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案例告诉我们,运气有时候往往比天赋和努力更重要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2-23 16:57:15

在近代中国历史长河中,曾国藩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荣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然而,从史学界的普遍观点来看,他并非天赋异禀之人。其成就的取得,一方面归因于持之以恒的勤勉努力,另一方面,机缘巧合也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曾国藩并不隐讳自身观点,于其致家人及友人的信函之中,多次表达“不信书,信运气”之论。

从整体视角审视,曾国藩无疑具备非凡的运势,此运势集中体现于科举考试及仕途晋升两方面。

【先来说考运】

据野史所载,曾国藩并非天赋异禀之人。彼时,有一窃贼悄然潜入其居所,本欲待曾国藩安寝后实施盗窃行径。然而,曾国藩因难以如期熟诵《论语》篇章,长时间苦读不辍。这致使那窃贼伏于房梁之上,无奈等候了近半个夜晚之久,其行窃计划亦因此受阻。

黎明前夕,隐匿暗处的窃贼终按捺不住。此人自高处跃下,面向曾国藩,言辞满是轻蔑:“以汝之能,竟妄图读书应举?”言罢,窃贼还公然以背诵《论语》之举,对曾国藩加以羞辱,随后扬长而去。

虽野史所载,其可信度或存疑,但曾国藩天赋并非卓异,此说大抵属实。于科举时代,士人须具备坚实素养,否则欲于科场斩获功名,实非易事。

曾国藩于童子试阶段,历经坎坷,连续七次应试,方获秀才名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续乡试与会试,其进展顺遂。23岁时,曾国藩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得中举人;时隔五年,28岁的他于会试中折桂,高中进士。然而,殿试环节,曾国藩表现欠佳,仅列三甲第四十二名。

依循既定规制,殿试张榜公布结果后,新晋进士需参与朝考,以角逐翰林院庶吉士之职。通常而言,庶吉士多从二甲进士中遴选,相比之下,三甲进士获选此职的概率颇为渺茫。

在科举制度体系下,进士及第意味着获取了入仕资格,而跻身翰林院,则相当于拥有了进阶高位的资质凭证。曾国藩若未能踏入翰林院,从长远官场晋升路径而言,其影响不容小觑。

于朝考这一重要科举环节中,曾国藩颇为顺遂,斩获一等第三名之佳绩。其试卷呈至御前御览后,道光帝又将其名次擢升为一等第二名。凭借此优异成绩,曾国藩遂顺利入选翰林院,获点翰林之殊荣。

从历史发展逻辑推断,若曾国藩未曾踏入翰林院,以常规仕途演进规律而言,他极有可能如同众多普通进士一般,终其一生,在官阶晋升上难以逾越二品之限,大概率会长期徘徊于五品官阶。

庶吉士并非正式官职,而属翰林院储备人才。其于庶常馆需修业三载,然若逢恩科,便会提前结业,此情形在官方表述中称作散馆。

庶吉士于散馆之时,其未来仕途走向取决于考核成绩。考核成绩出众者,可留任翰林院,获授编修、检讨等职位。对庶吉士而言,留任翰林院无疑是极为理想的职业发展方向。

散馆考试,素以难度颇高而著称,官场中流传“秀才惧岁考,翰林畏大考”之语,足见其对翰林官员而言,颇具挑战性。道光二十年,曾国藩参与散馆考试,此场考试由道光帝御笔亲阅。最终,曾国藩被评定为二等第十九名,尽管该名次并非十分优异,然凭借此成绩,他得以留任翰林院。

大考结束后,曾国藩获授检讨一职。需明确,于散馆考试中合格且留任翰林院的庶吉士,其授职依据殿试成绩来确定。具体而言,二甲进士通常被授予编修之职,此为正七品;三甲进士则被授予检讨,为从七品。由此可见,殿试成绩在古代官员仕途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犹如当下原始本科学历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官员未来的晋升轨迹。

曾国藩虽日后位至武英殿大学士兼领两江总督之要职,然其对自身三甲进士之出身,始终心存芥蒂。这一出身头衔,于其仕途生涯中,犹如隐疾,即便身居高位,仍挥之不去,成为其内心深处难以释怀之憾事。

于翰林院任职之际,曾国藩致信其弟,言及自身“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据此推断,若曾国藩彼时未凭借良好的科考运势获取功名,大概率仍深陷于八股时艺这类彼时已显僵化无用的科举内容中艰苦奋进。

【再来说官运】

曾国藩虽非以学业成绩著称的“学霸”,却堪称科举应试领域的“考霸”。于翰林院供职期间,环境严峻,压力颇大。盖因皇帝常以各类考试,作为检验翰林群体学术造诣的重要手段。

于翰林院供职的七载光阴里,曾国藩屡经各类考核。在这众多考试中,他皆能顺遂通过。且每次顺利通过考核之后,其官职亦随之产生变动。

在短短七载光阴中,曾国藩由七品之翰林院检讨,一路擢升至从二品的内阁学士。此一晋升历程,为其日后担当重任奠定了必要的官阶基础与资质条件。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这一晋升轨迹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难以简单归结为命运之机缘。

在短短七年的时间跨度内,曾国藩仕途履新频繁。其首先于翰林院出任侍讲、侍读之职,旋即转任詹事府,任职左右庶子。此后,又重回翰林院,晋升为侍讲学士,进而擢升至内阁学士之位。最终,曾国藩官至礼部侍郎。

在翰林群体中,如曾国藩这般,间隔一至二年便连升一至两级的晋升状况实属凤毛麟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翰林的胡林翼,却未能获此殊遇。

胡林翼于清道光十六年荣登进士之列,较曾国藩早获此功名两年,且在殿试中的排名亦优于曾国藩。朝考结束后,胡林翼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完成散馆考核后,被授予编修之职。

胡林翼于科举之会试、殿试及朝考阶段,其历程与曾国藩颇为相似,在科考方面亦展现出良好运势。然而,在仕途发展层面,相较于曾国藩,胡林翼则逊色良多。

咸丰三年,曾国藩官居正二品侍郎之位,彼时胡林翼尚为从四品的黎平府知府。此后,凭借卓越的政务才能,胡林翼仕途逐步晋升,先任按察使,继而擢升布政使,最终官至巡抚,亦达正二品之衔。然与曾国藩获此品级相较,胡林翼晚了七年之久。

曾国藩之后的发展轨迹,深受其科考与仕途运势的左右。咸丰初年,若曾国藩仅是一介未获功名的书生,抑或是籍籍无名的低级京官,即便其具备卓越超凡的才能,朝廷亦断不会委以在湖南编练团练之重任,后续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事自然更无从谈起。

从宏观层面审视,人生进程中运气这一要素不可或缺。事实上,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运气所发挥的作用,相较于天赋以及个体自身的不懈努力,显得更为关键。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