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黄花鱼变“滤镜鱼”?
这届商家套路太野了!
最近有个新闻可把人气笑了:
王大哥花102块钱网购了5斤黄花鱼,拆开包裹一看——嚯!

鱼是灰白色的,包装袋倒是黄得扎眼!
再仔细瞅包装上的小字,明晃晃写着“黄菇鱼”。
好家伙,这年头连鱼都能“美颜”了?

滤镜包装:鱼的“美颜”新招?
商家这波操作堪称“视觉诈骗”:
用明黄色包装袋当滤镜,隔着袋子看鱼身金黄鲜亮,拆开立刻“原形毕露”。
黄菇鱼和黄花鱼虽然长得像双胞胎,但身价差远了,黄花鱼一斤能卖到几十块,黄菇鱼价格直接腰斩。
更气人的是,商品页面还玩文字游戏,把“黄菇鱼”悄悄缩写成“黄鱼”,买家稍不留神就被套路。
真·黄花鱼VS冒牌货:教你一眼识破
央视早就科普过:
真黄花鱼是“渐变色”选手,背灰黄、肚金黄,身上光溜溜没条纹;
冒牌黄菇鱼全身灰扑扑,背上还带着“条形码”似的黑条纹。
下次买鱼别光看颜色,上手摸更靠谱。
黄花鱼鳞片锋利得像小刀片,黄菇鱼鳞片摸起来就温和多了。

网购避坑指南:别让包装骗了你
1. 名称盯紧“学名”:认准“小黄花鱼”“大黄鱼”,遇到“黄鱼”“海捕鱼”等模糊标签,赶紧跑!
2. 包装要透明:优先选能直接看到鱼身的,滤镜袋再好看也别心动。
3. 价格别贪低:黄花鱼每斤少说三四十,遇上“白菜价”赶紧捂紧钱包。
4. 买家秀必看:翻翻评论区实拍图,比商家精修照靠谱一百倍。
被坑了怎么办?
记住这三板斧
1. 证据焊死:别扔包装袋!聊天记录、订单截图统统保存。
2. 火速维权:平台投诉+12315热线双管齐下,这种“包装诈骗”妥妥违法。
3. 全网曝光:学学王大哥发社交媒体,既能提醒其他网友,还能给平台施压。
说句大实话
商家搞这些花活儿,无非是欺负咱隔着屏幕摸不着实物。
但咱消费者也不是吃素的,眼睛擦亮点,证据留齐全,该投诉就投诉!
毕竟花钱买的是真材实料,可不是包装袋上的“皇帝新衣”。
下次再网购生鲜,记得默念口诀:
滤镜包装不要信,名称学名要看准,价格太低必有诈,买家实拍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