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迪拉·甘地是印度历史上的铁娘子,她是印度首位女总理,推动了多项影响深远的改革。
1917年出生的英迪拉,父亲尼赫鲁是印度首任总理,母亲是一位独立运动者。从小,她就活在政治的漩涡里。
父亲为了争取印度独立,经常进出监狱,母亲则因长期奔波积劳成疾,早早去世。失去母亲的打击和家庭的政治环境让英迪拉过早地学会了坚强。
她并非天生热爱政治,但命运早已为她铺好了路。
1966年,印度政坛因父亲尼赫鲁去世陷入混乱,而英迪拉被推到前台成为总理。
当时的她被党内各派系视为“过渡人物”,甚至有人称她是“傀儡”,以为她只不过是一个听话的工具。那时候没有人能料到,这个被低估的女人很快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她果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将银行国有化和推动农业现代化。银行国有化让底层民众受益,农业改革提高了粮食产量,挽救了无数饥饿中的人。
她的决策让印度粮食逐渐自给自足,但也得罪了传统的精英阶层,党内外反对声接踵而至。
英迪拉的强硬作风不仅体现在经济政策上,更在处理人口问题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20世纪70年代,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惊人,每年新增近2000万。她认为,如果不能遏制人口增长,印度将永远无法摆脱贫困。计划生育成为她的核心议题。
但在印度,宗教和传统观念深深阻碍了生育控制的推行。印度教认为没有儿子举火焚尸的死者无法安息,这让许多家庭对限制生育极为抵触。
最终,英迪拉决定不再妥协。
1975年,她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开始强制推行绝育政策。她的儿子桑杰·甘地成为这一政策的主要推手。在地方上,官员被要求完成绝育指标,警察甚至直接包围村庄,强行将男性拉到手术室。
手术条件极差,许多男性术后感染,甚至死亡。一些人失去生育能力后遭受家庭和社会的排斥,生活变得支离破碎。短短一个月里,有400万人被绝育。
对底层民众而言,这是一场灾难。
政策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反感,甚至直接瓦解了她原本在基层民众中的支持。
1977年,她在大选中惨败,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因失去民心而下台的总理。失去权力的英迪拉并未选择退出政坛。她继续为政治复出努力,并为她的政策辩护,称这些措施虽然激进,但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1980年,英迪拉重回权力巅峰,再次当选总理。
她吸取此前一些教训,但在推行政策时更为谨慎,但她仍然没有放下那份对权力的执着。
在她的第二个任期内,印度的宗教矛盾愈发激烈。旁遮普邦的锡克教徒要求更大的自治权,甚至主张独立建国。英迪拉在处理这场危机时,选择了最为强硬的方式。
1984年,她下令对锡克教圣地金庙发起军事行动,即“蓝星行动”。行动成功剿灭了分离势力,但也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并触怒了整个锡克教群体。
对锡克教徒来说,金庙是信仰的象征,而军队的进攻被视为亵渎神圣。
金庙事件后,英迪拉收到多封恐吓信,甚至有人建议她更换锡克教警卫。
英迪拉坚持保留这些守护多年的警卫,她希望借此向锡克教徒传递善意。她或许低估了金庙事件的影响,或者说她过于自信,认为这些年忠诚守护她的警卫不会背叛。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准备前往办公室参加一场会议。在自家花园的路上,她经过两名锡克教籍警卫时,突然被其中一人开枪射击,紧接着另一人用冲锋枪将子弹倾泻在她身上。
三十多发子弹结束了她的一生,她倒在血泊中,再也没有醒来。
这一天,她67岁。
英迪拉的死亡也带来了更大的混乱。
反锡克暴动席卷印度,无数锡克教徒在混乱中丧命,社会陷入严重动荡,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在英迪拉的执政生涯中,她的很多政策都推动了印度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经济改革让这个国家迈出了现代化的步伐。她的强硬手段也使她成为许多人眼中的“独裁者”。她推动改革时的魄力和为达目的不惜代价的方式,让她备受争议。
英迪拉是印度历史上一位无法忽视的存在。
她的执政风格、政策成效和最终的悲剧结局,至今仍被人们反复讨论。她既是推动印度现代化的功臣,也是社会矛盾加剧的催化剂。
她用生命提醒后人,权力的代价有时是不可承受之重。
参考资料:
英迪拉·甘地被刺如何引爆印度社会的宗教冲突——[英]拉纳·达斯古普塔 著 林盼秋 译
2018-11-15 18:03私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