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国家级高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探索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积极承接京津科技和产业溢出效应,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
■围绕全省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强化资源整合、完善平台体系、健全运营机制、提升创新效能,为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强支撑
■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建设,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让新兴产业顶天立地,让未来产业竞相涌现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只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未来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发展主动。河北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抓住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宝贵机遇,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注入不竭动力。
进一步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渠道
加快推进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既是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借力京津实现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依托国家级高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探索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积极承接京津科技和产业溢出效应,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
提高技术联合攻关能力。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建设,推动京津冀区域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开放共享,加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合作。积极与京津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机器人、中医药、氢能、钒钛等领域重大攻关,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加强与京津骨干研发机构合作,加快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高水平中试熟化平台。持续推动三地技术交易机构数据和存量专利数据互联互通,积极开展专利技术路演和供需对接。加快建设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落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打造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样板区。
提高产业协作发展水平。主动对接中关村等创新策源地,加快唐山、保定、衡水、邯郸中关村合作园区建设。分行业推进产业链对接行动,共建人才、数据、产权等一体化区域要素市场,全面提升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渤海新区等承载能力。围绕“六链五群”建设,共同打造一批产业协同场景示范项目,以高质量应用场景助力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努力打造雄安新区全球创新高地
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贵在创新、成在创新。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平台、强供给、配政策、优体系,努力建设新功能、形成新形象、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加强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与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中关村科技园等对接协作,促进更多成果转化落地。支持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等开展跨领域关键技术协作攻关。持续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布局雄安,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
培育高端高新产业。围绕落地央企,同步谋划创新链、产业链,引项目、育龙头、建链条,吸引更多初创企业和产业化项目落户。加快提升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承载能力,推动高新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融通、功能联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厚植创新发展沃土。深入开展中关村千企、百所高校、百家科研院所、首都大学生系列雄安行活动,逐步扩大雄安新区人才智力交流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等覆盖面和影响力。精心打造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积极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金融服务,贯彻落实“雄才十六条”,吸引更多创新型人才和高成长性企业集聚雄安、扎根雄安。
加快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扩大创新供给的有效载体,也是助力产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要围绕全省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强化资源整合、完善平台体系、健全运营机制、提升创新效能,为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强支撑。
提高区域创新水平。着力提升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邯郸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尽快进入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支持国家级高新区、临空经济区等探索创新,将政策集成优势转换为创新发展优势。引导各市围绕主导产业,谋划布局若干科创走廊、科创新城等创新功能区,建设产创融合发展高地。
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围绕钢铁、现代交通、绿色化工等主导产业建设省实验室,全链条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在河北布局,整合优化和建设一批高能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壮大新型研发机构。
增强基础研究能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或引进“双一流”大学。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吸引更多京津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全省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调整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
持续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发展是硬道理,产业是硬支撑。要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建设,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让新兴产业顶天立地,让未来产业竞相涌现。
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推动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世界一流铁基新材料集群。加快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电力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发挥河北算力优势,积极培育孵化垂直大模型,开展“机器人+”应用行动,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
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持续开展“共享制造”行动,推进制造能力、服务能力和制造资源协作共享。编制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探索“技术攻关—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企业孵化—园区运营—产业集群”全链条创新模式。推广“冀有特色”品牌提升活动,推动更多中小特色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
健全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巩固提升链主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力度,推动更多企业成长为科技领军企业。优化创新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打造行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强化政策扶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
积极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创新生态是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并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土壤。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畅通教育、人才、科技循环和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激发创新动力活力,促进创新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持续实施“揭榜挂帅”、定向委托、一事一议等科研项目组织方式,探索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激励政策和市场运行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包干制+负面清单”试点,健全松绑减负和成果赋权制度机制,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自主权。
创新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完善优秀科技人才认定标准,进一步畅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动态跟踪调整人才评价机制,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健全科技奖励评定机制。
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后补助政策,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更多省内外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扩大科技信贷规模,围绕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科技保险,健全科技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高智、王素平 河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