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托孤有好几起,比如陶谦托徐州、孙策托张昭、刘备托诸葛、曹叡托司马懿。这几个大家都比较熟知,这里面有好几个都用上了“君便自取”,看情况,实在不行你来当主公。当然,这都是嘴上说说,实际上谁也没敢用到这条,张昭没敢,诸葛也没敢,除了陶谦为了避祸,直接托徐州城而不是儿子,曹叡则是真心想托付儿子,但老司马真抢了天下。
其实还有一个托孤,就是刘表托刘备。这事真实性相当高,因为记载在魏书和汉魏春秋。通常来说,如果是敌对阵营的美化,那一般都是真的。这事乍一看没法理解,刘表不是一直对刘备有戒心吗?因为刘备在新野广招豪杰,搞得刘表很不安,甚至暗地里还动过整刘备的念头,这要死了反而把荆州托付给刘备,岂不是主动拱手让人?
这事搁别人身上不好理解,但搁刘表身上就很好理解。刘表是个非常矛盾的人,矛盾首先体现在政治主张上。刘表可谓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人和,他是汉室正牌宗亲;地利,荆州富甲天下;天时,他的机会太多了,比如官渡之战,无论他选择哪方,都可以说是决定性力量。加入袁绍,那曹操一定休矣,绝对顶不住南北两大势力夹攻;加入曹操,就算什么都不干,让曹操把心放肚子里,都是大功一件。
可刘表的选择是,他派韩嵩去曹操那里探口风,曹操很高兴,封了韩嵩一个侍中高官,另外兼零陵太守。 俗话说打狗看主人,赏狗更看主人面子,这明摆着是曹操示好,韩嵩回来劝刘表归降曹操,送个儿子当人质,结果刘表大怒,认为韩嵩吃里扒外当叛徒,差点斩了韩嵩。唉!明明是你派人家去的,最后又说人家是叛徒,难道要韩嵩出使是为了臭骂曹操一顿?好好一次合作机会,最终搞得人人灰头土脸,曹操也很没趣。
但你要说刘表抗曹吧,不加入袁绍也就算了,曹操远征乌丸时,那么好机会,刘表就是宁愿闷在家里当宅男。刘表愿望是啥呢?他最理想状态是独立,我就守着荆州这块地,哪都不去。可理想是理想,现实归现实,现实就是荆州是块大肥肉,谁都垂涎欲滴,你不出去打别人,别人就会来打你。
刘表很清楚,他一死,曹操一定会趁机进攻,而他部下全都靠不住。刘表手下全是降曹派,他的大舅子蔡瑁跟曹操是发小,铁杆兄弟。刘琮投降后,曹操专程赶到蔡瑁家拜访,蔡瑁对待是“引妻子拜见”。搁古代老婆是不见外人的,叫老婆出来拜见是一种非常隆重的礼节,意思是把你当兄弟,和升堂拜母一样,类似结拜。比如吕布让老婆拜刘备,就搞得刘备很尴尬,我们还不熟好不好,这人做事咋这样。但曹操却并无不快,说明他认可蔡瑁是兄弟,从这点就能看出来,俩人私交有多好。
刘表愿意降曹吗?不愿意,他要愿意韩嵩那出就不是闹剧了,但他不愿意,还是把位置传给了小儿子刘琮。刘表有俩儿子,刘琦是嫡长子,抗曹派,小儿子刘琮啥派不重要,因为他妈他舅舅都是亲曹派。按理说,刘表不愿降操,于情于理都应该传给刘琦,可他偏偏传给了小儿子,为了保证刘琮不会投降,他特意把刘备这个坚定抗曹派,安排做监督人。
这操作一般人干不出来,但搁刘表身上很正常,刘备这尊大神,他活着的时候不愿意用,死了必须抬出来。刘表的设想是,刘备死守北方,儿子就能高枕无忧,我都把荆州托付给你了,你还能不卖死力?
可他的设想,从来就没实现过。担心刘备雀占鸦巢不止有刘表,刘琮更担心。刘琮一开始也没想投降,他首次会议主张,仍然是“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但傅巽问他,你打算怎么抵挡曹操,指望刘备吗?刘备打不过怎么办,就算刘备打得过,你觉得到时候,荆州主人是刘备还是你?刘琮默然,算了半天自己也干不过刘备,于是痛痛快快投了降书。
这可把刘备坑苦了,投降的事刘琮一直没敢跟刘备说,曹操大军都开到宛城了,刘备在樊城整顿防务,刘琮这才派了一个叫宋忠的人,去通知刘备。你说缺德不缺德,派啥人不好,非得叫送终。
刘备一听,差点没背过气,“我掏心掏肺在前线抗曹,结果你们一声不吭投降了。我今天要是杀你,不算大丈夫,你滚回去告诉刘琮,你们这帮人做事太不地道。”没办法,抗击曹操大军,刘备花了多少精力人力,咱也不知道,总之现在都没用了,这仗没法打了,后方集体叛变了还打个毛。
刘备逃得极其狼狈,前一秒还在信心百倍喊抵抗曹贼,下一秒就变成了丧家之犬。而且他还不能一个人逃,他鼓动了那么多人抗曹,总不能把他们丢下吧,这就好比诺曼底登陆,突然变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你说咋能不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