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这句话反映了当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趋势,虽然这种说法不完全成立,毕竟人各有志,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追求也不尽相同,但确实是很大一部分人的选择。

近日,上海动物园一位00后饲养员火了,剑桥大学兽医科学硕士、帝国理工生物科学本科毕业的南京女孩马雅,回国后放弃高薪企业,选择在动物园当一名“铲屎官”。
消息一出,网友炸锅:
“学历这么卷,现在连铲屎官都要世界名校起步了?”

但马雅的回答却让人意外:
和动物打交道的每一天,都符合我的预期,甚至充满惊喜。
这份“接地气”的职业选择,不仅撕开了当代00后求职观的颠覆式转变,更让“编制真香定律”再次出圈。

那么她的主要工作是做什么呢?
早上8点巡视展区,2小时铲屎扫粪,备餐喂食,下午观察病号、科普讲解、劝阻投喂……
这就是马雅的工作日常。面对网友“大材小用”的质疑,她直言:
“你以为饲养员只是铲屎?我们还要搞科研、写论文、研究动物行为学!”

马雅并非个例。上海动物园近年招聘名单堪称“神仙打架”:
康奈尔大学、墨尔本大学毕业生应聘饲养员,大厂精英转行搞文创,所有新人还需一线轮岗半年。而20年前,同一岗位连本科生都难留住。
马雅放弃生物企业高薪选择动物园,只因“兴趣驱动”;父母花百万培养出的剑桥硕士,支持女儿“做热爱的事”;甚至网友也分成两派:一方吐槽“留学浪费钱”,另一方力挺“家里有矿才敢任性”。

但真相或许更现实:
体制内编制+兴趣对口+职业价值感=新一代“梦中情岗”
动物园事业编的稳定性,叠加动物保育的使命感,让这份工作成了“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平衡点”。正如马雅所说:“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这就是我想要的。”
面对“名校生降维打击”的争议,其实不是学历贬值,而是行业升级了,动物园也要高学历人才。

马雅的故事让许多人破防:原来读名校真的可以想干嘛就干嘛!只要有编制,啥也不用怕……
而更值得思考的是,当高学历人才涌入传统意义上的基层岗位,或许正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职业价值重构,未来毕业生的选择会更加多元化。
还是找不到好工作,不然它会来动物园
花这么多钱培养一个饲养员,成本沉没。
妈呀,马雅去喂马了
本科帝国理工,专业中国历史,研究生剑桥大学,主攻汉语言,真是妥妥的国际人才。国家急需的人才啊[点赞]
能供的起儿女出国的家庭,不在乎娃收入三四千啦,在身边多好,比在国外工作好多了
实践出真知,袁爷爷还一天到晚挽起裤腿下稻田呢,做为一名研究动物行为的科研人员,在动物园工作也算对口[捂脸哭][点赞]
这动物园的动物都是从英联邦国家来的,听不懂中国话,所以才要英国的研究生学历。那英国本科不行吗,怕本科生听不懂非剑桥腔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