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锦州市的北镇地区,有很多以“屯”字命名的村落,如曹屯、枣屯、杨屯、杨胡屯、魏屯、王屯等等,甚至很多乡镇也是以屯来命名的,如廖屯镇、赵屯镇、富屯街道等等。那么,为何北镇这么多用屯字来命名的村落及乡镇呢?

《说文解字》将屯字解释为“草木初生之难”,既象征生命萌芽的艰辛,也暗含聚集、驻守之意。到了汉代末期,“屯”逐渐衍生出军事屯田的功能,如曹操在北方推行的军屯与民屯制度,成为后世边疆开发的重要模式。这种以“屯”为单位的垦殖体系,通过驻兵戍边与移民垦荒相结合,既保障了粮食供应,又巩固了边疆的防御。
在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锦州北镇市,“屯”字地名的普及与明、清两代边疆政策密不可分。辽宁地区自明清以来经历了多次移民潮,特别是明代戍边军户与清代关内移民的迁入,形成以家族为核心的聚居模式。北镇处于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这种情况自然更加明显。
明初朱元璋推行“寓兵于农”的卫所制度,军户需世代承担兵役并屯田自给。北镇在明代称为广宁,而广宁被作为大明九边重镇之辽东镇的核心,在洪武年间设广宁卫,下辖25卫,广宁城成为总兵驻地、朱元璋第15子辽王朱植的就藩之地,军屯体系在此全面铺开。军户以“百户所”为单位建立屯堡,如“一屯百户”的建制,形成以“屯”为后缀的村落名称。
而到了清初,因“禁边”政策导致东北人口空虚,沙皇俄国趁机入侵。为应对危机,清政府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大量关内汉人涌入辽西走廊,以“跑马占荒”形式开垦土地,形成了以屯田为基础的聚落。北镇地处北方镇山之医巫闾山脚下,土地肥沃,成为移民垦殖的核心区域之一,由此也加速诞生了众多以“屯”命名的村落。
而北镇地区“屯”字村落的命名有其背后的逻辑与地域特色,其命名主要遵循两大传统:
A.宗族姓氏主导:移民多以家族为单位聚居,村落常以最早定居或势力最大的家族姓氏命名,如“曹屯”“丁屯”等。这种命名方式既彰显宗族权威,也记录了移民迁徙的历史轨迹。
B.军事屯垦传统:明代广宁卫(今北镇)作为九边重镇之一,曾设军屯防御蒙古与女真。清代延续这一传统,直接反映了屯田与军事驻防的双重功能。
此外,如今,“屯”与“村”在行政划分上存在些许差异。北镇地区的“屯”多为自然形成的村落(自然村),隶属于行政村管理,体现了北方地区“屯”作为基层单元的普遍性。
北镇市的“屯”字村落,是边疆开发史的一幅缩影。从明代九边防御的军户制度,到清代移民的筚路蓝缕,这些地名不仅标记着地理空间,更镌刻着族群迁徙、文化碰撞与生存抗争的集体记忆。保护“屯”字村落,实际上就是守护军垦及农耕文明的基因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