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时隔多年,我经常会想起滇西傣族村寨的那个漂亮姑娘

草根知青 2024-03-14 07:56:15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内容,七十二小时内请勿转载!)

前几天,我们四个“老和尚”又聚在了一起。这次相聚,距上一次相聚整整一年的时间了。虽然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可我们都有自己的事情,有时还会去儿女家小住,四个人聚在一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老和尚“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别扭,和尚也与我们无关,我们之所以自称“老和尚”,这事还要从我们去滇西下乡插队当知青说起。因为当时那个村寨里就我们四名男生插队,老乡们都戏称我们为“和尚”,他们说社里(队里)来了四个“小和尚”,是昆明派来的插队知青。当时年龄小,我们是“小和尚”,现在年龄大了,自然也就成了“老和尚”。

时间虽然过去了五十五年,我们还清晰地记得,我们是1969年1月下旬乘坐解放牌敞篷卡车离开昆明的,一路风尘仆仆,昼行夜宿,历时六天的时间,我们最终来到了距离昆明一千多公里的滇西盈江县,我们车上几十名同学都被分派在了盏西区。最后挑选插队落户的村寨时,杨方明、高扬、李利伟和我四个人选择了芒弄村寨一社,他们十五中的三名男知青和三名女知青分在了二社。我们学校的另几名男同学和女同学去了芒南,一起来盏西插队的昆明知青,应该就我们村寨都是男生,去其他村寨插队落户的知青都是男女搭配。

图片来源网络

芒弄一社是一个傣族、汉族和景颇族混居的村寨,傣族人家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汉族和景颇族各占一半。社长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傣族大爹,能说汉语,还认识汉族字。社长大爹看我们四个都是男生,就用有些生硬的汉语对我说:“你们都是小伙子,四个小和尚,到时正好做我们傣家的女婿。”

原本是社长开玩笑的一句话,我们四个人就成了四个“小和尚”,我们居住的那栋竹楼(社里办公存放粮食农具的地方,就是后来的队部),也被老乡们说成了四个“小和尚”的家。和尚就和尚吧,我们也不在乎,谁让我们不愿意和女同学一起插队呢。

后来到别的知青点玩,看他们居住的地方干干净净,做饭的地方收拾得很利索,我们开始后悔了,后悔没和女同学一起插队。女同学确实比我们男生勤快,也会收拾房间,不像我们男生,都是懒虫,我们居住的地方简直和猪窝没有区别。当时被我们排斥的那两名女同学好久都不搭理我们,说我们歧视女生,说我们大男子主义。

刚来到村寨的那段时间,社长大爹安排了一位傣族大嫂帮我们做饭,主要是教我们学习做饭,她还告诉我们,火塘里的火一定要弄利索了,防止火灾发生。快过春节的时候,乡亲们都来给我们送腊肉,送鱼,送酸笋,老乡家好吃的东西,基本都给我们送来一些。过年的时候,社长还拿来了酒,陪着我们一起过年,他说我们年纪小,怕我们想妈妈。

说句实话,刚来到盏西那段时间,我们的情绪都很低落,一是饮食不习惯,二是和傣族老乡交流起来不是那么顺畅,离家又远,我们真得很想家。一次高扬到竹林里方便,撞见了一个正在小解的傣族卜少(姑娘),他都吓哭了,情绪低落了好几天。后来看那个姑娘啥事都没有,照样和他有说有笑,他才释怀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我们才慢慢喜欢上了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芒弄村寨。特别是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和热情,让我们感到很温暖。

春节过后,春耕春播生产开始了,男社员们都使唤耕牛犁田耙田,我们不会耕田也不会耙田,社长就安排我们和女社员一起挑秧苗到田里插秧。偌大的稻田,就我们四名男知青,其他清一色的女同胞。因为这,我们成了大家的谈资,汉族大嫂和傣族大嫂都和我们开玩笑,说我们是和尚,不应该和女人一起干活。他们还说,男人不插秧,插秧的不是男人,弄得我们很不自在。

插完秧苗,我们就去找社长,要求社长给我们安排其他农活,我们的要求不高,只要不和那帮大嫂一起干活就行,她们的嘴太厉害,净说一些令人脸红的话,让我们四名十六七岁的少男很难适应。

社长很爽快,他说让我们去菜地和甘蔗地松土除草,让女社员继续在水田薅秧打理水田。

甘蔗地和菜地在哪我们都不知道,没有人带领,我们都找不到菜地和甘蔗地。就算找到了菜地,我们也不知道该怎样干活。善良的社长大爹就让一位漂亮的傣族姑娘带我们去菜地,指导我们给菜地松土除草。

带领我们干活的那个姑娘很善良很漂亮,看她身体很瘦弱,可她干活很熟练也很快,锄头在她手里很听话。她看我拿着锄头东一锄头西一锄头的,就撂下她的锄头,过来手把手教我怎样使用锄头,还告诉我,菜苗根部的杂草要用手拔掉,用锄头会伤及蔬菜。

和一个妙龄女子近距离接触,我感觉我的呼吸很急促,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脸上热烘烘的。她看我满头大汗,就微笑着告诉我慢慢干,不着急。长到十七岁,我那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和一个妙龄女子接触,我都闻到了她的体香。

过了几天,我们知道了那个傣族姑娘的名字,她叫玉香,十六岁,会用汉族文字写她的名字,但认识的汉族字不是很多。我们问她姓什么,她说不姓什么,就叫玉香。后来我们才知道,多数傣族人家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寨子里也有一户傣族人家姓李,他家为什么姓李,我们不得而知。

玉香虽然还不如我们的年龄大,但她干农活是一把好手,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我们的师傅,成了我们的小组长。她说歇着我们就歇着,她说收工我们就收工,我们都听她安排。

锄完了菜地锄甘蔗地,每天都是玉香劳动最积极,她一个人能顶我们两个人能干。玉香姑娘好像不知道什么叫累,也不知道什么叫腰疼,看我们拄着锄头捶打腰部的时候,她就笑着摇头。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她就坐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有时我们只好往一边挪动一下身子,玉香却笑着再往我们身边挪动一下。起初我们很不习惯,后来就当她故意逗我们,我们还说她是个小调皮。

中午收工时,玉香就带我们到江边洗澡,她也顺便解决一下自己的问题。玉香很开放,蹲在水里就小解,也不顾及我们的感受,反倒弄得我们很尴尬。玉香也很勤快很热情,看我们的衣服因为出汗起了汗渍,她就帮我们洗衣服。她和我们在一起,就像好朋友,几乎没有性别之分。

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初秋,坝外旱田的玉米快成熟了,社长安排我们去玉米地看玉米(主要是看鸟),我们就不和玉香姑娘一起劳动了。后来我们又去看场院,直到秋收结束为止。

在玉香姑娘的指教下,我们学会了锄地,学会了挑担子,学会了浇菜施肥,也学会了打柴收割。除了使唤耕牛犁田耙田,其他农活我们基本都干过,也基本上都会干。

割完了秋稻,收完了玉米,交完了公粮,我们回到了寨子里。趁着冬季不忙的那段时间,社长为我们四名“小和尚”修建了一栋新房子,我们叫知青点,乡亲们都说那是“小和尚”住的地方,二社(二队)的知青还说我们那是和尚庙。

玉香家离我们新建的知青点很近,也就两三分钟的路程。自从我们不在队部居住了,玉香就成了我们知青点的常客,她经常给我们送鸡蛋,送好吃的瓜果,也来帮我们做饭。在我们心中,玉香是我们的小妹妹,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第二年秋天,我在场院看护场院时,那天晚饭后我打着手电在看一本长篇小说,玉香突然来到场院,她给我送来了几个熟透的牛腰子果,还有几个小芒果,都是她家院子里的果树上结的。我虽然很感激,但心里很紧张,同学们回知青点还没回来,场院就我俩,我担心别人看到我俩在一起会说闲话。可我越是担心,玉香却坐在我旁边没有走的意思。直到其他同学都回来了,玉香才和大家打过招呼回家去了。

等玉香走远了,杨方明问我是不是和玉香谈恋爱了,还问我和她亲吻没有,弄的我百口莫辩,非常尴尬,就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那年冬季,芒弄村寨得到了一个征兵名额,社长让我和杨方明一起去区里参加征兵体检,结果我俩都通过了征兵体检。又到了县里复检,我俩也都通过了体检,可最终杨方明没能通过政审,不知他家有什么问题,我也没好意思问。

我顺利通过了体检和政审,再有三天就要去部队服役了,其他三名同学都说得为我设宴饯行。我说大家天天一口锅里吃饭,饯行就免了。当时我们兜里都没有多少钱,还都准备回昆明过春节,盘缠钱都不宽裕。

那天下午我去区邮电所寄信回来,杨方明他们正在厨房里忙活着,又是炖鸡又是炖鱼,让同学们为我破费,我心里挺过意不去的。吃饭的时候,高扬给我透露了一个秘密,他说我们吃的那只大公鸡,是杨方明用钓鱼的钓钩钓到的,不知是谁家的鸡。听了这话,我心里怪难受的,乡亲们对我们知青都挺好的,我们不应该伤害乡亲们的利益。

离开芒弄村寨的头一天上午,玉香姑娘来到知青点,把我们四个人都拉到了她家,把社长也叫到了她家,她阿妈在忙着炖鸡做菜,说是为我饯行。

那天的饭菜很丰盛,有酸笋煮鸡、香茅草烤鱼、酸扒菜,腊肉,大妈(玉香妈妈)一边往饭桌上端菜一边说:“原本要杀那只大公鸡的,可前天被黄鼠狼叼走了,小黄(我姓黄,叫黄成军)没口福……”听了大妈的话,我心里顿时难受起来,杨方明用钓钩钓到的那只大公鸡,肯定就是玉香家的。

离开芒弄村寨那天,乡亲们都来为我送行,玉香把几个煮鸡蛋和用芭蕉叶包着的糍粑塞给我,就抹着眼泪跑开了,和玉香朝夕相处了一年多,我是第一次看到她流眼泪。那一刻,我心里也酸酸的,我极力控制着不让眼泪掉下来,我怕同学们笑话我。

两年后,杨方明他们三人也陆续招工回到了昆明,社长口中的四个“小和尚”,一个也没做傣家的女婿,社长和乡亲们都觉得挺遗憾的。

复员后我去了一趟芒弄村寨,当时玉香已是一个女儿的妈妈了。当看到我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又惊又喜,眼泪就如决堤的洪水,喷涌而出。我没有什么东西能送给她,只好把我的那个挎包和茶缸送给了玉香,挎包还有十五块钱。社长那里,我买了两瓶酒,还有一双没穿过的解放胶鞋送给了社长。

从那以后,因为条件所限,我再也没回过滇西,但我一直牵挂着那里的乡亲们,牵挂着社长大爹和玉香姑娘,玉香姑娘就像镌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我再也忘不掉她。

图片来源网络

今年春节过后我们四名“老和尚”聚会,大家不约而同地又说起了玉香,大家都说挺想念玉香的。几十年不见了,不知玉香生活得怎么样,大家也很牵挂她。

聚会结束的时候,杨方明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想和大家一起回滇西看看。杨方明的这个提议得到我们的一致认同,大家都同意五一前后一起去滇西,去第二故乡看望乡亲们,去那里看望我们日思夜想的玉香姑娘。

作者:草根作家(根据黄成军师傅讲述整理成文)

0 阅读: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