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抑郁?真实的案例让我震惊!答案就藏在这两个细节里

嗨猪的家庭 2024-10-14 13:37:13

十一假期,亲友聚会。

其中一人说起自己邻居家的孩子:“刚上初中,厌学了,还离家出走!家长带到医院检查,抑郁症!”

此话一出,迅速吸引了我们这批老母亲。

有人感慨:

现在孩子不知道怎么了。

学习压力是大了点,但大家不都这么学吗?

从小到大,也不敢跟他们说句重话,更别说打了。跟咱们那会儿动不动就挨顿揍,可不一样!

物质条件也比以前强了不知道多少,要啥有啥。怎么就抑郁了呢?

我看啊,还是太脆弱了!

这是很多人一个认知误区——

觉得比起上一辈,家庭能给到孩子的,已经够多了。这届娃的幸福指数已经够高了。

是孩子抗压能力差,所以一点点小事儿就能把他们压垮。

绝不是!

就像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一样,孩子身上背负的,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之前看过一组数据,《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提到:

77%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中出现抑郁;

69%学生患者在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53.91%的学生在学业压力上出现抑郁。

第一和第三确实父母难干预,所以排在第二位的家庭关系,尤其需要我们注意。

今天就来聊一聊,两个父母都没有觉察到,却容易引发孩子抑郁情绪的。

如果你是这两种类型的父母,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一些反思。

「延长线」型父母

网上冲浪,看到了一个特直观的比喻:

如果把孩子上学比作大人上班,你就会发现:

他们在学业上的压力,甚至远在成年人之上。

每天8点就要上班,6点才能下班。每周一到周五,固定回家还要加班。

极度自律的情况下,也许加到晚上9点;稍一拖延,就是11、2点。每天都是deadline,不能拖延,第二天必须上交。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六日,还要被送到好几个公司去兼职打零工,掌握各种知识、技能,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保证在公司不被淘汰。

劳动强度堪比大厂007。

而与此同时,在公司,他还有好几个上司,工作的时候每天轮流盯:

为什么这项工作没做完?

为什么工作效率这么低?

为什么不遵守公司的纪律?

为什么不能向咱们的销冠看齐?

打瞌睡、跑了神、摸个鱼,立马拉出来示众。

每隔一段时间,还有业绩考核。年度考核、季度考核、月考核…….在特殊节骨眼上,每周、甚至每天都有一次考核。

还不是一个部门来考,是多部门反复考!

哪怕你熬过基层,好不容易晋升到中层,也要面临三年一轮大裁员。

表现不好,领导的“PUA”就劈头盖脸砸来:

业绩又没达标,你是笨吗?

再这样下去,你肯定会被淘汰!

以后出了这家公司也没有立足之地!

再不努力,你的整个人生,就完了!

而且,这班一上就是十几年,不能辞职、也不能跳槽。

代入自己想一下,真的是眼前一黑的程度。

如果是你,身处这样的“职场”、面临重压,回到家以后,最期待的是什么?

是有人给你一个拥抱“累了吧~”?

是一起吐槽一下老板“他怎么这样?”

是一家人聊聊天,看个剧,放松一下?

你绝不希望一进门家属就抓着你问:

工作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你这个月绩效有没有长?

有没有升职加薪?

能不能进到那个更知名的大厂……

很夸张吧,但这就是现在的孩子正在面临的困境!

如果说在学校,是在积攒压力,那么家本应该是“释压”的地方。

有进有出,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心理健康。

但现实却是,许多父母学做了学校的“延长线”。眼里只有孩子的学习,心里全是孩子的成绩。

这行字练不好,就得练到好为止;

学校的作业写完了,那就再来点妈妈牌作业……

这不是在释压,而是在施压。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孩子在学校已经倍感压力,回到家依然感觉到焦虑,那才真的是“没活路了”!

回想咱们小时候,首先课业任务没有如今这么艰巨,再者父母鲜有去做学校“延长线”的。

有几个人,小时候是被全程盯着写作业的?是写完作业还要加点额外练习的?

顶多没考好,挨顿揍!

但前脚挨了揍,后脚哭哭咧咧出门喊上一群小伙伴这家玩一会儿,那家闹一会儿,负面情绪马上找到了出口。

回到家,咱又是一条状态满格的汉子……

当然,这跟时代肯定都有关系。

也不是说咱们就啥也别管了。

正是因为整个外部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才应该从内部找找出路。

给孩子的负面情绪找一个出口。

作为父母,不做学校的延长线。

而是在他学累了的时候,给他创造放松的机会;在他备受打击的时候,帮他找到身上的闪光点;在他有进步的时候,给他一个大大的赞!

一个学业有成的孩子很重要,但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更重要!

「伪尊重」型父母

聚会上,我妈他们老一辈也在吐槽。

她们集体认为,现在的年轻父母们都很好了啊,挺少打骂孩子的,都知道跟孩子好好讲道理。

然后就是吐槽,要是我们小时候,耍XXX某种混,早就揍屁股了……

所以他们更不理解,怎么讲道理长大的小孩,比时不时挨顿揍的小孩,抑郁比例为什么会更高呢?

有句话没敢公开说,有没有可能那时候抑郁的也不少,只是没人统计。

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届更尊重孩子的父母,好像确实没有养出幸福感更高的小孩。

因为,很多人的尊重,不过是披着虚伪的外衣。

伪尊重,是比真控制还可怕的存在。

伪尊重表面上看起来很尊重孩子:你可以这样、你可以那样。

但一旦孩子走出你的预设,你又会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假期我带孩子去画石膏娃娃,20块钱一个,大小随便选。

有位妈妈交完钱,主动让孩子选个自己喜欢的,孩子一眼相中了个卡通小狗。

妈妈觉得小狗太小了,开始劝孩子:“你多看看别的,你看那个公主多漂亮啊。”

小女孩说:“我就喜欢这个。”

妈妈依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又一轮的劝说“轰炸”:

“这个太小了,对你而言太简单了!

你平时不是挺喜欢公主的吗?

你看那个存钱罐或者笔筒也挺好,画完了拿回家还能用!”

……

肉眼可见的,女孩儿不耐烦了,画笔颜料一摔,发脾气说我不画了。

妈妈听了很愤怒:

“我钱都交了,花时间、花钱带你出来玩,你还不开心!

给你提的都是有用的建议,我是在害你吗?你可以不听,你至于发脾气吗?”

再看女孩儿,满脸冷漠,一言不发。

我在一旁看着,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我甚至觉得,与其这么个“尊重方式”,还不如别问孩子意见,直接按你的想法选一个塞给她画。

虽然两者都是忽略孩子的表达,都让孩子有不被尊重的感觉。

但伪尊重的父母又叠加了两点。

第一、家长明面上让我选,但我选了之后又不听我的,孩子多了一层父母没有沟通信用的愤怒。

在孩子眼里,没有沟通信用,比不许沟通,更可恶!

第二、反复劝说,让孩子多了一层“自己基本判断被侮辱”的感觉。

小狗石膏太小,公主更漂亮,存钱罐更有用,孩子自己不知道吗?

你提出的那些点,显而易见,孩子都能看到,只是她不,喜,欢!

你的一再劝说,只会让她产生一种自己的心智和判断能力被侮辱的愤怒。

“伪尊重”的父母,如果看不透这两层道理,最容易和孩子关系陷入两难的境地。

因为你觉得自己很委屈:真心的给建议、关心孩子、为她好,怎么就费力不讨好了?

那孩子呢,人家也是真委屈:让我选,我选了又不听我的,还反复否定我。

如果日常生活中细细密密的大小事儿,都是这么个结果,那孩子感觉窒息,一点都不意外。

孩子从对你大吼大叫、跟你争吵,到最后对你沉默不语、满脸冷漠,也一点都不稀奇。

有时候,父母真的需要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守好我们双方的边界。

CC现在大了,我们之间也有了更多不同想法的冲撞。

但不论是什么事儿,我现在一般就做三件事:

①先问她的想法,如果有道理,那我就选择闭嘴;

②如果觉得有待商榷,那就给出自己的建议;

③她权衡过后,觉得我的意见更可行,选择听从,那当然皆大欢喜;但如果不听,我就退回自己的边界——我只是个给建议的人,她才是决策人,她自己决定就好。

控制型的父母,养不出心理健全的孩子。

你是不是真的尊重他,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

不是披上尊重、披上讲道理、披上和善的语气,孩子的雷达就探测不到。

很多事情,孩子选的路不对,也没有严重后果,就别管了。

就像那个20块钱的石膏娃娃,能有多大问题?

而更重要的是,要相信孩子,以他们的认知,已经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 阅读:590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