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政变全过程:政坛新手李隆基的闪亮登场

调侃历史 2021-11-26 09:27:07

公元710年六月,正当韦皇后专心搞个人独裁的时候,有一个人不乐意了。

这个人就是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本来是一个适应力极强的女人,无论是武家还是李家的人当皇帝,她都能真心祝福。因为武家人当皇帝,就是婆家的骄傲;李家人当皇帝,就是娘家的殊荣。反正两边都不吃亏,肯定一生荣华富贵。

但是现在韦皇后要当皇帝了,这就不可靠了。按照当时的情况,留给这位公主的也就只剩下两条路了。要么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苟且偷生,只求后世平安。要么跟韦皇后拼了。这位心高气傲从不坐以待毙的太平公主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那条路。

那么,既然要搞政变,就必须找到适合的帮手。按照当时的局面,最好的帮手是相王李曰。他们不仅处境一样,实力相当,而且还目的相同。

但是,对于这个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太平公主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犹豫。

自从武则天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后,李唐后宫的所有女性,个个胸怀大志,志比天高。所以,太平公主犹豫的问题就是,跟李旦合作后,她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肯定是李旦为主、太平公主为辅了。因为李旦是男,她是女;李旦是兄,她是妹;李旦是朝廷命官,还当过皇帝,她最多是一个公主。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太平公主真不愿意跟李旦联手。

就在太平公主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年轻人突然映人了她的眼帘。

这个人,就是人称"三郎"的李隆基。

一看见李隆基,太平公主眼睛都亮了。自己是姑姑,李隆基是侄子;自己是政坛老手,这方面(政变)经验丰富,李隆基初出茅庐,什么也不懂。这样一来,不管是身份上,还是威望上,她都将占据主导。

而且一旦政变成功,就让自己的哥哥登基,给这个侄子一个太子的位置,他还不对自己感恩戴德一辈子?这两朝的时间,还不全是她的天下?

于是,两个英雄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一个身处同一个世界,为了同一个梦想的"讨伐韦后的姑侄联盟",正式成立。

这个联盟成立后,太平公主立刻发号施令。她告诉李隆基,两人分头行动,她负责幕后策划,联络文武百官,李隆基负责招募军队,准备伺机而动。

对于这个分工,李隆基表示没有异议,拍着胸脯表示,自己跟禁军早有联系。

要知道,虽然李隆基当时只有二十六岁,但是他非常清楚,什么叫作"枪杆子里出政权",所以几年前他就开始或多或少联系"万骑"军队的将领,开始联络感情,准备为己所用了。

根据古书记载,李隆基本来就慷慨豪爽,东西都是一车一车送,酒都是一杯一杯敬,而且李隆基还会玩,什么斗鸡、走狗,样样精通,所以跟这些万骑将领,根本就不存在交流障碍。到了最后,万骑军官很敬佩这个小王爷,也特别拥护他,所以凭借这层关系,李隆基忽悠这群将领跟自己造反,还是很有信心的。

就在这个时候,天上还掉下来一个大馅饼,狠狠砸在了李隆基的头上。更神奇的是,送这个馅饼的人,竟然是李隆基的死敌,那个韦太后。韦太后也知道万骑军的重要性,所以皇帝驾崩后,她立刻委派自己的堂侄韦播、外甥高嵩,让他们负责管理万骑部队,监视所有将领的一举一动。结果呢,正是这两个小子,把韦皇后坑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里。

虽然韦播、高嵩是韦皇后的亲戚,政治上绝对靠得住,思想上也"根正苗红"。但问题是,这两个人都是纨绔子弟,全都是"空降兵",从来没有在军营待过,更不知道怎么跟军人打交道。

正所谓,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平时谁也不认识谁,没有一起喝过酒,没有一起吃过肉,什么感情都没有,你让我冲,凭什么?

总之,卖命是可以的,冲锋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须要给个理由。这个理由,这两个初出茅庐的纨绔子弟真给不了。

到了最后,这哥俩一琢磨,要想短时间内建立威望,就得让军人知道咱们的厉害。于是,这哥俩开始无事生非、故意找碴,有事没事就把手下叫过来,先打一顿再说!

短短几天,万骑军营就炸开了锅,好多人咬牙切齿,开始磨刀霍霍了,都不用李隆基动员,就想宰了兄弟俩!

拜韦皇后所赐,李隆基不费吹灰之力,他的军事动员行动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可见,用这么两个亲戚掌管这么一个显赫的部门,韦皇后注定会失败。李隆基这边的军事行动告一段落后,太平公主那边的政变具体流程也新鲜出炉了。按照太平公主的想法,这个政变的过程,应该按照三步走。

第一步,派人杀了韦播、高嵩,夺取万骑的指挥权。

第二步,李隆基亲自在玄武门指挥,全军分两路进军,在凌烟阁会合。第三步,在凌烟阁会合后,李隆基亲自率军攻陷皇宫,诛杀韦后等人。

选择玄武门作为基地,是因为这里易守难攻,更是进宫的必经之地。分兵两路进攻,是为了分散敌军的注意力,让他们顾此失彼,更不会一着不慎,全军覆没。

李隆基之所以坐镇玄武门,从好的角度看,是为了接应本方部队;从坏的角度看,是为了能够第一时间跑路。

两军会合后,李隆基再上前线,是因为皇宫的守备力量已经没有了,李隆基将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出阵,既可以组织军队歼灭敌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如此之安排,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这充分体现了太平公主的谋划水平。

于是,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的夜晚,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唐隆政变",正式开始。

政变第一步,李隆基派去的将领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取了韦播、高嵩的首级,并且振臂高呼,全军臣服。

政变第二步,在万骑军汹涌的攻击下,皇家禁军根本无力抵抗,仅仅过了一个小时,两支部队就顺利在凌烟阁会师。

政变第三步,看见胜利的狼烟后,李隆基立刻亲赴前线,开始诛杀残敌。

至此,对于韦皇后而言,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当然了,让这个女子轻易言败,这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宦官、宫女的保护下,韦皇后居然逃出了皇宫。她直接冲到了万骑营那里,想在那里寻求保护,意图东山再起。

可惜的是,韦皇后根本不知道,自己派来这里的将领早就被李降基杀了,而拜这些亲戚所赐,万骑军的士兵们也早就对自己恨之入骨了。

于是,当韦皇后自报家门后,一个留守的士兵立刻冲了过来,迎头就是一刀,算是给了这个女人最后的一份饯别礼。

韦皇后被杀后,几乎同一时刻,安乐公主看见外面火光冲天、哭声不断,,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皇太女梦算是做到头了。于是,她穿上自己最漂亮的百鸟羽毛裙,开始梳妆打扮,准备把自己最漂亮的一面永远留在世间。

可惜的是,这些万骑军全是粗人,他们哪里懂得怜香惜玉?安乐公主刚刚梳洗打扮,一个士兵就冲了进来,对着安乐公主的脑袋就是一刀,然后把首级悬于竹竿上,拿着请赏去了。

至此,这场政变的两个主要敌人都已经被消灭了。

与此同时,当上官婉儿听见外面喊杀不断后,她立刻意识到,李唐宗室造反了!于是,她赶紧取出了那份遗诏,主动打开大门,跪拜迎接那些"反贼"。

没过多久,李隆基就率军杀了过来,上官婉儿认识这个"三郎"。她立刻呈上遗诏,说明自己让相王参政的事情,诉说自己是心系李家的,所以罪不至死。

上官婉儿非常聪明,但是她的这种聪明也暴露了她政治道德方面的弱点。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节操和政治立场的人,是不可能谈"忠诚"二字的,而这两个字却是统治者最需要的东西,哪怕是"愚忠"的人,也比这种左右逢源的聪明人强。

于是,在这次政变中,上官婉儿手中的那份遗诏非但没有成为救命稻草,反而成为一柄刺向她胸口的利刃。

至此,唐隆政变的三个主要敌人,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都"香消玉碎佳人绝,粉骨残躯血染衣"了。

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延秀秉持着"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一基本原则,宫廷政变刚刚开始,就脚底抹油,一个人撒丫子跑了。结果,没跑多久,他就撞见了一群万骑军,于是大家喊里咔嚓、稀里哗啦,就把他砍了。

首席宰相韦温,就是那位韦皇后的堂兄,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看见妹妹惨死后,居然不逃跑,而是直接跑到城楼下,对着李隆基高呼万岁。结果,还没有等他喊完,几个万骑士兵就走了过去,直接把他砍了。

对比这位没心没肺的宰相,另一个"政治犯"宗楚客就要聪明得多。唐隆政变刚刚开始,这位仁兄就消失不见了。不管李隆基如何挨家挨户排查,宗楚客就跟施了隐身术一样,怎么也找不到了。

直到五天后,即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五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一个人赶着一头小驴车,穿着一身孝服,要求出城奔丧。

中国自古以孝治天下,即使是天大的事情,也没有奔丧重要,必须第一时间放行。但是,当时是非常时期,理应特殊对待。守城官兵在仔仔细细盘查后,发现了宗楚客的身份。几个士兵一拥而上,就把宗楚客砍了,然后打开宗楚客携带的棺材,把他的尸首往里一扔,大家就请赏去了。

当然了,解决完了这些宰相,还要把韦氏一族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要知道,为了让亲戚朋友都分一杯羹,也为了离权力中心近一些,韦皇后下令举族搬迁到京城。以至于在当时的长安城内,韦氏可是一个大族,时称"城南韦氏,去天五尺"。

于是,李隆基率领大军冲进韦家,很快就解决了这场战斗。在这场浩劫中,莫说那些大人了,就连襁褓中的婴儿,也无一幸免。

最倒霉的是韦家的邻居——杜家。本来踏踏实实做人,没招谁,没惹谁,就是因为跟韦家毗邻而居,很多士兵走错了路,结果冲到了杜家,杀死了不少杜家的人,真可谓"祸及池鱼"。

最后,唐隆元年(710年)七月一日早上,这场政变终于结束了。

2 阅读:118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