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想必大家都已经如数家珍。
它结束了我国长达十年的内战、促进了民族统一抗日战线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它为我党创造了得以在绝境中,喘息休整,生存发展的宝贵机会。
可以说,若是没有“西安事变”,那我军很有可能前途未卜,甚至遭受更加凶险的处境。
然而,作为一支意志力坚如铁的部队,我军也早已做好了迎难而上的准备。
徐向前元帅就在晚年透露过:如果没有“西安事变”,那我党依旧保留了一个强有力的大招。
徐帅说的这条路究竟是什么?我军当时究竟经历了什么?
“胜利”的会晤
自从老蒋发动政变以来,我党便走上了一条极为艰险的革命之路。在毛主席英明的决策下,我党最终确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路线,红军也由此诞生。
之后,全国各地的革命人士,陆续带领工农阶级发动了起义运动,并先后创建了多支红军武装部队。
在此后的十年内战中,这些红军部队经历了壮大、消耗、转移以及联合等重重坎坷,最终形成了三大主力军。
面对敌人不止不休地追击、围困,这三大主力军历尽千难万险,最终在陕北完成会师。
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在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与这里的红十五军团会师,两军正式改编为红一方面军。
之后,在1936年,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也顺利抵达甘肃会宁,与中央会合。
至此,三军正式会师,长征也宣告结束。此后,中央便一直以延安为重要据点,开启了数十年的斗争。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延安是我党的革命圣地,是红色精神得以延续的地方。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我军当年会师延安实在是一个明智之举。
但鲜为人知的是,从长征胜利到将延安确定为最终的革命中心,我军其实经历了一段极其艰难又凶险的岁月,甚至到了存亡的关键时刻。
若不是中途突然爆发了“西安事变”,恐怕我军的革命之路要再多走十几年。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我军原本的计划又是什么呢?
第二条路
其实自从日本侵华后,我军除了与国民党进行武装斗争外,也一直在秘密与老蒋进行谈判,企图和平解决内战,争取合作抗日。
然而,老蒋虽然也同意了与我军进行接触,但实际上他的真实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两党冲突,实现抗日,而是想用另一种方法消耗我军。
从1935年开始,他便派人先后在上海、南京以及苏联等地与我党人员进行谈判。
当时他对内主张的方针是,以“军事力量消灭”为主,以“极其严苛的条件进行谈判”为辅,对抗我军。
这个“极其严苛的条件”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呢?
他先是提出我军必须要取消政权,军队也只能保留3000人;除此以外,我军师长以上级别的领导要一律出国,半年后才能根据考察给予录用。
而且他还特意指明一点,必须让周总理亲自过来谈判,否则我党的要求一律不答应。
任谁都能看出他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党自然没有答应。
我党也早就看出了他的阴谋诡计,因此也留了后手。
在三军会师后,我军便又立即派遣徐向前率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计划。
中央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开苏联支援的通道,获取更多装备力量,以此加大谈判的筹码。
岂料,我军在渡河时突然遭到了国军关麟征部队的袭击,整支部队被一分为二。
只有徐向前一部抵达了黄河对岸。之后这支部队也被改名为“西路军”。
然而,事情到这里依旧没有结束。正当徐帅率部向宁夏进发时,却遭到了马家军的阻拦。
马家军可是一支凶狠无比,强悍至极的部队。他们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战斗力一点也不比老蒋的中央军小。
在这支部队的重重围困下,我军也在这个不毛之地遭到了巨大损失。宁夏计划也宣告失败。
老蒋得知消息后,随即趁人之危,在谈判桌上开始步步紧逼。
为了迫使我军就范,他还调集重兵对我军的陕甘宁根据地进行围困,企图军政两方面双管齐下,让我军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
当时中央的处境有多艰难呢?北有西北军阻拦,东有阎锡山把守,西面则有马家军虎视眈眈,而南部则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的不断进攻。
除此以外,老蒋还派了大量嫡系部队向陕北进发,企图打碎我军逃出生天的最后一丝可能。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其实并未将延安看作最后的长征终点。
也就是说,我军已经做好了“第二次长征”的准备。
徐向前晚年回忆时曾说,他在1936年11月8日,正在执行宁夏计划时,接到了中央的一则通知,并知晓了“第二次长征”的具体计划。
大致安排就是,分东西两路行动。以东路为主,先进攻阎锡山部队。若是成功就到东北方向去抗日,若是失败就向南发展,从河南到湖北寻找立足的地点。
然后以西路为辅,继续到西北打游击,拉长战斗时间线,以消耗敌人为作战目标。
由此可以想象,若是我军当时真的开启了这次征途,那么前路肯定要面临更加凶险的境况。
第一次长征时,我军主要是在西南、西北地区转战,远离了老蒋的政治中心,这才得以逃脱敌人的围困。
但即便如此,这一路走下来,我军还是从八万被消耗到了七千,伤亡惨重。
而第二次长征计划,则基本是围绕着蒋统区展开的。若我军真的实施起来,惨烈程度显而易见。
幸运的是,在这种关键时刻,“西安事变”爆发了。这一事件不仅促成了全国统一抗日战线,也成为了我党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然而,“西安事变”真的只是靠“运气”吗?这件事真的发生得这么“凑巧”吗?
张学良的心思
事实上,促成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张、杨两位爱国将领的英明决断,但也离不开我军坚持不懈的努力。
对于张学良来说,他对老蒋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不然他也不会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还要背负着骂名,坚持在关内帮老蒋打内战。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老蒋表面上与他称兄道弟,实际上在他心中,东北军和其他杂牌军没什么两样。
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东北军的潜在威胁更大一点,更需要被消耗。
这一点,是张学良真正与我军交手后才领悟的。
我军初到陕北时就与东北军交上了手。从劳山到榆林,再到直罗镇战役,敌人一路丢盔卸甲,伤亡无数。
此时的张学良虽然见识到了我军的厉害,但还没有怀疑老蒋的初心。
眼看打不过我军,他打内战的想法也不再那样强烈了。他认为,与其白白消耗兵力,还不如与我军讲和。
就像当初东北军易帜,投靠国民政府一样。我军如今处境艰难,未必没有拉拢的可能。
于是他与杨虎城商量后,开始与我军秘密联系。我军自然是朋友多多益善。双方在简单谈判后,就确定了合作抗日的初步构想。
然后,当张学良将这个想法告诉老蒋后,却意外地遭到了反对。
他这才明白,老蒋的“攘外安内”不过是打着抗日的旗号,真实目的就是打内战。
当时,东北军内部回家抗日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张学良与老蒋的冲突也开始加剧。
彼时我军的形势已经极为艰难,见国军始终未停止对我军的围攻,中央便暗中传递消息给张学良,表明我军将会马上离开延安。
张学良得知后,连忙回信说,让我军再等一等,他正在与老蒋协商。
就在这时,胡宗南又调集重兵向我军攻来。我军在山城堡直接给了敌军一次重创。
也正是我军这一次胜仗,间接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加速进行。
老蒋知道后非常气愤,他不断指责张学良坐视旁观,没有支援胡部。
这时他已经对张失去信任,亲自飞到西安命令他,要么继续围攻我军,要么就带兵离开西安,把位置让给他的嫡系。
张学良见老蒋态度坚决,知道劝说他抗日已经无望,于是当即决定发动“兵谏”……
西安事变的发生,确实在那时改变了我军的处境,这无可辩驳。
但请相信,即使没有这件事,我军也不会放弃前进的脚步。就像当初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即使最后只剩下一点微光,我军也会凭借着这点火苗,从绝境走向胜利。哪怕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哪怕需要再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