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进衙门,孔子的职业规划

文化虚而待物者 2024-02-28 09:58:09

大学生毕业考公务员,是当前一种时尚的职业规划,如果把时间轴回溯到春秋末期,孔子想有一份稳定的职业,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说我们现在的年代进步很大的。

网图侵删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昌平乡,这并不是说孔子是农民出身,恰恰相反,说明孔子是贵族,春秋时期的等级制度直接决定了可以住在城邦的位置,乡郊都是城邦的一部分,属于“国人”,不事稼穑劳作,凭借血缘关系远近获取直接的采邑分配,孔子属于被安置的殷商子姓后裔,叔梁纥是根据家族分支有固定的“血食”的,每月可以去领口粮,类似于清朝的八旗子弟,不过殷商正宗一脉都属于俘虏待遇,子姓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到叔梁纥时属于很没落的落魄远亲了,只有贵族身份,其实日子过得不宽裕,就这样的日子,在孔子3岁时,叔梁纥死了,户口本儿上的户主口粮没了,孔子的妈妈颜征在携孔子离开昌平乡去曲阜阙里投亲,其实就是流离失所,母子两过得不容易。

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死了,孔子去找掌管宗族事务的人去进行身份认证,当时孔子已经十七岁了,季氏家臣阳虎不让孔子进门,直接让人给他分配了一个把守仓库的差事把他打发走,孔子十九岁娶了“亓官氏”,为了养家糊口,他改行去大户庄园,做租赋收支和管理牲畜的杂事,公元前525年,郯子来首都述职,孔子拜会郯子,向他求教官府的规矩和为官之道,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干部选拔机制”、没有招聘考试,如果想出人头地,名声很重要,于是孔子决定办私人学校。(这个郯子对孔子启发很大,后来被孔子的学生编进二十四孝,还把他说成是郯国国君。)

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必也正名乎。”可以讲认识到这个道理,是他早年在生活最低层摸爬滚打的深刻体会,办学一方面是谋生需要,另一方面就是那个年代把名声打出去的最佳途径。

后来孔子成就很高,他跟学生们讲:吾十五有志于学。这有可能是实话,但更实际的是他为了生活在见到郯子之前,都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三十岁时,齐景公带着宴婴访问鲁国,接见鲁国首都圈社会上有名气的人,其中就包括孔子,孔子很在意这件事情,他后来回忆说“三十而立。”

现在我们成名,很多人选择网红,那个年代没有流量一说,孔子开启了负籍游学:大量接触名人,只要能吸引眼球,哪怕被名人骂,都能跟他们沾光。这期间被后世记住的有两件事,一是在南宫适母丧期间和南宫适一起跑到周王室洛阳向老子问礼,二是跑到楚国向苌弘问乐。这在当时情况下都是有悖传统“打插边球”的举动。

适逢鲁国内乱,孔子发现鲁国暂时没有机会,就长时间逗留在齐国,走门路求见对其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齐景公,终于有机会第一次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据孔子的门生故吏宣传孔子的主张深得齐景公赏识,齐景公欲以尼溪之田作为孔子的封地,但是被宴婴阻止,齐景公把孔子带在身边,和他一起欣赏音乐歌舞,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墙里花开墙外香,是孔子的策略,孔子在齐国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到鲁国宣传,最终引起季氏的关注,季氏派阳虎聘孔子归国做官,孔子采取欲擒故纵战略,以季氏家臣阳虎擅权为由拒绝,并让人在鲁国放声,孔子不仕因为看不惯“陪臣执国政。”

到了孔子四十八岁时,孔子做了“中都宰”,即首都市长,孔子开始组织学生们整理编辑《诗》、《书》、《礼》、《乐》,孔子因此声望如日中天,阳虎再想见孔子,轮到孔子闭门不纳,阳虎只好在路上等孔子路过,孔子虽然见了阳虎一面,但整个过程一言不发,从此阳虎成了和柳下柘、少正卯一样的鲁国“恶人”。

这时候,孔子有了自己的衙门,阳虎成了在衙门外打转圈的可怜家伙了。

衙门本不叫衙门,是辕门的讹传,出自《周礼-掌舍》:车宫辕门。郑玄的解释是这样的:“谓王行止宿阻险之处以备非常,次车以为藩,仰车以其辕表门。”用车辕匡一个门方便进出,但是为了吓唬人,挂上猛兽的爪牙,到汉代敷衍了事,树立牙旗,以示外人有“武备”,把出外办公设公堂叫“建牙”,到了唐代,人们尚武,把公府称为“公牙”,府门叫“牙门”,后来文人当官嫌张牙舞爪“有害斯文”,有意避开“牙门”,政权机构办公场所叫“六扇门”,老百姓依照旧俗还称“牙门”,讹化为“衙门”。

现在当公务员,比孔夫子容易多了。

0 阅读:0

文化虚而待物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