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轰动全国的毒教材事件,想必许多人记忆犹新。
那些奇怪的插图、扭曲的文化符号,让家长和社会为孩子的教育质量揪心不已。本以为整改后,问题会彻底消失,然而近期居然又发现了令人不安的内容:筷子直插米饭、中国娃娃眯眯眼,甚至一些与中国文化相悖的画面。
这些内容从何而来?出版社在审核时究竟是无心之过,还是另有原因?
毒教材问题最先引发关注的是家长的无意发现。
一位母亲在翻阅孩子的绘本时,发现一张绘图中,欧美小朋友眼睛大而有神,笑容自然,而代表中国孩子的角色却被画成了细细长长的眯眯眼,表情呆滞甚至有些阴郁。
这种对比非常扎眼,令人不禁联想到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对华人的刻板印象。
眯眯眼形象在西方媒体中被用来丑化亚洲人,甚至成为种族歧视的符号。而这种形象如今出现在儿童绘本里,不仅令人困惑,更让家长愤怒。
很多人担心,尚未形成价值观的孩子,会因此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误解甚至自卑。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另一幅画面:一家人围坐吃饭,筷子却直插在米饭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筷子插在饭中是一种严肃的仪式行为,用于祭奠逝者,而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极其不吉利的禁忌。
孩子们看了这样的插图,很可能误以为这是正常的餐桌礼仪,将这一错误行为带入生活。
对于这样显而易见的文化禁忌,出版社为何会允许出现在出版物中?
事实上,这些问题积累已久。
早在2022年的毒教材事件中,类似的问题已经层出不穷:
人物比例怪异的插图、带有西方象征符号的服饰、甚至不合适的动作场景(如掀女生裙子、男孩搂抱女孩胸部)被频频曝光。
这些插图不仅与中国文化相悖,还可能给孩子带来价值观的混乱。
2022年,相关部门对出版社和插画师进行了严厉处罚,并要求对教材全面整改。
仅仅两年后,问题再次出现,说明整改并未触及根本。
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问题与出版行业的现状有直接关系。很多出版社在制作教材时,出于成本考虑,选择与费用较低的插画师或设计团队合作,而这些人中,许多人对中国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更谈不上对敏感内容的把控。
一些插画师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而没有意识到这些内容会对中国孩子产生何种影响。
此外,审核环节也存在明显漏洞。负责审核的编辑团队要对数百页的内容进行检查,往往只能选择性浏览,很容易放过关键性问题。
这样的流程不仅流于形式,还让问题教材轻松流入市场。
除了行业问题,毒教材频现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国内出版行业对外来文化符号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在追求多元化的同时,一些基本的文化尊重被忽略了。
以筷子插饭为例,这个禁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对逝者的尊重和家庭传统的延续。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和学校逐渐学习这些文化细节。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
对于家长来说,这样的问题教材带来的不仅是愤怒,还有深深的担忧。很多家长开始质疑出版社是否真正将教育和文化传承放在首位。
毕竟,教材不仅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工具,更是塑造三观的重要载体。
每一个细节的错误,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出版社作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理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家长更希望看到的是,每一本教材都能经得起审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漏洞百出。
然而,仅靠曝光和整改并不足以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关键在于出版行业自身能否从根源上进行反思和改革。
一方面,必须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尤其是涉及文化和历史敏感性的内容,需要经过多轮审查,甚至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把关。
另一方面,出版机构要提升从业者的文化素养,对编辑、插画师进行定期培训,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尊重文化、体现教育的初心。
此外,还要提高对合作团队的要求,与更专业、更负责的设计师合作。
当然,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道防线,也需要承担更多责任。
选购儿童读物时,不能只看出版社的名气或封面的设计,还要深入了解内容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和成长需要。
如果发现问题教材,不仅要果断停用,还要通过适当的渠道向出版社和有关部门反映,推动问题的解决。只有家长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的阅读环境。
毒教材问题的反复出现,让人意识到,仅靠一两次整改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无论是出版社的责任、政府的监管,还是家长的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孩子的成长不能被任何形式的不良教育内容所毒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守住的底线。
参考资料:
法治V现场——2024-12-02——《家长吐槽绘本画风诡异,线条眼 竖插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