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从康熙开始,喜欢到各地巡游考察政风民情。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乾隆皇帝、他在六十多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一百五十多次出巡。这在两千多年的帝制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其中有六次南巡,从乾隆十六年开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九年结束,持续了三十多年。下江南这件事对于乾隆来说,既是他各种巡幸活动中最引人注目和为人津津乐道的,也是乾隆本人晚年最为后悔的一件事情。
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时曾经总结了康熙皇帝在位时的巡幸活动,他认为皇祖出巡,虽然劳民伤财,但是在体察民情、团结内外和巩固国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成功的经验。他在乾隆十四年(1749)的一份谕旨里面说明了南巡的原因,说是奉了母后之命来游览名胜,查问风俗、考察地方事务和海防、河务,了解百姓疾苦。
当时的江浙在清王朝统治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江南物产丰富,是全国财赋最重要的来源地。江苏和浙江两省的赋税就占全国的百分之三十多。就乾隆二十九年(1764)盐课来说,全国一共盐课银三百八十余万两,江浙为二百五十八万两,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八。江南地区的文教事业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科举考试中,江浙地区录取的进士最多,有"科举甲江南"之美誉。江浙籍的中央和地方官员数不胜数,而且这里还是明朝遗民的聚集区。
清朝初年政府和江南士绅阶层之间的关系虽然有所进展,但是仍然一度十分紧张,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江南大户的赋税很重,连年的积欠也十分严重。针对这个现象,朝廷两次加以整治,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江南地主的利益。政治上,清王朝为了解决八旗子弟生计,曾经采取措施扩大八旗子弟的入仕名额限制汉族知识分子的入仕,这就损害了江南地主的政治利益。
在乾隆十四五年间,乾隆帝加强了文字狱的力度,江南知识分子被作为整治的典型。这样一来、江南地区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缓和矛盾、也为了笼络江南地主和知识分子,乾隆采取了怀柔政策,来稳定满汉地主上层的合作,从而巩固统治。
乾隆十四年,乾隆帝下达了巡幸江南的谕旨。经过精心准备,他于乾隆十六年开始了第一次下江南。这一次历时五个月,之后他又连续五次下江南,其中前四次都是奉皇太后出游。六次下江南的内容大同小异,基本包括下面的活动∶
一、安定地方社会,笼络士绅和安定民心。首先是蠲免积欠。乾隆首次南巡下令蠲免自乾隆元年以来江苏积欠钱粮二百二十八万两和安徽积欠的三十五万两。浙江虽然没有积欠,但是也蠲免本年应该征收的地丁银两三十万,以收买人心。对于山东、甘肃、河南等省的历年积欠也一并免除。
之后的五次南巡也以躅免为要务。对于两淮和浙江的商民,他也予以政治和经济照顾。
二、关心教育,选拔人才,授予官职。对于江浙地区,特授增加府州县学岁试文童的录取名额。乾隆还亲自在各地招试生员,选拔人才。中试者、被乾隆直接授予了举人和进士的头衔,授予官职。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为了庆祝《四库全书》的完成、乾隆特意拨款多抄写了三份,分别藏在了江南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西湖圣因寺文澜阁、供江南读书人来抄写所需要的资料,这相当干今天对外开放的国家图书馆。
三、对所到之处的地方官员进行普遍加恩,亲自接见和开复官职等。例如他第一次南巡时召见了海宁陈世信。陈本来是废员,乾隆年间被擢升为大学士,后来因事被夺职、这次被乾隆官复原职。退休的侍郎沈德潜等、照其旧日官赏赐。曾经被革职的提督杨凯,因为还有年力,就恩授他为河南河北镇总兵。这是乾隆笼络地方官员的一种方式。
四、祭孔祭明孝陵和各地名臣祠摹。乾隆十分重视思想教化的作用,他六次南巡,每一次都要绕道前往江宁去拜谒明太祖的明孝陵。他还拨出银两百万来修复十三陵殿宇,命地方官小心护陵。他九次赶到曲阜祭祀孔庙,在孔林前酹酒,常赐衍圣公。这些尊孔尊先朝的举动,意在表明他的信仰与汉族相通,在信仰和意识形态上笼络汉民族的感情、从而加强思想控制和同一性。
五、阅兵查访。乾隆在苏州、杭州和嘉兴等地,几次检阅官兵,并赏赐钱米等物。当时清朝水师懈怠,例如天津水师,设防近二十年,居然对于海上作战毫不熟悉。平时也不加以操练,毫无战斗力。为了整顿水师,乾隆每次到浙江、江苏等地都要多次检查当地水师。此外,他在南巡中还查访吏治,赈济灾民,督察河工和海塘等。他南巡渡江的五次借口都是要巡查海宁海塘工程。
乾隆认为自己一生有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征,一件是南巡江南。
在南巡之中、他认为重中之重是治河。当时的黄河水患十分严重,造成的损失惊人。这已经成为阻碍清王朝经济发展的大事。康熙帝在治河方面下过很大的功夫,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乾隆即位之初,黄河正处在稳定期。但是到了乾降七年(1742),黄河再一次决口,乾隆急于了解河工实际情况,想亲自去看看。南巡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乾隆五次南巡都重点视察河工。由于他的时代没有出现康熙朝如靳辅和陈潢之类的治河能臣,乾隆帝本人就成为了此时期治河的主要决策者。他在南巡之中、也多次到黄河和淮河交汇之处探察水情,亲自部署治理河道,还考察主管河务的官员之优劣,惩办那些腐败贪污的河道官员。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南巡时查看了天妃闸木龙和清黄交汇处和高堰石堤工程,部署了一系列河务,他还吸取了河道总督嵇璜的建议,在高邮昭关设立了一个滚坝,酌定水则。此外,他在滚坝之下开了一条河,使附近湖泊之水得以有序流入江海,不至泛滥田地,这就减轻了该地区的水患。
明清时,江南地区一直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生产地区。清朝皇帝在这里花费巨资来修整堤坝和防备海潮。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在这里巡视、查验一番、然后制订方略。
乾隆二十七年(1762)南巡时,海塘的修筑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乾隆决定不轻易动工,十分谨慎地对待治理问题。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南巡,他密切关注并着手为海塘的筹建做好各方面准备。到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南巡,乾隆亲自部署改建海塘的巨大工程,决定除了个别难以下桩的地段,其他盐仓一带柴塘都改为石塘,并添加坦水。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最后一次南巡,他将浙江海塘全部改为了石塘,下令拨出五百万两投入后续的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浙江海塘最终全部完成,作为一道海上长城,来守卫江南的农田。
满族带着地方文明和地方政权为母体的身份进入中原之后,它面临的是与曾经长久占据该地的汉文明之间的对抗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反叛,所以康熙和乾隆才屡次南巡。他们将巡行活动看成是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对于新征服地区显示皇权威严,从而使清朝更加稳固。
乾隆南巡时的禁卫十分严密、途经地区都要严密设防。到处遍布兵卡,禁止民船出入,根本不允许皇帝的威严被他人触犯。皇帝的权力欲无限蔓延,有了无上威严、还要更多、似乎要将所有的属地都巡看一遍甚至几遍才好。接驾也早已不是当地州县官员的事情,而更成为皇帝所经之地百里以内州县所有官员的事情,因此就造成了扰民。一旦皇帝对这条路线不满,就要随意更改,这样一来,被滋扰的百姓更多。
有一次、巡幸的船队经过扬州、御舟行于水上,沿岸有很多百姓正在生火做饭。有一个女子在楼头生火,从远处看过去,火苗闪烁不定。御前侍卫见此情景,以为有人要刺杀皇帝,连忙张弓射箭,女子应声而倒,当场死亡。
乾隆每次南巡也有自己的私心在里面。他自幼生长在深宫,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和自然美景,因此欣赏自然风光成为了他的一大爱好。他曾经说过,山水和他有缘,每当看到美景,他的心情就十分愉悦。父亲雍正在位时,他克制自己的游兴,不过他也暗下决心,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尽情游玩。所以在登基之后,乾隆的许多行为都是去实现儿时的愿望。
乾隆南巡的一个目的是欣赏江南美景。他喜爱江南景色,南巡时命画师摹绘江南园林,大量移植到北京。比如圆明园和畅春园中有四个附园,安澜园是模仿海宁陈氏的安澜园,狮子林则是模仿苏州名园狮子林,而小有天园和如园也是模仿江南园林。
乾隆统治期间,北京西北部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各成体系的园林风景区。乾隆后来专门写过《知过论》,承认自己好大兴土木,为此自责。
乾隆喜欢舞文弄墨,他一生留下了四万一千八百多首诗作,几乎超越了《全唐诗》。不过这些诗作艺术价值不高,能流传后世的更是少之又少。乾隆写的很多诗作都是他巡幸江南时留下的。他喜欢到各地品茶,曾将杭州龙井茶封为御茶、使之名扬天下。他评定天下有三大名泉,北京玉泉山泉水为第一、镇江冷泉为第二,无锡的惠泉为第三。
南巡的花费自然是十分惊人的。乾隆每次出巡,队伍都十分庞大,随行的王公大臣和护从人员就有两千五百多人。往返的行程一共五千八百余里,陆路用马五千多匹、顺天府用官价雇来的四套骡马车四百多辆,武备院提供的骆驼有八百多只,征调民工近万人,水路大小船只一千多艘、拉纤的河兵有三千六百多人。六次南巡总计耗费国库存银两千多万两,如果再加上其他开支,更是远远超过此数字。
南巡过程中显露的奢靡之风,对吏治败坏、八旗腐化以及军队废弛都起到了加速的作用。乾隆一生都在惩治腐败,却忽略了自己是腐败的最大根源。尽管乾隆帝屡次下令不准骚扰地方,力求节俭,但他在事实上却没有做到。他讲究排场,喜欢下属的阿谀奉承,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官位和前途就费尽心机来取悦他。可以说,南巡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地方造成了沉重负担。
乾隆在退位做了太上皇之后,对自己的施政得失做了总结、他对六次南巡充满了忏悔,对属下说∶"朕做皇帝六十年,并没有失德之处。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做了很多无益的事情、损害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如果将来的皇帝还要南巡,你不加以阻止,必然对不起朕。"
在乾隆之后,清朝皇帝再无南巡之事,除了财力国力不继、恐怕乾隆的这个晚年忏悔和叮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乾隆多,次去江南挥霍无度,荒淫无耻消耗白银七千万两之巨,导致江南一带百姓被搜刮的日益贫穷,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横尸千里,惨绝人寰
最大的败家子,还盲目自大
泡妞赌博[呲牙笑]
乾隆下江南就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劳民伤财
满清的皇帝没有一个像人
败家子的祖仙
寻到了夏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