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初,两个盎格鲁-撒克逊人国家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这个时期,航空引擎的技术和性能对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军用飞机的速度、高度和战斗力。
当时的飞机发动机技术主要由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Rolls-Royce)和美国的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掌握。
这场竞争很快就变得残酷和激烈,两家公司开始在价格上展开竞争,以争取更多的订单。竞争的结果是航空引擎价格的急剧下降,同时也导致了这两家公司的利润大幅下降。
最终,这场价格战导致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破产,而普惠公司也遭受了严重的财务损失。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后来拓展了汽车业务,就是我们熟知的劳斯莱斯。
灯塔国胜利了。后来,全球最有竞争力的飞机、汽车,都出现在北美,而日不落帝国的工业,无法再和美国抗衡。
80年后,一场涉及面更广、更多公司参与、更关乎国运的汽车价格战,在东方大国拉开。
因为全球最主要的汽车品牌都投身中国市场,所以,这场价格战几乎席卷了全球主要的汽车工业国家,影响了全球所有车企。
不过,最主要的对手仍然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全面开火,新能源车阵营内部火拼,传统燃油车疲于应付。
特斯拉无情的价格屠刀,让很多车企卷无可卷。新能源汽车之争,成了国家产业之争:中国举国家之力投入十几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决战期。
4、5月汽车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很多汽车人无暇体会一天春日的暖阳,一位在汽车行业内颇有分量的老人在一场闭门论坛上说:
特斯拉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屠刀下的阴霾今年上半年,有几家原计划要推新车上市的车企,都延迟了上市时间。
汽车价格飘忽不定,市场混乱,此时做一个决策实在太难。一波一波的价格战大潮,彻底打乱了车企的规划。此前定下来的销售价格,不得不改了又改。
有些合资车企的中方,要求修改新车的售价,负责车型开发的外方根本不能接受,困难摆在那里:数百家供应商价格都定了,要降价就得重新谈判。
实在不能再拖了,有一家车企硬着头皮,按照原定的价格推出了一款重磅车型。负责销售的高管心里也没有底,上市第一天就私下问媒体:
你们觉得价格有竞争力吗?
在这之前,比亚迪已经在多款车型上,采取了一撸到底的降价,幅度之大,相当于砸同行的饭碗。
2月10日,比亚迪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9.98-14.58万元。秦PLUS DM-i冠军版的起步价定在10万元以下,已经进入紧凑型燃油车价格区间。
两个月后,比亚迪汉 DM-i 冠军版将价格下探到20万以内,价格区间为 18.98-24.98 万元,让合资品牌的中高级轿车眼前一黑,没办法回应。
在定价这件事上,如果到了求助媒体的境地,说明车企已经极不自信。果然,那位高管的预感没有错,新车上市后销量稀里哗啦,被市场暴击得没有还手之力。
不过,比亚迪还是一个跟随者,真正掀起价格战的,是特斯拉。
今年1月,特斯拉开始大幅度降价。后来的4、5、6月,特斯拉每个月价格都有变动,降多涨少,特斯拉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价格战。
到了7月,特斯拉又发动了变相的价格战,转介绍购车可获得最高7000元的奖励。如果将特斯拉每一轮的降价累加到一起,降价幅度之大,可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腥风血雨的决斗了。
这是一轮由新能源车企发起的,对传统燃油车的总攻。几乎所有品牌都卷进了这一场价格战中,很多还在转型期的车企,打不出一张有力的牌,只能眼睁睁将市场拱手让人。
有一家车企上半年上了一款新能源车,就被判定价格贵了,卖不动。中外双方高管召集到一起开会,吵了两个月,将价格调下去了,但没过多久,别人又降了。
跟还是不跟?这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而是一个送命题。这家车企的高管,在一次深夜的烧烤摊上,边喝着大乌苏,边吐槽:
市场从来没有这么难过。你以为到底了,人家还在半山腰。
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3%和9.8%。在房地产、外贸等一片哀鸿中,汽车保持了难得的增长,看似成绩不错。
不过,大部分车企体会不到增长的温暖,因为这是在车企牺牲大量利润下,换来的增长。今年1-4月,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3.9%,而整个工业的利润率为4.9%。汽车拉低了工业赚钱的平均值,到了“人憎狗嫌”的行列。
停战了?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已经是非常充分的竞争,要在产业链上压低供应商价格,大幅度降低成本,几乎不太可能。
有些车企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裁员,首先瞄准的是销售公司。精打细算“三个人的活,两个人干”,这样就可以节约30%的人力成本。
后面有人举着枪在追,所有车企都在拼命奔跑,只有一条信念:卷不死自己,就能卷死对手。
市场上每次有头部车企降价的传闻,都会令汽车行业的半数人夜不能寐。后来很多假消息,都能令人为之一惊:不会是真的吧。
许多人的心底,在问同一个问题:特斯拉、比亚迪还会不会降价?
尽管协会拉16家车企在大会上搞了个承诺,但所有人知道,如果要降价,没有人能阻止。毕竟,国家有反垄断法。
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问他们还有没有降价空间。我们先来看一张表格:
今年1季度,比亚迪的单车净利润7481元,特斯拉的单车净利润为4.2万元。从汽车行业的平均单车利润看,比亚迪降价的空间不大了,而特斯拉仍有较大的空间。
不过,比亚迪采取的是利润换规模策略,牺牲单车利润,获得销量规模,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整体利润约为105亿-1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05%-225.43%。比亚迪的整体赚钱能力,已经远超同行。
特斯拉比比亚迪赚钱能力更强,今年一季度就有25.13亿美元(约180亿人民币)进账,半年可能有约350-400亿利润。
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上看,最大的变量是动力电池。目前,动力电池市场结构性过剩,原材料碳酸锂已经连续多个月维持在20-30万元/吨的低位,大概率不会再像去年一样狂飙,意味着新能源车的成本不太可能飙升。
所以,比亚迪和特斯拉,仍然有巨大的降价空间。无非是“他们会不会主动打,什么时候打”这两个问题。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处在战国初期,即将进入吞并和统一阶段,全球巨量的市场份额会进入排名前五的车企。谁能在此时获得市场地位,谁就将一统江湖。
船夫哥和马斯克都已经久经沙场,等了十多年就等这一天,特斯拉和比亚迪不太可能放弃这个机会,给传统车巨头转型的时间——这就是那盘大棋。
所以,只要他们有一定的利润,价格战就一定会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