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不传播迷信,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不轻信迷信。
“色即是空”出自《心经》。《心经》是佛教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的经典。它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都有极高的地位。在《心经》的语境中,通过 “色即是空” 等一系列阐述,来表达般若空观的智慧。
“色” 在佛教语境中,主要是指物质现象。“色即是空” 意思是物质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是 “空” 的。这并不是说物质不存在,而是强调物质没有永恒不变、独立自存的实体。
例如,我们看到的一个杯子,它是由各种材料(如陶瓷、玻璃等)和因缘(工匠制作、设计用途等)和合而成。如果从构成它的微观角度看,杯子的分子、原子等一直在变化,而且杯子依赖于很多条件才能存在。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因缘和合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 “杯子实体”,这就是 “色即是空” 所表达的观念。
“空有不二”观念主要来源于佛教的中观学派。中观学派强调不落两边(非有非无),以中道的观点看待事物。
龙树菩萨的《中论》对 “空有不二” 的思想有深刻的阐释,如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说明了事物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是空,但是有假名安立的现象存在,这中间就是 “空有不二” 的中道思想。
“空有不二” 是进一步深化的中观思想。“空” 和 “有” 并不是对立的。“空” 是指事物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有” 是指事物的现象是存在的。
以水为例,从本质上来说,水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空),它可以是液态的水,也可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或者固态的冰(有),但其本质是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但现象又确实存在,这体现了 “空有不二”。
在佛教哲学里,“空” 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或者虚无。它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是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独立自存的实体。
例如,人的身体是由地(骨骼等)、水(体液等)、火(体温等)、风(呼吸等)四大元素因缘和合而成。从婴儿到成年再到老年,身体一直在变化,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 “我” 的实体存在,这个 “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的性质就是 “空”。
这种 “空” 的观念是为了帮助修行者摆脱对事物的执着,理解事物的真实本性,从而达到解脱的智慧境界。
理解 “空有不二” 能让人明白财富如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例如,当我们辛苦积攒的钱财因为一些意外情况(如投资失败、突发灾害等)而减少时,若能以 “空有不二” 的观念看待,就不会过度陷入绝望和痛苦之中。
因为财富的 “有” 是暂时的因缘和合,它的 “空” 性提醒我们不要把全部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建立在物质财富的永恒占有上。
从 “空有不二” 的视角出发,认识到财富本身没有自性,我们可以更慷慨地使用它。比如,把钱用于帮助他人改善生活等方面上。
因为财富的 “有” 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是被紧紧抓住,这也符合佛教 “三轮体空”(能施、所施、施的行为本身都是空性)的布施理念,在布施过程中体会到事物的本质。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空有不二” 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关系的变化。
比如,朋友之间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如距离、观念差异等)而关系疏远。如果秉持 “空有不二” 的思想,我们就会理解关系的 “有”(亲密的友谊阶段)是基于当时的因缘(共同的兴趣、互相的欣赏等),而当因缘变化时,关系的形态也会改变。
这并不意味着要消极对待关系,而是以更豁达的心态接受变化,珍惜当下的缘分。
当和他人产生矛盾时,“空有不二” 也能让我们认识到双方所坚持的观点都没有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正确性(“空” 性)。
例如,在与别人的讨论中,对于不同意见引发了争论。如果能意识到每个观点的 “空”,就可以放下对自己观点的执着,更好地理解对方观点的合理性,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讨论氛围,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生活中充满了困难和挫折,如失业、疾病等。以 “空有不二” 的观念来看,这些不如意的事情也是因缘和合而生。它们的 “有”(存在的事实)是暂时的,其 “空” 性告诉我们不要被困难的表象所束缚。
明白 “空有不二” 可以让人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因为困难的 “空” 性意味着它不是绝对无法改变的,而我们所具备的应对能力和资源(“有”)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例如,一个人在面对长期的疾病时,不要把疾病看作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绝望状态(认识到疾病的 “空”),同时积极利用医疗资源和自身的意志力(“有”)来对抗疾病。
“色即是空”和“空有不二”是比较深奥的哲学和宗教理念,理解它们需要结合经典不断地学习和深入的思考,而且不同的学者可能在具体的解释和侧重点上也会有差异。
你知道你为什么听不懂和尚们说的这些话吗?根本原因是人家没打算让你听懂。就是把你脑子给搅糊涂了,这样才好骗你。这就是一种玄幻术。
色即事物存在的形态,存在的相,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缘起则生,缘尽则灭。空即事物的本质。真空生妙有,色空不二。色和空其实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