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回忆》是鲁迅在1924年发表的一篇散文,回忆了他在绍兴度过的童年时光,描写了他与家人、老师、同学、朋友以及社会的各种交往,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鲁迅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折射出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民众的困境。读完这篇文章,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首先我感受到了鲁迅童年时期的孤独和苦闷。鲁迅的父亲早逝,母亲忙于照顾家庭,兄弟姐妹各有各的生活,鲁迅缺乏亲情的温暖和关怀。他在学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教育,老师们无知、刻薄、虚伪,同学们排斥、欺负、嘲笑他。他在社会上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和价值,周围充斥着封建礼教、落后思想、腐败现象。他只能在书籍和自然中寻找慰藉和启迪,但这些也不能满足他对真理和美好的渴望。他说:“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
其次我钦佩鲁迅童年时期的勇敢和坚强。鲁迅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和环境,而是敢于反抗和挑战。他不惧怕老师的惩罚和同学的嘲笑,敢于质疑和揭露他们的无理和虚伪。他不畏惧社会的压迫和束缚,敢于探索和实践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不屈服于自己的孤独和苦闷,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说:“我总觉得自己有一股力量。”
最后我启发于鲁迅童年时期的敏感和深刻。鲁迅虽然年幼,但他却有着超越同龄人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他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许多细微而有意义的现象,并从中得出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他能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许多有益而有价值的知识,并从中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主张。他能够从社会变革中感受许多痛苦而有动力的冲突,并从中寻求自己的出路和方向。他说:“我总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
《童年的回忆》是一篇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散文,它不仅展示了鲁迅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和思想家的成长轨迹,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民族精神。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和教育,我认为我们应该向鲁迅学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坚强地克服自己的困难和挑战,敏感地观察和思考自己的环境和时代,努力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使命。
鲁迅个人简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和民主战士。他的原名是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他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浙江绍兴,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他的祖父周介孚是清朝的进士和翰林,但因为贪赃枉法而下狱。他的父亲周伯宜是一个病弱的读书人,于1896年去世。鲁迅从小就受到了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影响,喜欢阅读科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鲁迅曾经在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学习过,后来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最初学习医学,但后来放弃了医学,转而从事文艺和思想方面的工作。他认为中国人民需要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救治,更需要精神上的觉醒和解放。他在日本期间接触了许多西方和日本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并开始了他的翻译和写作活动。他曾经用不同的笔名发表过一些文章和译著,其中最著名的笔名就是鲁迅,这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回国后,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从事教育和文化工作,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领导者和先驱者。他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其中包括《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他的作品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落后,批判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呼唤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表达了对人民苦难和命运的同情和关怀,展现了对革命和进步的信念和支持。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勇敢的斗士。他积极参与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革命斗争。他支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与许多革命志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1927年与妻子朱安分居后,与许广平同居,并与她共同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他在1930年代积极抵抗日本侵略者,并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进行抗日战争。他在1936年10月19日因患肺结核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后来迁移到鲁迅公园的鲁迅墓。他的墓碑上刻着他自己的名言:“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面旗帜,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启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被毛泽东誉为“民族魂”,被周恩来称为“文学界的旗手”,被胡适评价为“五四以来最伟大的人”。他也受到了许多国外作家和学者的敬仰和赞扬,如罗曼·罗兰、高尔基、卡夫卡、萨特、巴金、金永南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他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颗明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