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征
三年前,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领域专项资金操作规程》通知时,我曾对深圳财政补贴知识产权在未来五年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利弊问题进行过分析《从深圳财政数亿元知识产权补贴,再谈激励创新》。
尤其是对《操作规程》中财政资助的五大方面29个资助子项的统计和分析中,对创造端专利资助大幅降低,却在后端“空洞”的运用环节增大资助,做出过预警。
深圳只是全国一个缩影,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政策导向的结果,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

2025年4月14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于办理深圳市2024年度知识产权领域专项资金核准制项目领款手续的通知》,其中涉及领取的财政资助项目包括2023年12月受理的国内发明和国外发明专利资助项目,以及2024年受理的其他运营类资助项目。

来源:通知部分截图
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资助的前十五家单位如下表所示,超过100万的有两家单位:腾讯和荣耀。

其中,国外发明专利授权资助的前十五家单位如下表所示,超过100万的有四家单位:华为、中兴通讯、腾讯和汇顶。

实际上,一些大公司因为子公司众多,多个实体都是可以单独获得补贴的,以腾讯为例。在国内补助的统计中,有8个直接实体,总计354万元,另外还有腾讯是大股东(30%)的微众银行,也获得了25.8万元的补助。在国外补助的统计中,有三个直接实体,总计244万。
因此,腾讯在2023年第二批的专利资助中,总计直接获得补贴578万。

与此类似,华为本批次总计获得的资助为550万,其中大部分都是海外资助,国内非常少,只有7万余元。中兴通讯总计339万,大部分也都是海外资助。
在两类资助中,根据豆包等AI工具,统计所有央企和国企总计获得的大约在161万。例如,在国内资助中,深圳市供电局有限公司就获得48万元。
不过按照《操作规程》的规定,国内授权资助没有上限,但是国外授权资助是每家企业1000万元。因此,华为等每年有大量海外专利的企业应该都可以达到上限值。
以上仅是专利授权的资助,其实在专利运营类资助中,涉及企业较多的还有一个项目——知识产权项目配套奖励。在这个项目中,华为、腾讯、中兴通讯也有几十万的补贴。

结语
地方财政对辖区企业进行资助和补贴,是中国长期以来“大政府,小企业”的一贯做法,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不过,在专利等知识产权行业中,过去以来由于专利资助而导致的骗取政府补贴现象突出,并由此引发了专利行业恶意杀价,最终导致专利数量出现不可控的状态。自此之后,政府取消了申请补贴。但是一些地方还保留了授权补贴。其目的是规范补贴,要真正落实到企业所需。
然而,从目前深圳的情况来看,获得补贴排名前列的,主要还是大公司,像腾讯、华为、中兴通讯等。但是无论从市场营收和对专利的理解和运用来看,这些公司反而并不需要政府补贴,才会申请专利,因此政府的资助更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解决燃眉之急。
正如华为早期的建议是反对通过补贴专利的方式,但是为何现在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关键还是政府的补贴实质上造成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失衡。例如,华为可以不要补贴,但是竞争对手如中兴通讯拿补贴,这就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所以中国“大政府”的现实“倒逼”着华为也必须要去拿补贴。
因此,如果政策不能统一划线,统一执行,那么就是政策在逼着一些大企业要去拿补贴。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个池子就这么多水,给大企业灌的多了,那么中小实体获得的自然就少了。
而真正的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历史经验表明,往往全都是由中小实体来实现的,DeepSeek正是如此。
这也是为何近两天,国外因马斯克赞成废除知识产权的留言引来广泛的讨论,尤其是支持中小实体创新者的反对。因为这无形中为大企业提供了免费使用中小实体创意的机会,而不用背负法律责任。因此,国外往往都是抑制大企业在专利上的行为,这与中国在政府资助上一直采取的支持“冠军企业”的做法正好相反。
因此,国内目前这种补贴和资助的现状,显然离资助真正需要资助的创新实体,还有距离。
换句话说,政府对于专利的资助和补贴首先应当解决的帮扶社会上真正创新的实体,尤其是弱势的,没有钱进行专利申请,甚至海外布局的创新实体,虽有帮扶,但是力度不够。
而且现有操作中,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是对专利授权后才补助的做法,也阻挡了很多真正有创新、有想法的中小实体,通过专利制度获得创新创业保障的机会,因为这些实体往往连申请的费用都交不起,怎么可以能等到授权后才拿补助呢?
所以现有的各地对于授权专利资助的政策,除了有利于中大型公司外,对于小型创新实体的照顾还远远不够。
要打破这个壁垒,就必须首先打破过去长期以来对于“专利补贴”的错误认识。
事实上,并不是“专利补贴”本身出现了问题,是在执行“专利补贴”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最关键的是将“补贴”和专利数量简单挂钩,而不是和真正的创新挂钩,“不作为”的管理方式造成了“专利补贴”成为一个负面的行为。
所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一刀切,要求各地取消所有的申请端的补贴,实质上就是对中小创新实体最大的扼杀,是一种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政策,缺乏对理解万众创新和政府激励创新基本逻辑的实践思考。
因此,未来专利的问题,更多的应交由市场来自行调解,而不是一味通过政策的收放来调解专利的数量。
大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决定自己专利的多寡和费用成本考虑。
甚至国家应该通过统一提高专利成本的方式来控制过多的专利数量。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兼顾到对真正创新实体,尤其是中小实体的补贴和资助,尤其是恢复申请端资助,资助给真正创新的人,而不是紧紧拿专利的人,才是制度得以继续健康运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