农谚,是农耕时代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秘籍”,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南方很多地方就有“冬至暖,烤火到小满”的说法,指的是在冬至节气的时候,还是比较暖和,那么后面就会偏冷,甚至到了小满节气也还要烤火。
类似的还有“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等农谚,它就是对冬至与春节冷暖关系的经验性概括。简单来说即是冬至很冷,春节期间就会暖和。而冬至节气还很暖和,春节就会比较的冷。
这个从气象学原理来看,冬至时节,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但地表热量收支仍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气温继续下降。
不过,大气环流和海洋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也极为复杂。若冬至时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势力较强,气温较低,那么往往预示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冷空气仍将持续影响,但是到了春节期间气温就会大幅回升。
反之,若冬至较为暖和,可能意味着当时控制本地的暖湿气流相对稳定,这种天气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续到春节前后,使得春节期间气温偏低。
另外在民间还有“冬至晴,过年雨,冬至雨,过年晴”,或者是“晴过冬至雨过年,雨过冬至晴过年”等等说法,这些在过去北方流传很广,因此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农谚虽有一定的规律性总结,但并非绝对的天气预报。因为气候是变化无常的,只因为气候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动态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
像现在很多人都说如今的气候变了,就是因为现在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导致一些地方的气候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因素会干扰大气环流的正常运行,使得不同年份的天气变化出现异常,难以完全按照传统农谚所描述的规律发展。
例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即使冬至当天的天气符合某种农谚预示,春节时的实际气温也可能因其他突发的气候因素而大相径庭。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农谚的价值。它们是老祖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反映了特定地域和历史时期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在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过去,这些农谚为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做好防寒保暖或抗旱准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最后提醒大家,冬至是进补的好时节,大家在冬至别忘了多吃点好吃的,比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喝鸡汤,羊肉汤等等。不管春节是偏冷还是偏暖,及时进补有了好身体,就能轻松抵御寒冷了。#冬日生活打卡季#\u0002
我们这边的说法是冬至晴朗暖和的,春节就会阴冷潮湿。[得瑟]
冬干年湿
冬至冷,春节不冷。冬至大晴,暖和,春节冷,有可能雨雪天。
我外婆以前告诉我 清嗓东子 邋遢尼
我们这边的说法是:晴冬至,烂春节。烂冬至,晴春节。意思是冬至晴,春节期间就会下雨,反之亦然。
俗话说,冬开年开
又飘雪 又出大太阳什么兆头[捂脸哭]
今天早上我们这下了大雪,九点出了暖阳,这将预示着什么呢?
啥都别说了先买件羽绒服过年穿[墨镜]
我们这今天又刮风,又是大晴天,今天温度还很低,怎么预测?
不用看!俗话说 “冬天肯定要比夏天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