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美国崇尚一种通过自我努力摆脱贫困,走向成功,再回馈社会的精神。在美国国富的那代人中,很多都是如此,如本杰明·富兰克林,以及詹姆斯·威尔逊等人。后来的金融界巨子J.P.摩根也是如此,他从一个三餐不继的家庭走出来,经过努力,变成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投资人和富豪。
但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美德正在美国这个大陆渐渐消失,取代它的是一种可怕的,透支未来的花钱哲学。很多经济学家甚至为这种寅吃卯粮的行为寻找所谓的理论依据,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都有不负责任的第三方贷款机构为那些没钱还想享受的人提供贷款,当然都是高利贷。接受这种贷款的人,通常是还不上的,于是只能借新债还旧债,直到破产,从此一生陷入困境。
J.P.摩根说:“得到一个真正的朋友不容易,而想要失去一个朋友却非常简单,最有效的方式是借钱给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人一旦有了借钱花的习惯,就渐渐丧失了自己努力挣钱的动力。这如同一个人如果靠药物几次获得快感,很快就会上瘾,任何原本能让他获得快感的事情都无法让他提起精神。习惯借钱的人,最终的结果是在某个时刻还不上钱,亦或不打算还了,友谊从此中断。
时代越发展,社会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会越来越远。这也是个无可避免的现实问题。主流社会价值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最终目的,即演绎成为只剩下利益交换的急功近利,无利不往的各取所需的简单直白,又有些复杂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司马迁“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去。
古人早已看透了人间的生老病死,花花世界。不然也不会有像“三千年读史不外乎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等诗词名篇。
看透生死,生死之外便再无大事。人来人往从来都是各求所需,各求所得,不然怎么吃饭生活,又如何面对家里的老小生存问题???在解决了温饱之前尚谈其他无用。
人生从儿时的稚嫩,到童年的天真无邪,再到少年的懵懂,或许还是没有生活与生存的根本直接利益发生,尚无利益之取舍。
待到青年步入社会工作,尤其结婚生子之后,便开始了多种利益牵绊。也开始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再到中年,回首一看,自己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完全和曾经的自己截然不同。难道自己也只是蝇营狗苟,贪图利益只为了生存而生活?
就这样逐渐的被上老下小的芝麻小事,又或者大事、琐碎事等诸事缠身。让经济压力山大的同时,逐渐淡出了曾经单纯的友谊地久天长,到最后难免就只剩下家庭与事业两头忙。偶有闲暇之余可能还得去应酬自己的人脉资源圈子,以维系利益,得以苟且。这便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贪婪当今世界物资丰盈,互联网5G刚到,恐怕6G已在路上。手机从3G到了4G,一部手机便可得天下,游天下。有人在游戏的世界里载歌载舞,用手指戳动屏幕沙场逐鹿;有人在短视频里畅游人生百态;还有绞尽脑汁想在手机上如何发财、赚钱的;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24小时挂在网上,一切的生活便有手机就全搞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看似很近(互联网的速度越来越快,高铁、私家车等交通也越来越便捷),可是人与人的现实距离却越来越远。
有多少人开几万的车,努力追求几十万的,开几十万的车又追求百万的。租房的追求买房子,有房子几十平米追求上百平米的,上百平米的又追求别墅豪宅。一切都是利益驱动,人们被快速发展的额社会经济所蛊惑,追求的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人提前享受消费,各种信用卡透支、借贷消费、寅吃卯粮等消费方式演变成美国模式的花钱哲学。有多少人是虚荣心、攀比心理作祟?
还有些人最后还不上钱的时候,便会借钱度日,陷入借新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的陷阱。
多少最亲近的朋友、亲戚走不下去,一拍两散,不是因为钱财利益的关系???
社会一直都在持续不断的发展,物质也会越来越丰盈,这些本来都是好事。
德不配位,必见灾殃,走出物质陷阱的怪圈,还需从自我的内心世界开启,只有修炼强大的内心,驾驭自我,少一些贪婪,多一些纯真。简单快乐度过身心健康的一生,乃人生大幸!
人生并不在于获取,更在于放得下。无论是繁华还是苍凉,看过的风景就不要太留恋,毕竟你不前行,生活还要前行。再大的伤痛,睡一觉就把它忘了。背着昨天追赶明天,会累坏了每一个当下。边走边忘,才能感受到每一个迎面而来的幸福。
世界顶级一流高等院校要来了?
伤心难过,觉得日子难熬时,就独自看一看大海
从13万俄军集体投降,到每天阵亡数百人,乌克兰还值得信任吗?
ChatGPT改变世界,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
你认为什么是幸福?你幸福吗?
关于阅读的事,给你带来什么?
炒股亏钱赚钱的奥妙,你真的知道吗?
信仰与物质哪个更重要?人生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