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个人最大的本事,熬得住,忍得了,放得下

谢安迪说情感 2025-04-26 09:31:14

曾国藩曾说: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人生如棋,有人开局就顺风顺水,也有人起手便落了下风。但决定终局的,往往不是手头的棋子,而是下棋人的心性。

你看那些真正成事的人,未必都天资过人,也并非都资源丰厚,但一定有个共同点:在逆境中不慌,在委屈中不怨,在得失前不贪。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遇到挫折就躺平,碰到麻烦就绕道;另一种则像野草,火烧不尽,风吹又生。

曾国藩就是后者。年轻时七次科举六次落榜,中年带兵屡战屡败,晚年权倾朝野却主动裁撤湘军。

可以说,他的一生,把“熬、忍、放”三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我觉得一个人最大的本事,不是顺境时的风光,而是低谷时的韧性、委屈时的格局、放手时的清醒。

01

熬得住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这句话,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

那时的曾国荃刚打了败仗,心灰意冷,曾国藩却提醒他,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最狼狈的时刻。

曾国藩第六次参加科举考试,放榜那天,他挤在人群里找自己的名字,结果再次落榜。更扎心的是,考官公开批评他的文章“文理欠通”,还把这份考卷当作反面案例张贴示众。

换成旁人,或许早就认命回家种地了。但曾国藩把自己关起来,并对优秀考卷逐字对比。发现自己的问题后,他每天抄写文章、修改逻辑,硬生生把短板补成了强项。第七次科举,他不仅中了秀才,还一路考上进士。

曾国藩后来奉命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军。他带着一群没打过仗的书生和农夫,在长沙练兵。当地绿营兵嘲笑他们是“乌合之众”,甚至故意找茬打架。曾国藩不争不吵,默默带着队伍搬到衡阳。

他每天亲自训练士兵、研究战术。别人急着立功,他却说:“结硬寨,打呆仗。”后来,这支队伍成了太平军最忌惮的劲旅。

有时候,慢就是快。你耐得住寂寞,才接得住繁华。

曾国藩晚年总结自己的成功,只说:“不信书,信运气。”

这份“运气”,是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换来的。哪怕在战场接连失利、被皇帝卸职冷落时,他依然每天早起读书、写日记、练兵。

他写道:“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

记住,生活从不可怜弱者,但一定会奖励那些长期主义者。

02

忍得了

曾国藩说:“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忍,不是懦弱,而是把情绪调成静音,在沉默中蓄力。

曾国藩父亲去世时候,他回老家守孝。没想到朝廷趁机收走他的兵权,江西官员也纷纷落井下石。

但他没去争辩,反而利用这三年时间读书,反思。后来重返官场时,他待人接物变得圆融通达,甚至主动举荐曾经打压过自己的人。

李鸿章刚入曾国藩幕府时,年轻气盛,经常睡到日上三竿。曾国藩也不训斥,每天清晨准时坐在餐桌前等他。连续七天,李鸿章终于羞愧难当,从此改掉了懒散的习惯。

多年后,李鸿章感慨:“我这一生,跟对人,做对事,都是从老师‘忍’字中学来的。”

你看,真正的狠人,是对自己最苛刻,对他人最包容。

湘军攻破南京时,曾国藩立下不世之功。朝廷封曾国藩为一等侯爵,但背地里却派御史弹劾他“拥兵自重”。幕僚们愤愤不平,他却主动裁撤湘军,并上书请求削减家族子弟的官职。

有时候,把面子让给别人,把里子留给自己,这才是大智慧。

03

放得下

曾国藩说:“切不可徒然自馁也。”放,不是放弃,而是放下执念,轻装上阵。

曾国藩晚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但他一直住在简陋的老宅里,穿着打补丁的衣裳,每顿饭只吃一个荤菜。

儿子曾纪鸿想买套新书,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放下虚名,才能守住本心。人一旦被名利绑架,就走不了远路。也只有放下得失,才能看清方向。

天津教案爆发时,曾国藩奉命处理。他明知道秉公办案会得罪洋人,安抚百姓又会触怒朝廷,但还是选择了前者。事后,他成了众矢之的,甚至被骂作“卖国贼”。

曾国藩一生饱受眼疾、失眠等折磨,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他在家书中写道:“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

甚至临终前,他还在修改给朝廷的奏折,把“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

真正的放下,不是忘记,而是带着伤疤继续奔跑。

左宗棠评价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我认为比这些更珍贵的,是他留给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在低谷时扎根,在委屈中蓄力,在巅峰时清醒。

生活从不承诺公平,但时间从不会辜负那些熬得住、忍得了、放得下的人。

如果你此刻正身处低谷,请记住:挺住,意味着一切;放下,预示着新生。

0 阅读:12

谢安迪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