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7万做局,骗走乾隆真迹转卖8700万的专家刘岩,后来怎样

微观史纪 2024-11-22 09:14:0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微观史纪

编辑|微观史纪

“一夜暴富”,“捡漏”,“传家宝”,这些词汇在古玩收藏圈里总是散发着迷人的光环,撩拨着无数人的心弦。然而,对于河南农民朱云来说,这些词背后却是赤裸裸的欺骗和无尽的悔恨。

2011年,一幅名为《嵩阳汉柏图》的古画以8736万的天价落槌,这个数字如同惊雷,炸响在朱云耳边,也炸碎了他平静的生活。因为他曾经拥有这幅画,却在两年前被一个所谓的“鉴宝专家”以17万的价格“捡漏”而去。

这8736万与17万的巨大落差,像一个残酷的玩笑,嘲弄着朱云的无知和轻信,也揭开了鉴宝行业背后隐藏的重重黑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抽丝剥茧,还原这起令人唏嘘的事件。

时间拨回到2011年,彼时的艺术品拍卖市场风起云涌,天价拍品频频出现。北京保利拍卖行秋季拍卖会上,一幅名为《嵩阳汉柏图》的古画成为了全场焦点。

经过多轮激烈竞价,最终以8736万的天价成交,创下了当时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的新纪录。这则消息迅速在收藏圈传播开来,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然而,对于一个名叫朱云的河南农民来说,这则新闻却如同当头棒喝,让他陷入了深深的震惊和懊悔之中。因为就在两年前,他将一幅祖传的《嵩阳汉柏图》以17万元的“白菜价”出手,而如今,这幅画竟然价值连城。

这巨大的价格落差,像一把锋利的刀,刺痛着朱云的心。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而骗局的始作俑者,正是那位活跃在电视鉴宝节目中的“专家”——刘岩。

朱云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古玩收藏这个充满诱惑和陷阱的领域,类似的悲剧不断上演。许多人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却最终落入精心设计的骗局,血本无归。

朱云的故事,正是鉴宝行业乱象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中,需要保持警惕,擦亮双眼,才能避免落入陷阱。

2009年,鉴宝热潮席卷全国,各种鉴宝节目层出不穷,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寻宝人。河南农民朱云,也成为了这股热潮中的一员。

他家中珍藏着一幅祖传的《嵩阳汉柏图》,一直被视为珍宝。在亲朋好友的怂恿下,他决定带着这幅画,去当时颇受欢迎的河南电视台鉴宝节目《华豫之门》碰碰运气。

9月底的一天,朱云和他的弟弟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节目报名现场。他们缴纳了100元的报名费后,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现场人头攒动,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宝贝”,期待着能够被专家慧眼识珠。然而,朱云的《嵩阳汉柏图》并没有引起节目组的重视,甚至连上台展示的机会都没有。

就在朱云兄弟俩准备失望而归的时候,一个自称刘岩的“专家”出现在他们面前。刘岩西装革履,戴着金丝眼镜,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权威的气息。

他表示对朱云的画作很感兴趣,希望能够私下进行更详细的鉴定。朱云兄弟俩欣喜若狂,以为遇到了伯乐,殊不知,这正是噩梦的开始。

当天晚上,朱云兄弟俩带着画作来到了刘岩下榻的酒店房间。刘岩故作姿态地仔细端详了画作一番,然后意味深长地告诉朱云兄弟,这幅画虽然是老物件,但并非乾隆真迹,而是一幅乾隆时期的仿作,价值不高,最多也就值三万元。

为了进一步“佐证”自己的观点,刘岩还拿出一本拍卖图录,指着上面一些类似的仿作,说这些画作的成交价也就在8万元左右。

看到朱云兄弟俩失望的表情,刘岩又“好心”地表示,自己认识一些出手阔绰的收藏家,可以帮忙联系买家,争取卖个好价钱。在刘岩的“安排”下,一个名叫程功的“买家”出现了。

程功也“附和”了刘岩的观点,表示这幅画并非真迹,但出于对刘岩的面子和信任,可以给个稍微高一点的价格。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程功以17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幅画。

交易完成后,朱云兄弟俩心满意足地拿着钱离开了,他们对刘岩的“帮助”感激不尽,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而刘岩和程功,则露出了得逞的笑容。

这17万,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而这幅《嵩阳汉柏图》,在他们眼中,却是一块价值连城的“肥肉”。

两年后,朱云偶然从新闻中得知,《嵩阳汉柏图》在北京保利拍卖行以8736万的天价成交。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朱云瞬间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他立刻联系了刘岩,希望讨个说法。然而,刘岩却矢口否认,声称自己从未说过这幅画是假的,交易价格也是双方协商的结果,自己只是“好心”帮忙牵线搭桥。

2011年9月,朱云一纸诉状将刘岩告上了法庭。然而,他的维权之路却异常坎坷。

由于缺乏关键证据,再加上刘岩的巧舌如簧,法院最终判决朱云败诉。这场官司,不仅没有为朱云讨回公道,反而让他背负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朱云的遭遇,暴露出鉴宝行业监管的缺失和法律的局限。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一些所谓的“专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藏家的知识盲区,肆意操纵市场,从中牟取暴利。

而现有的法律法规,也难以有效打击这种“灰色地带”的诈骗行为。

这起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媒体责任的思考。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和话题度,对“专家”的身份和资质缺乏严格的审核,甚至为“假专家”提供了宣传平台,客观上助长了鉴宝行业的乱象。

朱云的遭遇并非孤例,它只是鉴宝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在这个充斥着暴利诱惑的领域,各种骗局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这些骗局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所谓的“专家”,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威”身份和专业知识,欺骗那些缺乏经验的收藏爱好者。

这些“专家”的惯用伎俩,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制造权威:他们会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例如:博物馆研究员、大学教授、电视节目顾问等等。这些头衔就像一层金色的外衣,让人们更容易相信他们的判断。

他们还会通过媒体曝光、出版书籍、参加讲座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一种专业、权威、可信的形象。

甚至一些“专家”还会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自己的“专家”人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看似专业的文章和视频,吸引粉丝关注,解答网友的疑问,树立自己的“专家”形象。这些行为都为他们日后的欺诈行为埋下了伏笔。

贬低藏品:在鉴定时,他们会故意贬低藏品的价值,说成是赝品、仿品,或者说市场行情不好,不好出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藏家心理防线崩溃,更容易接受低价出售。

就像刘岩对朱云所说的那样,《嵩阳汉柏图》只是乾隆时期的仿作,最多也就值三万元。

“好心”牵线:贬低藏品之后,他们会“好心”地帮藏家联系买家,实际上这些买家往往是他们的同伙。他们会承诺给出高价,但实际上给的价格比市场价低很多。

刘岩为朱云介绍的“买家”程功,就是他精心安排的同伙,他们合伙演了一出双簧,最终以17万元的低价骗走了朱云的《嵩阳汉柏图》。

高价转手:最后,他们会通过拍卖行或者其他渠道,将藏品高价转手,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刘岩和程功正是利用这种手段,将朱云的《嵩阳汉柏图》以8736万的天价拍卖,从中获利匪浅。

除了朱云的案例,文章A中还提到了其他类似的事件。一位老人带着祖传的瓷器去鉴宝,被“专家”鉴定为赝品,低价卖出,后来这件瓷器在拍卖会上卖出了百万高价;一个年轻人收藏了一批古钱币,请“专家”鉴定,结果被告知是假币,一文不值,后来他发现这些古钱币都是真品,价值不菲。

这些案例都揭示了“专家”骗局的普遍性和危害性。

鉴宝行业乱象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利益驱动和监管缺失。普通藏家往往缺乏专业的鉴赏知识,容易被“专家”的权威身份和花言巧语所蒙蔽。

而一些不法分子则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设置各种陷阱,从中牟取暴利。同时,监管部门的缺位,也使得这些不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朱云的经历,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教训,它提醒我们,在古玩收藏市场,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信所谓的“专家”和“权威”。要学习相关知识,提高鉴赏能力,选择正规渠道进行交易,保留好交易证据,只有这样,才能避开“专家”陷阱,守护好自己的利益。

如何识别“假专家”?以下几点建议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查看“专家”的资质:真正的专家,都有相关的资质证书,例如:文物鉴定师资格证书、考古学家资格证书等。可以要求“专家”出示相关证件,或者自行去相关机构核实。

警惕“专家”的承诺:如果一个“专家”给你做出过高的承诺,例如:保证你的藏品可以卖出高价,或者保证你的藏品是真品,就要警惕了。真正的专家不会轻易做出承诺。

多方求证:不要盲目相信一个“专家”的意见,要多方求证,多听取不同意见,才能做出更客观的判断。

选择正规渠道交易:避免私下交易,尤其要警惕那些主动联系你的“专家”和“买家”。选择正规的拍卖行和古玩店,可以大大减少买到假货的风险。

古玩收藏,乐趣与风险并存。它能让人感受到发现宝藏的快乐,但也可能让人落入被骗的陷阱。

对于普通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最好不要轻易涉足这个领域。

我们期待一个更加透明、公正的古玩收藏市场,让真正的收藏爱好者能够安心地享受收藏的乐趣,让那些心怀叵测的“专家”无处遁形。

这不仅需要藏家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专家”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保护藏家的合法权益。

媒体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对“专家”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和监督,避免为“假专家”提供宣传平台。同时,也要加强古玩收藏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鉴赏能力和风险意识。

希望朱云的故事,能够警醒更多人。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不要被眼前的小利蒙蔽双眼,要保持冷静,小心行事。

古玩收藏,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要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文章A中提到的其他案例,也进一步印证了鉴宝行业乱象的普遍存在。一位老人因轻信“专家”的鉴定结果,将祖传的珍贵瓷器以低价卖出,事后才发现这件瓷器价值连城。

一位年轻的收藏爱好者,将他收藏的古钱币拿去鉴定,却被“专家”告知是假币,一文不值。后来,他发现这些古钱币都是真品,价值不菲。这些案例,都是血淋淋的教训,提醒我们,在古玩收藏市场,一定要擦亮双眼,谨防上当受骗。

此类事件并非个例,鉴宝行业乱象丛生。“假专家” 们常通过制造权威形象,如给自己贴上诸多唬人的头衔,利用媒体等方式提升知名度;接着贬低藏品价值,让藏家心理防线崩溃;再 “好心” 牵线介绍同伙买家以低价骗走藏品;最后高价转手获利。

这些手段致使众多收藏爱好者血本无归,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利益驱动和监管缺失。

为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要学习相关知识、提高鉴赏能力,查看 “专家” 资质、警惕过高承诺、多方求证并选择正规交易渠道。

同时,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媒体承担社会责任严格审查 “专家” 并普及收藏知识,以净化市场环境,让真正的收藏爱好者能安心享受收藏乐趣,让 “假专家” 无所遁形。朱云的故事是惨痛教训,警示着人们在古玩收藏领域务必保持警惕,谨慎行事。

网友评论

“古玩爱好者小 A”:朱云的遭遇太让人心痛了,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诈骗啊!以前总觉得鉴宝节目上的专家很靠谱,现在看来真得擦亮双眼了。希望相关部门能好好整治一下鉴宝行业,别让这些骗子再坑人了。

“法律从业者小 B”:这个案例确实暴露了法律在处理这类 “灰色地带” 诈骗行为时的困境。现有的法律法规在打击这类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的行为上,还存在很多不足,确实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大对这类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媒体观察者小 C”:这事儿也给媒体敲响了警钟啊,不能只追求收视率和话题度,对专家的身份和资质得严格审核才行,不然就成了这些骗子的帮凶了。希望以后媒体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多普及一些古玩收藏知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社会评论员小 D”:朱云的故事是整个鉴宝行业乱象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普通藏家在面对所谓 “专家” 时的弱势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藏家自身要提高警惕外,全社会都得行动起来,加强监管、完善制度,让这个行业能健康发展。

0 阅读:82

微观史纪

简介:一位专注于有趣事件分享的好玩博主,来了就莫走了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