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阳驿(今辽宁北镇市闾阳镇)扼守着进出辽西走廊的咽喉要地,虽然如今沦落为辽宁锦州市的一个县级市的乡镇,但其背后却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起于辽代,到了明代,成了辽东边墙防御体系的关键节点,更曾是清代帝王东巡的重要驻跸之所。其历史融合了军事冲突、皇家巡行与民族交融的多重维度,尤以明末广宁之战中的驻军和清代康熙东巡的驻跸为标志性事件。

闾阳驿的历史可远溯至辽代,因医巫闾山南麓的辽乾陵而设奉陵县,因其在医巫闾山之南,山南为阳,故金代更名为闾阳县,成为辽西地区的行政中心。明代重置为驿站,隶属广宁卫,由千户潘英重修,成为辽东九边防线的重要驿站和军事堡垒。 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位于广宁城(今北镇市)南50里,扼守着辽西走廊,是陆路进出山海关的必经之地,兼具防御与驿传功能。 故此,明代在此筑城墙、设瞭望台,驻军达万人,成为抵御蒙元残余、弹压女真南侵的前哨。
到了清代,闾阳驿延续了驿站职能,并因康熙、乾隆东巡祭祖多次驻跸而提升地位。驿站周边增设演武场、八旗驻防营地(如“西箭场”),成为兼具军事训练与皇家仪典的复合型据点。
在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努尔哈赤发起了广宁之战,明末辽东防线彻底崩溃,闾阳驿在此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甘肃镇援辽总兵官祁秉忠率万余精兵驻守闾阳驿,与镇武、广宁、沙岭等城形成犄角之势,构成了广宁城防。 在努尔哈赤率后金军渡辽河后,祁秉忠奉命驰援西平堡,但因广宁参将孙得功叛变导致军心溃散,最终力战重伤而亡,明军防线彻底瓦解。
闾阳驿距离广宁仅30公里,既是后勤中转站,又是退守山海关的屏障。选择在此驻军, 拥有“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优势。 明代在此囤积粮草、设置驿道,使其成为辽东与蒙古贸易的枢纽,广宁之战惨败后,闾阳驿的陷落加速了明军辽西防线的崩溃。
到了清代,闾阳驿保留了驿站的功能,成为了帝王东巡祭祖的必经之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为巩固东北边疆、祭祖谒陵,选择闾阳驿作为中途休整驻跸之地。其驻跸行为既是对前朝驿站功能的继承,也通过皇家仪典强化对辽西的控制。
康熙借驻跸之机考察辽西防务,调整八旗驻防布局,延续了驿站作为军事据点的功能。 在乾隆帝东巡驻跸闾阳驿之时,曾作《闾阳驿望十三山》一诗,以“古县荒凉考奉陵”追忆辽金历史,将驿站升华为文化地标,赋予其“山青云白”的边疆诗意。
遗憾的是,闾阳驿古城如今早已湮没,但依稀还能从保留的地名看出当前的辉煌,更可看出这里曾经驻兵演武的历史。如“后城村”“西箭场”等。
而从各种典籍中也可以看出这里当年是个城堡,如《大明一统志》卷25记载:
“闾阳城【在广宁衞西南五十五里,本汉无虑县地,辽置奉陵县,金改闾阳,元省县置千户所,本朝置驿】”
此处可以看出,闾阳不仅是个驿站,还曾经是个城池,所以这里才称之为闾阳城。最远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的无虑县,在辽代才改为奉陵县,金改闾阳县,元取消县改置千户所。到了明朝才设置闾阳驿站。
而如今复建的吕祖庙、五佛寺等古迹也见证着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交融。如今的“闾阳驿大集”延续了古驿站的商贸传统,成为辽西地区重要的农贸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