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人的叹息:母亲在,家就在;母亲走了,家就没有了

心于情事录 2025-02-09 16:56:19

一个家里,女人往往才是那根定海神针。

母亲在,家就在;母亲走了,家就没有了。

春梅今年的春节是一个人过的。

老公工作特殊,在异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战斗。女儿在异国他乡求学,回来有诸多不便。家里就只剩下了春梅,来维持春节的仪式感。

其实是可以去陪老父亲的,甚至可以说,按照传统的孝道,春梅是理所应当地去陪父亲过春节的。

可是,春梅不想,春梅的父亲,大概也没有这个意愿。

自从母亲六年前去世以后,春梅从事实上就没有娘家了。那曾经是一个那么温暖,那么有爱,那么让春梅迷恋的家。每次想起来,春梅心里都会隐隐作痛。

春梅的母亲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小家庭付出,竭尽全力地拉扯帮扶兄弟姐妹,对父母公婆,更是心无二心地好。

春梅的父亲呢?算得上是一个及格的传统男人吧。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虽然对家事和女儿的教育基本是甩手掌柜,但骨子里也是心疼妻子,疼爱女儿的,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小舅子小姨子,也都过得去。

父强则姑亲,母强则舅亲,父母都强,则直接拥有一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春梅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那是春梅以为,自己拥有这世界上最温暖,最可靠的后盾,不论生活怎么变化,自己身后的父母双亲,就是自己最大的心理支撑。

可是,人生呐,很多的温暖与风光,都只是浮于表面的假象,生活在人性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春梅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只有55岁,走得很突然。在葬礼上,春梅看着突然衰老了好多岁的父亲,一阵心痛。这个比母亲大8岁的男人,这个一辈子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男人,离开了一直全心全意照顾他的妻子,后面的日子该怎么过?

出于心疼父亲,春梅主动将父亲接到了自己身边。可一起生活的两年,春梅敏感地意识到,她对父亲再怎么关心照顾,都填补不了父亲内心的空洞。最终,春梅主动放弃了和父亲继续一起生活的想法。

独自一人生活不到半年,春梅的父亲就有了心仪的对象,并且要求结婚,而且态度很坚决。

这是一个只比春梅大六岁的中年女人,有一个刚刚上大学的儿子,自己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社保,结婚的目的,显而易见。

春梅并不反对父亲再婚,只是不太愿意父亲和这个女人再婚。可是,老年人的恋爱就像老房子着了火,单身了两年的春梅父亲,早已经是一个固执己见的,只想考虑自己的倔强老头。他对春梅说:不管你同不同意,这婚我都要结。我老了,就想过一点自己的日子。

父亲最后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春梅的心。母亲已经走了,又何必为难父亲呢?随便他吧,只要他开心就好。

父亲再婚之后,就等同于从春梅的生活中消失了。

他的退休工资给了再婚的妻子,他的积蓄用来供养再婚妻子的儿子,他的养老心愿,也同步跟上了再婚妻子:他顺从再婚妻子的意见,出钱在再婚妻子的远郊老家,修了养老房。

对于父亲的这一些做法,春梅没有多一句话。那些钱都是父亲自己的,他本来就有自己支配的权利,即使自己作为女儿,也无权干涉。

唯一让春梅觉得心里不痛快的是,从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父亲,开始兴致勃勃地研究美食。从前不知道给妻子买礼物的父亲,现在学会了什么叫仪式感。从前母亲从来没有得到过的金银首饰,如今,统统都出现在了后妈的身上。

一心一意付出了一辈子的母亲,一心一意爱别人,唯独不那么爱自己的母亲,从始至终,都没有得到过善待,甚至都没有得到过感恩。

自从父亲再婚之后,春节回娘家这道礼仪,春梅也被迫省略了。因为那一天也是后妈回娘家的日子。每年的春节七天假期,父亲都和后妈一起,流连在后妈的亲戚朋友中。

但是,人生不都是这样吗?人走茶凉,从来只见新人笑,何曾听闻旧人哭。

母亲走了,家就散了。

0 阅读:0

心于情事录

简介:记录普通人的情感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