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失态了,7次用“政策”向董明珠施压,要求对方为越线道歉

亦学笔谈 2025-04-25 08:40:52

董明珠言论在网络上继续发酵。

新京报4月23日发布评论员文章后,认为董明珠“绝不用海归派,里面有间谍”等言论背离常识,并强调这是挑起对立和乱扣帽子。

但值得关注的是,新京报文章的观点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反过来认为是新京报在乱扣帽子,曲解董明珠股东大会讲话的语境和本意。

因为董明珠当时强调的是格力重视人才,从不以年龄和资历来评价人才,但是不会用海归派,因为不知道谁是间谍,只会在国内高校选拔人才。

网友认为,董明珠已经表明了态度,尊重人才,但企业有自己的考量,不宜使用海归人才。

让人想不到的是,4月24日,一向追求言论包容、反对上纲上线的胡锡进却公开发布长文,痛批董明珠,要求董明珠就相关言论公开道歉。

在胡锡进这段犀利的文字中,没有任何包容,而是直接要求董明珠道歉,从内容来看,胡锡进站在非常高的角度,7次提及“政策”类词汇,试图以此对董明珠施压。

1、董明珠是格力品牌的化身,代表品牌形象,所以要维护海归声誉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严肃性;

董明珠是格力品牌的化身,这种说法过于武断,胡锡进试图将企业品牌和个人言论强行关联,这不符合现实,过于夸大,毕竟格力不是董明珠私人财产。

2、董明珠言论涉及了社会公共政策,影响了舆论场;

翻看胡锡进过往的一系列言论,大多数都是涉及公共政策的,其中也有不少被人强烈批评,尽管他采取了两边靠的方式,但模糊的言论同样影响了舆论场,为何到了董明珠这里,就不能有个人观点表达了呢?

3、只用国内高校毕业生,涉嫌身份歧视,违反劳动法和就业政策;

企业有用人自主权,即便是在考公、考编的过程中,招聘部门也有门槛和选择权,但从来没有规定说企业不用海归人员违规,所谓的平等就业从来都是相对的。

4、为海归人员贴标签,严重抵触国家政策;

这个帽子扣得很大,确实每个群体中都可能存在间谍,但海归人员中存在间谍的可能性会不会更大一点?因为间谍是有技术含量的,往往都是高知人群,胡锡进不会认为这种概念是一样的吧?

而且就业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董明珠只是表达了自己用人的理念,胡锡进将其上升到抵触国家政策高度,这样的话,以后还有人敢说话吗?

5、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意识形态不允许董明珠言论存在;

这是任何人都不敢接招的定性,严重性比违反政策还要重。

事实上,随着出国留学门槛的降低,海归已经不是什么稀缺人才资源,而且很多人也只是为了拿文凭,本质上和国内学生没有差异。

如果企业拒绝使用海归人才就和意识形态相悖,那还有很多大型企业非985、211毕业生不用,又该如何评价和定性呢?胡锡进这个结论非常荒谬!

6、董明珠讲话涉及公共利益,所以要求有边界感和分寸感,理应道歉。

胡锡进将不用海归人员定义为“公共利益”,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问题就大了!

202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179万,其中985和211高校毕业生人数大约75万,其余的1100万人都是双非的本专科生。

有数据显示,2021年留学归国人员数大约104万。

如果按照胡锡进的逻辑,不愿招聘海归人员就是违背公共利益,那胡锡进能为1100万双非院校毕业生争取更多公共利益吗?

所以,个人认为,胡锡进的此番发言失态了,而且7次提及政策性文字,存在利用政策向董明珠施压的嫌疑,压缩了舆论空间,这与以往倡导的“包容”并不相符。

董明珠的言论存在争议是毫无疑问的,谁也没有否认,而且也无法否认,但她毕竟只是在股东大会上说的,而不是在公开的演讲或者是媒体上发表的。

最重要的是,胡锡进应该心知肚明,董明珠的个人言论到底能不要影响舆论场,能不能影响整个社会对海归人才的态度?

这是一种荒谬的担忧,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任何个人的言论都无法左右社会的价值判断,海归人才的重要性也从来没有被轻视过,董明珠说得再多也不会有丝毫影响!

只要董明珠言论没有违法,胡锡进作为知名的公众人物,你可以发表观点,谈可能的影响与后果,但公开要求别人道歉太没水准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