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打仗那么厉害,为啥带出来的名将却不多?陈毅评价一语中的

浩舞默话 2025-03-31 11:31:46

从1928年的平江起义到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彭德怀在这25年的革命战争中立下丰功伟绩。

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率领的西野用着所有野战军中最少的兵力,最差的装备,却牵制了胡宗南几十万部队,为全国战争的胜利做出卓越贡献。

然而在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在57位上将名单中,林彪的四野将领最多。

其次就是二野和三野,彭德怀的一野却处于最末,特别是大将名单中只有许光达一人而已。

这不由得让人好奇,打赢抗美援朝战役的彭德怀已经成为了东方第一战将,为何带出来的名将却这么少。

有关这个问题,陈毅老总曾做出过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

那么,陈毅的评价究竟是什么内容?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原因?

一 西野条件最艰苦

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在十位战功卓著的大将之中,来自西野的将领只有许光达一人,这样的数量完全无法承担起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创造的价值。

而反观上将名单,从西野走出的将领就更少了,只有五个人,就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占到。

这种数量不要说与四野相比,就连二野和三野也是四野的两倍有余。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另类的情况,陈毅老总曾做出过一个评价,那就是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一野的底子太薄,打得是硬仗恶仗,却不是大仗,没办法和三大战役相比较。

其次就是彭德怀的性格和个人原因导致的,让一野的将领们极难“出头”,最后风光都被其他几个野战军占了。

有关第一条原因,是在解放战争爆发以后,胡宗南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带着25万装备精良大军向着陕北根据地发动进攻。

当时解放军的主要兵力都远离陕北,集中在东北和华北、中原一带,彭德怀能够分配到手的兵力是四大野战军中最少的,只有两万多人。

并且陕北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上都远远不如东北等地。

像林彪的四野,开进东北之后,接手了苏联红军缴获的日军装备,瞬间战斗力就提升了一个档次。

彭德怀主动要求担任西北野战军司令的时候,手里只有两万多人,并且装备稀缺,粮食也不足,却要应对胡宗南的几十万军队不进入中原战场,帮助其他野战军获得生存空间。

陈毅有一次到陕北参加会议的时候,专门到西野的驻地视察过,当时就看到不少战士没有配发枪支,而是拿着大刀长矛这种冷兵器与敌人作战。

吃饭的主食也是黑豆,这是陈毅无法想象的,黑豆在他和粟裕领导的部队里都是喂马的饲料,因为人吃了很难消化,容易发胀,引发肠胃疾病。

除此之外,很多人连基本的军需也无法保证,没鞋穿,就用布条缠在脚上走路,这种场景瞬间就让陈毅看傻了。

他能想到西野的情况艰苦,但还是没想到能苦到这种地步。

二 彭德怀的性格原因

尽管吃穿和装备如此艰苦,彭德怀还是用灵活的战术,在西北打出了青化砭、蟠龙镇这些精彩战役,由此可见指挥水平的高超。

但也是因为条件艰苦,西野在西北战场上所能承担的任务就是牵制,像其他野战军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等大的战役,彭德怀根本没有基本条件去完成。

对西北敌人的肃清,也是在几大战役结束以后,中央才有了足够能力为西野调配物资,扩充兵员,让原本两万多人的西野在短时间成长到几十万人的规模。

打不出来大仗,彭德怀麾下的战将在评衔的时候,在军功上自然相较于其他野战军要低了一截。

其次就是像陈毅所说的那样,之所以西野的将领评衔时较低,是因为彭德怀的为人性格导致的。

在十大元帅中,彭德怀是出了名的大公无私,他曾经说过:“一旦国家有难,或是哪里的仗最难打,哪里的路最难走,哪里最困难,我就到哪里去!”

1929年的红军时期,蒋介石曾调集大军围攻井冈山,当时的红军还很弱小,无法应对蒋介石的大举来犯。

毛主席就提出了一部分兵力留守井冈山,牵制敌人,另一部分红军则挺进赣州,在敌占区寻找生存空间。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留守井冈山的部队都是最危险的,稍有不慎就会落得全军覆灭的下场。

在这种艰难处境中,彭德怀提出让自己率领红五军的一千多人执行留守任务,毛主席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下山挺进赣州。

这场仗打到最后,彭德怀的红五军只剩下三百多人,正是因为这种大公无私的性格,导致恶仗和硬仗都落在了彭德怀的部队身上。

伤亡率较高,也是彭德怀很难带出名将的原因之一,彭德怀手下很多曾有卓越功勋的战将都牺牲了。

像活下来比较有名的杨勇和张爱萍、黄克诚等人,不是数次遇险就是多次重伤。

另外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也都和彭德怀的性格为人有关系,例如彭德怀打仗很少挑部队,这一点在十大元帅中算是比较“稀罕”的。

抗日战争的时候,彭德怀指挥的是出身各不相同的八路军,一共有四万多人,共同抗击华北日军,但彭德怀指挥起来没有任何困难,大家对他也比较信服。

等到解放战争的时候,彭德怀指挥的西野班底则是抗战时期的120师,原身是贺龙的老部队,彭德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设了西北野战军。

三 故意压制

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彭德怀指挥的则是四野为底子组建的东北边防军,后来更名为志愿军的部队。

最后就连志愿军的指挥机构都是沿用其他野战军将领成立的,如邓华、韩先楚、洪学智都是四野的将领。

抗美援朝战争虽然打得艰苦,但是也铸炼出了璀璨功勋的战将,而彭德怀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用自己的老部下,这既是他大公无私的表现,也是西野难有名将的一个原因所在。

而有关彭德怀所在西野难出名将的最后一个原因,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

就是彭德怀是1955年大授衔的主要负责人,他为了避嫌,选择“压制”自己麾下的将领们。

彭德怀曾多次对部下和家人说过一句话:“生活要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应向高标准看齐”。

彭德怀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也是这么要求部下和家人的。

在评定授衔的时候,彭德怀作为主要负责人,但凡看到西野的将领,都毫不犹豫的会降低一个等级。

就连自己的亲侄子彭启超,彭德怀都没有网开一面,彭启超是彭德怀三弟彭荣华的儿子。

17岁就参加了革命,靠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实打实的战功,用十年时间成为了团长。

到了评衔的时候,彭启超原本应该评为上尉,但彭德怀认为作为自己的亲属,只能给的低,不能给的高,否则就会有“照顾”的嫌疑,就给侄子评了中尉。

彭启超对此十分不理解,因为他的同届战友都是上尉,只有自己是一个“特殊”,为此还专门质问彭德怀,为何只授中尉。

彭德怀面对这个问题,只问了侄子一句话:“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又该授什么军衔呢?”

彭启超听到这句话后默不作声,接受了彭德怀的这一做法。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