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史的朋友,永远要记住,“前四史”的价值远高于“后二十史”

建程 2025-01-12 17:27:29

朋友们,历史其实和生活一样,它在因果逻辑上是连贯的,而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无风起浪的。所以,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不知因果、不问起灭,很多时候是读不到其中真味的。

举一个例子,早在秦汉时期,为了巩固皇权,便有“天命所归”、“君权神授”之类的说法,但是大家知道这种思想和观念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吗?甚至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叩问苍天、抗拒命运地呐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依然无法动摇它?因为它的背后有“德、忠、孝”三根支柱在支撑着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体系——德是总纲,帝王以下人人要守德,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爱戴;“忠”是控制官僚机构的手段,不忠者不配被赋予权力;“孝”是控制整个国家基层阶级的方式,国家和社会的散户只有通过孝顺才能被整合到一起。

所以,很多不明白这种层层递进之逻辑的朋友,一旦生活遇到了什么内耗、不如意,便会开炮说儒家思想害死人,什么愚忠愚孝之类的说辞全来了。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强有力的道德约束、人人皆可成为不忠不孝之人,这样的社会可能安稳吗?不可能!有的只是防不胜防的背后捅刀。

也正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创建和完善了这么一个先进体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两汉其实基本没什么昏君,即便是东汉中后期未成年小皇帝层出不穷,但整个国家的精气神、基本盘一直都在,即便是东汉末年烽烟四起,抵御外族入侵上依然是可圈可点。

遗憾的是,后来魏晋期间出了一个司马家族,司马懿背信弃义、司马师霸道废帝、司马昭当街弑君,把中华之信仰体系几乎连根拔起了。无德之人可以权倾天下、不忠之人可以巧取豪夺,谁还会相信老实人有福报呢?人们对权力、天下、社会、秩序等等的理解变成了我们今天一些土豪任意侵占夜场女郎的水准了。

咱们都知道司马家引发了字字血泪的“五胡乱华”,但是五胡学的是谁呢?学的就是司马家呀!啥天命所归?你们司马家告诉我应该叫强者为王;啥君权神授?我手里有刀我就是最大的神;啥克己守礼?我再不狂欢就来不及了……所以,别笑刘渊、刘曜、石勒、石虎、苻坚、姚苌、慕容家、拓跋家他们,归根到底,是司马家秀了下线在先。你们司马家这样的衣冠禽兽都可以称帝,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恰如今天,你一个博士生都可以网络卖笑,我一个中学生为什么不可以?

但是,礼崩乐坏之后,真的会有赢家吗?司马家永生永世钉在了耻辱柱上,还被世家大族当作性奴轮番强暴;世家大族见风使舵,但终究竹篮打水一场空;国之猛士幻想武力变现,最后却陷入了看不到希望的屠杀困境;黎民百姓渴望安居乐业,却羡慕燕子尚可以鸣叫出“这里的春天不美丽”的声音……而北境的胡人,虽一波一波地遭受报应倒下,但总有更为疯狂的野心家抢过接力棒。

王敦,不服就可以逼宫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桓温,一有想法就可以把皇帝司马奕定性为性无能;桓玄,不甘落幕就可以空手套白狼直取建康;刘裕,手里有刀就敢砍遍天下各个阶层……而胡人则始终认为强暴一个没有家庭和丈夫保护的女人,那都不叫强暴。

世道乱了,群魔乱舞,所以但凡有点羞耻心的人,很多事情就不敢明确记载了。总不能叫一个衣冠禽兽自己给自己记下所有的兽行吧。我在夜场陪异性买醉、狂欢,但我永远只能对外宣称自己是从事服务行业或者第三产业。

总而言之,看不到真相、听不到真话的时代正式启动了。

比如苻坚的上位史其实背后充满了不逊于狂魔苻生的杀戮;比如少年复国的拓跋珪其实是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比如武力彪悍的赫连勃勃是残忍夺取了老丈人的股本;比如云淡风轻的谢安是凹造型的祖师;比如算无遗策的北魏名臣其实早有不臣之心;比如被抬进武庙的檀道济一直首鼠两端;比如被刘义隆视为忠臣的到彦之专门尿床;比如鼓动北伐的王玄谟是想发国难财的国贼……

比如一心想建功立业的祖逖只能死于忧愤;比如实干兴邦的陶侃最后只能激流勇退;比如北府名将刘牢之只能逐渐被逼成三姓家奴;比如沈田子、沈林子、朱龄石、朱超石、毛德祖、刘康祖等名将勇士只能成为沦为权力游戏的弃子;比如未雨绸缪保卫盱眙的沈璞注定要遭到朝廷的猜忌和同僚的嘲笑……

一个毫无底线的时代和社会,正人君子其实是无法正常生存的。大盘崩了,谁又有更多的选择呢?

也正是因为至暗的时代环境,从而使得被嘲笑为“元嘉草草”的刘义隆成为了两晋以来为数不多的亮色。

刘义隆这个小伙,其实挺聪明能干的,还在那个时代罕见地宅心仁厚。但是,他爹刘裕留下来的那个摊子其实也是一个无力回天的烂摊子,再加上刘义隆在军事上没啥实操经验,所以根本就支棱不起来。但总体上来说,刘义隆其实是一个相当优秀的皇帝,除了时机选取正确的北伐吃了败仗外,其实各方面都是成绩过硬,元嘉之治说的就是他。元嘉,也是南朝难得一遇的盛世标杆。

刘义隆的行为逻辑和业绩贡献,咱们要放到下一篇文章去讲,这里要先介绍刘义隆时代的史学分水岭。

众所周知,中国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分别为:《史记》(成书于西汉)、《前汉书》(成书于东汉)、《三国志》(成书于魏晋)、《后汉书》(成书于南北朝),也就是说,刘义隆时代是前四史的关门节点。

另外,前四史中的《三国志》最著名、权威的注释版本《三国志注》(裴松之著)也是成书于刘义隆时代。还有野史经典《世说新语》也是如此。

为什么要把史学界这个节点单独拎出来讲呢?因为确实到了要帮大家理清前四史史学价值的时候了!

前四史的史学价值为什么远超后二十史?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大环境的失真,秉笔直书、仗义执言的文人风骨和“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精神可遇不可求了。

咱们先来聊聊秦汉时期的文人风骨问题。在司马家没有彻底败坏民族和社会风气之前,包括文人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都是要脸的,做人做事都是比较讲究的。

比如西楚霸王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乌江自刎就是会被人认定为悲壮、浪漫;比如刘邦各种耍流氓就是不会掩盖他深谙人性、敢于舍得的智慧本性;比如光武帝刘秀在天下大定后“杯酒释兵权”就是能让所有军功集团誓死效忠;比如关羽关二爷的忠义无双、诸葛亮诸葛丞相的鞠躬尽瘁就是会被世代称颂……因为人的风骨和纲常尚存,关于真善美的认知就是不会太混乱,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善就是善,恶就是恶,谁都别想着鱼目混珠、混淆是非。

讲白了,那个时代的风骨不凡让整个民族和社会自上而下地透露出、坚守着一股文明贵气。

但在司马家破坏纲常之后,一切都变了。语言、行为、身份、地位各种装扮高贵,但是本性上已经无限级别地去靠近低贱了。比如曾被推崇为天下士族之首的琅玡王氏,谁残留一丝风骨?信口雌黄的王衍卖主求荣、长袖善舞的王导一心中间商吃差价、借势而起的王敦各种突破底线!

魏晋以降,空话套话大行其是,而真话只能憋在各人的肚子里。比如苻坚他老娘的花边新闻就被苻坚杀史料记录者给报复了;比如敢实录拓跋家族相关黑料的崔浩就被杀人诛心地问斩之前撒尿羞辱……而像史圣司马迁关于汉文帝继位前四子暴毙的真相伏笔很难见得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司马家族的人告诉世人做人可以没底线,然后愈演愈烈的残酷事实告诉世人守规矩、讲原则的人没有好下场呗。

不幸中的万幸是,刘义隆主政的那三十多年,极其宽容了地托住了所谓文人风骨的一缕残魂,尚允许范晔、裴松之去自成一家之言。讲白了,那是言论可以相对自由的尾声期。

大家可以去归纳一下,二十四史之中,其实也就只有前四史是出自私人手笔,其余二十史全是依附于朝廷意志而编撰的。

私人修史有什么好处呢?虽然是一家之言,难免会出现有失偏颇的地方,但整体上沦为传声筒的成分会指数级地降低。而且这些著作是作者倾注毕生心血培养的唯一“孩子”,其中被注入了作者强烈而鲜明的基因,而不会公式化地去喊口号、歌功颂德、文过饰非。比如国史之狱后被迫重修的《魏书》,那简直就是集中烂布条扎拖把的典型,东拼西凑、自相矛盾得让人不忍直视。比如专为皇家编撰的《资治通鉴》让人在阅读之前总得提醒一下自己的身份。比如《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等都是匆匆成书,主打就是一个大家爱信不信,反正我们就是一气呵成地写完出版了。谁会像前四史的作者一样,拥有一颗培育孩子的爱心、匠心?

这个时候,咱必须解释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喷子爱说前四史是私人修史,主观成分太多,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夹带私货。其实这是一个瑕不掩瑜的问题,甚至是一个利大于弊的问题。因为历史其实是一个没法完全客观的课题,适度的主观参考其实更利于大家理解和吸收。

打个比方,古代的八股文为何会广为诟病?因为条条框框已经框得差不多了,完全格式化了呗,写作者基本没有什么发挥空间了呗。完全客观、固化的著述方法,其实只适合工具类书籍,比如字典。

如果司马迁写《史记》就是简单地罗列和客观地陈述,《史记》还能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吗?直接生硬地记载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谁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官方让写地就如实写,不让写的就跳过或者省略,不就完了吗?但这样的《史记》大家还能看得津津有味吗?

写过公文的朋友应该知道,其实著史是一项技术难度非常高的工作,作者既要保证自己的作品能公开发表,又要兼顾完整地表述事情的真相和自己的态度,还有照顾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没点真本事是干不了这种活的。比如大家都知道陈平六出奇计助刘邦,但却不明白陈平晚年为何会自我感叹自己坏事做多了,子孙难有福报?司马迁不可能把他献给刘邦的种种毒计都写清楚吧?过审不了呀!但是司马迁在写刘邦逃出荥阳城时,让纪信代替自己去向项羽投降时,是用了2000妇女假扮汉军在前面开路的。至于常年征战在外的楚军将士见到这群女人会是什么反应,就得自己去想了。

司马迁为什么会被誉为史圣?根本原因就是班固在《汉书》中《司马迁传》的这句话: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啥意思呢?人家司马迁是把能说的和不能说的、该说的不该说的,用各种不同的巧妙方式全说了。

项羽是大汉高祖的一生之敌、手下败将,所以不能明目张胆地夸,但通过把项羽排进跟刘邦一个级别的《本纪》,大家应该能明白点什么!如果大家还要追问凭什么?那大家就只能参考项羽初见“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情壮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力能扛鼎的神勇无二、巨鹿之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彭城之战的三万破56万、霸王别姬、货真价实的百人斩等细节去自寻理由了。如果大家要抬杠怎么证明其真实性?那只能通过项羽死后刘邦的态度去逻辑自洽了。

吕雉是大汉官方定性的反革命,所以也不能明着夸,也只能以类似的方式去肯定其政治才能和历史功绩。

卫青、霍去病以外戚身份而崛起,这种依靠裙带关系功成名就的方式很伤害民众感情,是我所不喜欢的。但不喜欢归不喜欢,在其传记中咱详细记载了他们的每次功绩,具体到斩敌数目、缴获多少、敌将级别、拓地面积等,一清二楚。

爱读史的朋友们,一定要学会多珍惜前四史,因为只有前四史之中才会有这么多丰富而又合理的表述,只有前四史才没有完全被同质化、精包装。

我们很多朋友其实在思想上是狭隘而又偏激的,会习惯性地坐井观天的否定一切看不明白看不顺眼的东西。但其实真正的良心经典是能启迪民智、唤醒民众以史为鉴对照自己的人生进行查漏补缺的,而不是迎合式地给大家提供奶头乐。

请大家一定要记住,文化本身就是主观的,越有价值的东西就注定会痕迹明显、基因强烈、激情饱满,没有丰厚的积累、独特的经历、充沛的情感、强烈的欲望是喷薄不出好东西的。比如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那些千篇一律、无病呻吟的爽剧、爽文真的会带给大家什么价值吗?无非就是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无痛人流而已!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前四史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于它有浓厚的灵魂志趣。行尸走肉、死气沉沉的东西,咱们永远要学会区分和辩证。

绝大多数的朋友应该都是经历过职场的人了吧,应该都会了解有一类工作就是背诵各种公式化程序,比如话术,然后僵硬地按图索骥。这类工作大家觉得有趣吗?有价值吗?能持久吗?能稳定吗?一台程序调试到位的机器人就随时可以取代咱们。

最后,希望大家能不厌其烦地包容我一下,还是追问一下,大家真的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价值远超后二十史了吗?前者是自由命题,后者是固定命题。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