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下乡插队她嫁给队长的儿子,知青返城时两人抱头痛哭

草根知青 2024-03-11 02:02:25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内容,七十二小时内请勿转载!)

初中毕业那年,十七岁的张莲香身高还不到一米五,长得也比较瘦弱,姊妹三人,她的个头最小。她大姐十五岁那年,个头都一米六多了。二姐十六岁时,个子也达到了一米六,唯有张莲香,都十七岁了,个头还不足一米五。同学们都说她心眼子太多,所以不长个。

因为自己的个子矮,张莲香还跟她妈妈闹过一次。她妈宽慰她说:“有人发育晚,你才十七岁,能长高。老话说二十三窜一窜,二十五还能鼓一鼓呢。”妈妈的话给了张莲香信心和希望,她也觉得自己一定能长高,因为两个姐姐都是高个子,她的父母个头也不矮。

毕业后的第二年春天,也就是1969年的3月份,张莲香和她的同学们一起乘坐火车离开了天津,到广阔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因为张莲香是家里的老闺女,她父母都舍不得她到偏远的农村去。张莲香却说,出去锻炼锻炼,个头就长高了。

当年的邢台火车站(图片来源网络)

满载天津知青的火车到达河北省的邢台后,大家又乘坐汽车各奔东西,到邢台周边的公社大队插队落户去了。

张莲香他们插队落户在白马河畔的于家沟大队,他们七名男知青五名女知青被分派在于家沟三队,三队牛棚后边队部里的那三间破房子,成了天津知青临时的家。

于家沟大队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那里的耕地以山坡地为主,平坦的耕地不多,粮食作物以红薯高粱为主,也有冬小麦、谷子和玉米,但占比不大,乡亲们勉强能解决温饱,生活水平中等偏下。

三队的队长姓于,叫于宪忠,当年四十岁时,黝黑的皮肤,一脸络腮胡子,长得高大魁梧,声如洪钟。于队长给人的印象很威严,但他很淳朴很善良,对天津知青很热情。他看张莲香这么弱小,就问她:“孩子,你多大啦?这么小就来插队落户,你爸妈不心疼啊?”“队长,我都十七岁了,长个晚,锻炼锻炼就能长高。”张莲香担心于队长嫌她瘦弱,赶忙笑着解释说。

于队长笑了笑,对大家说:“这闺女身子骨弱,大家都多照顾她一下。”

春耕春播生产开始以后,帮教知青们做饭的那位大嫂也下地干农活去了,于队长就对张莲香说:“你暂时就不用出工劳动了,留下来帮大家做饭吧。队里也不亏待你,一天给你记五分工。”

就这样,张莲香成了三队知青点的做饭人。

之前,帮知青做饭的那位大嫂倒是教过张莲香和面贴饼子,也手把手教会了她发面蒸窝头,可轮到她一个人做饭的时候,她还是感到了手忙脚乱,力不从心。十二个人吃饭,一大锅窝头只能够吃两顿的,贴一锅饼子,勉强够大家吃一顿的。大家还有喝糊糊喝菜汤的习惯,烧开大半锅水就得半个小时,做饭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那天吃过早饭大家都上工了,张莲香就和面发面,为大家准备午饭。和好了一盆面,累的得张莲香满头大汗。可眼看着快要晌午了,面盆里的面愣是发不起来。就在张莲香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时,于队长的媳妇突然来到了队部,她说不放心张莲香一个人烧火做饭,过来看看。

于大婶(于队长的媳妇)看面盆里的面还没发起来,就告诉张莲香赶紧生火,她说天气冷,和好的面发酵时间就长,把面盆放到温水中,发酵就快。张莲香赶紧抱来秫秸和谷草,半盒火柴都快用完了,也没点着火,主要是谷草太潮,点不着。于大婶赶忙跑到牛棚抱来一些麦秸,一根火柴就点着了柴火。

图片来源网络

蒸好了窝头,又熬了半锅玉米面糊糊,切好了一碗咸菜条,在于大婶的帮助下,总算没耽误大家的午饭。有了中午蒸好的窝头,晚饭就不用愁了。

做晚饭的时候,于大婶又跑来了,她还是不放心。于大婶帮着熬了半锅菜汤,馏上中午蒸的窝头,看着张莲香切好了半碗咸菜,她才回家去了。

第二天一早,张莲香刚起床,于队长家的大小子于庆国就挑着两桶水来到了队部,自从天津知青来插队,于庆国基本天天都来帮知青挑水。于庆国随他父亲,十八岁就长成了大个子,身板也挺魁梧,还有一副好心肠,就是皮肤有点黑。

早晨来不及发面,只能贴死面饼子。张莲香慌慌张张和好面,锅里添上水,就开始贴饼子。贴完饼子,盖好锅盖,洗了一把手,她就赶忙生火。同学们头一天挑了一天粪,都累坏了,都不愿起来帮张莲香烧火,张莲香只好两头忙。

等烧开锅停了一会,张莲香掀开锅才发现,她贴到锅里的饼子有一半滑到了锅里,锅里的水变成了一锅糊糊。那顿早饭大家虽然没人抱怨她,张莲香心里很难受,每人吃了一个饼子,谁都没喝锅里的糊糊,糊糊太稠了,还有点糊味。

大家都上工了,张莲香坐在灶坑里哭了起来。早饭没做好,虽然也没人抱怨她,可她还是感到心里很难受,很委屈。

就在张莲香泣不成声地抹眼泪时,于大婶又端着几个咸菜疙瘩来到队部,她看张莲香坐在灶坑里抹眼泪,就问她:“闺女,你哭啥?是生病了吗?”张莲香把早晨做饭的情况如实告诉了于大婶,于大婶上前把张莲香揽在怀里,笑着说:“你和憨闺女,凉锅里咋能贴饼子啊……”

看看锅里的半锅糊糊,于大婶就帮着把糊糊盛到面盆里,用糊糊和面,她说粮食来之不易,不能糟蹋。那天的午饭是煮的红薯,红薯上面蒸的窝头。那两筐红薯是前几天于队长挑来的,是队里育红薯秧苗剩下的。

第三天的午饭又没做好,可能是锅里的水温高,发酵时间有点长了,蒸出的窝头一股子酸味。看大家都皱着眉头吃窝头,张莲香一个人躲到茅房里抹眼泪去了。

给大家做了三天饭,张莲香说啥也不做饭了。一位叫刘锦霞的女生说她来做饭,张莲香就跟着大家一起下地干活去了。

图片来源网络

跟着大家挑了一天粪,张莲香累哭了,她说肩膀疼,脚底板也疼,还是留下来做饭吧。

在于大婶的悉心照料和帮教下,张莲香慢慢掌握了做饭技巧,一天三顿饭对她来说已经算什么事了,可说轻松自如就能搞定。后来她还跟于大婶学会了摊煎饼,学会了蒸菜包子,也跟着于庆国学会了挑水。

一晃就是三年,张莲香和于大婶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次回天津探亲过年,她都会给于大婶家带来天津糕点和稀罕东西,还给于大婶买了一块城市时兴的绒线围巾。

经过三年的锻炼,张莲香的身体结实了很多,个头也突破了一米五,也和女社员挣一样多的工分了。

1973年春天,那天社员们都在山坡地栽红薯,张莲香挑着两桶水上坡的时候,不慎滑倒滚下了山坡,几个人赶过来想扶她起来,她说崴脚了,腿也疼,根本就不敢站立。于队长看张莲香不能站立,表情也很痛苦,就对一名男知青说:“杨明,你快点把她背回去,找医生看看。”

杨明用手摸了摸头,有些难为情。刘锦霞看杨明不好意思,她就想背张莲香。这时于庆国正好挑着水过来,于队长就对他说:“庆国,莲香崴脚了,你快背她去让你二奶奶给看看。”

于庆国放下担子,二话没说,背起张莲香就下山了。

于庆国的二奶奶就是于队长的二婶子,二奶奶娘家是中医世家,她从小耳熏目染,也懂一些医术,会正骨。

二奶奶给坐在杌子上的张莲香捋了捋脚脖子,她说没大碍,错踝了,捋捋就好了。二奶奶和张莲香说话的功夫,她抓住张莲香的脚用力一拽,只听张莲香哎呀一声惨叫,蹲在地上的二奶奶站起身来,笑着说:“好啦,你站起来看看,看还疼不疼。”

张莲香试探着站了起来,虽然还很疼,但能站立了,也能走了。她哽咽着说:“谢谢二奶奶,不那么疼了。”

刘锦霞和于庆国把张莲香搀回知青点,于庆国就回地里干活去了,刘锦霞留下来陪伴张莲香。张莲香在家歇了三天,就正常出工劳动了。

就是因为那次崴脚,张莲香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于庆国。

过了不久,听有人给于庆国介绍对象,张莲香心里酸溜溜的,她都没心思下地干活了。好在于庆国没看上那个闺女,张莲香心里才踏实下来。一次于大婶跟张莲香开玩笑:“莲香,婶子挺喜欢你的,干脆你给婶子做儿媳妇吧。”张莲香却很大方地说:“好啊,只要你不嫌我个子矮就行……”

就这样,张莲香嫁给了于庆国,那年她二十二岁,身高一米五十二。

婚后的生活虽然说不上有多幸福,可确实很快乐,于大婶待她像亲闺女,结婚后就不让她下地干活了,好吃的还都留给她吃。

到了1978年春天,在于家沟插队落户的天津知青就张莲香一个人了,其他知青都招工进城了。张莲香因为和当地农民结婚,她也就失去了招工进城的待遇。当时张莲香的心里很失落也很惆怅,想回天津看看,可她母亲还没消气,她姐姐说暂时不让她回去。好在有可爱的女儿和疼爱她的婆婆,还有知冷知热的丈夫陪伴着,张莲香的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

一年后,知青回城的消息就如三月春风,吹遍了各个角落。听到这个消息,张莲香都高兴哭了。可当她跑到公社知青办办回城手续时,才知道和当地农民结婚的知青暂时还没有回城政策,要想回城,除非离婚。那位工作人员还偷偷告诉她,要是想回城还不想离婚,就办假离婚,只要有离婚手续,就能回城。

从公社知青办回到家,张莲香不吃不喝蒙头大睡。于庆国问她为什么不吃不喝,她哭着说出了原因,她说想回城,她说想妈妈。

看张莲香哭成了泪人,于庆国心疼她,他难受地说:“你要是真想回城,咱俩就离婚吧。”张莲香猛然扑到丈夫的怀里,哭着说:“我舍不得离开你……”顷刻间,于庆国泪如雨下,他搂住张莲香,两人抱头痛哭。

哭了半天,于庆国擦掉自己的眼泪,又替张莲香擦掉眼泪,哽咽着说:“要不咱就办个假离婚,你先把户口迁回天津,等有了工作,我再带着咱闺女去天津找你。”“真离婚和假离婚都是离婚,我不想离婚……”话没说完,张莲香又哭了起来。

就这样,张莲香下定了决心,她说就算当一辈子农民,也不会打离婚。

图片来源网络

1981年秋天,国家对留守农村的插队知青有了新政策,张莲香被招工到邢台织染厂当了工人。张莲香参加工作两年后,就让她丈夫参加了驾驶员培训班。取得驾驶证后,于庆国跟着师傅在焦炭厂拉了三年焦炭,他就贷款买了一辆货车,到山西地界拉煤炭,自己搞起了运输,成了较早敢吃螃蟹的人。

六年后,于庆国卖掉了自己的大货车,到山西和朋友合伙开矿挖煤,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在煤矿上,还在银行贷了款。

1998年春天,织染厂裁员,张莲香成了第一批下岗工人。当时于庆国合伙开的煤矿还没见到效益,张莲香只好自谋职业,在城里摆摊,供女儿上大学,当时她女儿还差半年没毕业。

熬过了最困难的一年,张莲香的女儿大学毕业有了工作,于庆国合伙开办的煤矿也有了效益,并且效益很好,超出了预期。于庆国就不让张莲香摆摊了,让她也到煤矿上帮忙开票收款,管钱管账。

2009年初冬,于庆国他们合伙开办的小煤窑因为达不到国家相关要求,被迫关停,第二年炸了井口,彻底关闭,于庆国退出了煤炭开采行业,回到了于家沟,过起了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目前,张莲香和她丈夫都在邢台生活,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他们和女儿女婿居住在同一个小区,偶尔到女儿的几家店铺看看,但从不过问店里的经营情况。去年(2023年)京津冀洪灾和积石山地震,张莲香夫妻俩都献了爱心,捐了善款。

有关张莲香大姐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就讲完了,当年知青点里个头最矮小的一个柔弱女子,却成了人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当年一起下乡插队的同学们,但凡生活上有困难的,张莲香都给予了援助,村里有困难的乡亲们,她也是热情相助。

今年元宵节过后,张莲香回天津看望两个姐姐,也顺便请当年一起插队的同学们喝了一杯。大家聚在一起,特别高兴,说起当年一起插队的经历,大家都说张莲香有眼光,嫁了一个农民丈夫,没想到却掉进了福囤里。张莲香却笑着说:“我是抱着吃一辈子苦和报恩的心态嫁给于庆国的,没想到老天爷可怜我,让我先苦后甜,并没让我遭多少罪。感谢上苍慈悲,也是托大家的福。等天暖和了,希望大家回邢台看看,看看第二故乡的乡亲们,到时我请大家涮火锅。”

大家一致同意,今年五一节,第二故乡再相聚。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刘锦霞女士提供素材)

0 阅读:2
评论列表
  • 2024-07-26 18:37

    莲香有情有义,没有抛家弃子[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