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领袖毛主席
“方向是为人民服务,道路是和人民结合。——刘文西”
1997年,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齐聚北京,八届全国人大会议即将召开,来自西安美院的画家刘文西便是其中之一。
开会期间,一位印钞厂的工作人员找到他,希望他接受一项神秘的任务,为第五套人民币设计毛主席头像。
这样一项特殊而重要的任务为什么会找上刘文西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他是中国书画毛主席形象的“第一人”,虽然未曾与毛主席谋面,却画出了一幅幅逼真的毛主席画像。

刘文西
1933年,浙江嵊州,中国越剧之乡,曾是王羲之归隐、朱熹四处讲学的地方,刘文西便出生于此。
出生后的刘文西,从小热爱绘画,看着乡间的风景画山村、画农民、画牲畜,父母原本给他取名“闻樨”,但因年龄小,“闻樨”两个字写起来过于困难,于是便改成了音同字不同的“文西”。
这个名字也在冥冥之中与西安美院定下了缘分,文化的文、西安的西,面对这样的解读,刘文西也是默许和赞同的。
1946年,13岁的刘文西在阳山中学读书,虽然学校条件很差,但端正的学风、严格的教学,融洽的师生,为他的品行和能力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他从美术老师的口中得知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画家叫“达芬奇”,译文是“达文西”时,刘文西便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大画家,因为都他们都叫“文西”。自此,刘文西的美术天赋便开始展现。
1949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着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浙江嵊州也解放了,为了庆祝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刘文西便临摹画出了大幅的毛主席像,而这也是整个家乡仅有的一面毛主席像。

毛主席
于是庆祝大会的主席台便挂上了这幅意义非凡的画像。不久,刘文西便被上海一所军政学校录取,然而因为“又小又矮”被拒绝入校,阴差阳错下踏入70年的画家生涯。
1950年,刘文西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正式学习美术。在这里,他如沐春风,三年如一日,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美术学院。
五年的专业学习,让刘文西的功底更加深厚,期间,刘文西作为优秀的“三好”积极分子,到革命圣地延安实习,在这里开启了他与伟大领袖毛主席画像的故事。
半生青山,半生黄土。
1957年还没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的刘文西,第一次踏上陕北的征途,他想跟随伟大领袖的足迹,为毕业创作做准备。
在杨家岭的沟口,刘文西也寻到了当年毛主席和农民交谈为什么笑的原因。原来当年毛主席在杨家岭的一块大石头旁碰到了5个农民,于是便问道:“你们姓杨,你们是杨六郎的后代。”大家一听都笑了。
这样经典的画面也成了刘文西创作的源泉,于是他仔细观察每个人物的表情,最终创作成名制作——《毛主席与牧羊人》。

毛主席与牧羊人
画中牧羊老汉赶着羊群从沟坎上走过,头绑羊肚手巾,腰带扎紧皮袄,满脸皱纹、胡子拉渣,见到毛主席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在主席面前无拘无束,侃侃而谈,而毛主席则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老农的絮语,就连指间的烟灰都忘了弹。
1960年,《毛主席与牧羊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毛主席看了画作后,这样说道:“文西画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画家。”刘文西的名作也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首肯,一时间声名鹊起。
饱受鼓励的刘文西便开启了画毛主席画像的人生旅途。毕业被分配到西安美术学院的刘文西,没有驻足西安,而是远赴陕北,走遍了陕北20多个区县,完成了3万多张的速写画稿,跟着伟大领袖的步伐,驻足黄土,爱上了黄土地,崇敬着毛主席。
即便如此,在刘文西的心底一直留有遗憾,“我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当面见过主席。”
当年,叶帅看到《毛主席与牧羊人》后,也曾说刘文西笔下的毛主席惟妙惟肖,特别像延安时期的毛主席,于是便传话让刘文西到北京找他。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工作等种种原因,刘文西到北京一直没有成行,也没有见到心心念念的毛主席。
虽然没能见到毛主席,刘文西对创作依然充满热情,为了深入创作对象的生活,他和家人聚少离多,一两个月不见面都是家常便饭。
熟悉刘文西的人都知道,沉默寡言的他,从不浪费时间,可以说,在他身上一分钟、一秒钟都要计较,都不能放过。
每次外出写生,身上都会携带三种不同规格的画本:一个小速写本、一个慢写本、一些水墨画用的大宣纸。

写生的刘文西
他的身上还有黄土画派约定成俗的规矩——“黑吃”,顾名思义就是天黑了才吃饭,身边人都知道他那“画不完不吃饭”的习惯。
1997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刘文西接到为第五套人民币设计毛主席头像的秘密任务后,内心是很犹豫的,虽然自己画了不少毛主席画像,但这次难度确实很大。
其实,对于人民币上印毛主席像这件事,毛主席一直是反对的。1969年4月,北京宣武区的白纸坊,北京印钞厂的革命工人为了将毛主席的头像印在人民币上,预谋“罢工”。事情很快传到了毛主席耳中,毛主席看到文件后,怒火中烧,生气地说道:
“怎么又提,我不同意!人活一世,只有死了才能盖棺定论。活着就上了钞票,要是出了问题,怎么抹掉?所以,这人啊,有生之年不能上钞票的。”
所以一直到1983年,毛主席逝世的第七个年头,第四套人民币才将毛主席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4位领袖侧面浮雕头像放在壹佰元上。
经过中央审定,第五套人民币只用毛主席一个人的画像,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为便提供了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次政协会议上的全身照。然而照片原版只有半寸,只比扑克牌大一点,不仅脸小不清楚,后期还被修过,也难以分辨明暗关系。
为了将毛主席的领袖形象展示给所有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刘文西不得不谨慎,不得不精益求精。于是他又收集了数百张半寸、一寸和两寸的毛主席照片,用放大镜放大,用小镜子折射,用这一张改一改,用那一张修一修,终于在一个星期后画出了满意的毛主席画像。
绘画完成后,又经历反复送审,前前后后历时两个多月,才通过中央领导的审定,最终定稿。稿件上交后,刘文西也再没有见过那张画作。

人民币上的毛主席画像
画作是1997年完成,后来有10个印钞厂的刻版能手将画像刻成印钞要用的刻版,刻版成型后,便邀请刘文西审定,刘文西仔细观察了所有刻版,最终选了最像原作的那一块,用在了印刷100元人民币,其他的用在50运、20元、10元等面值的人民币上。
因为在刘文西看来,刻版上的主席画像只要少一根线条,领袖的神韵就会差很多。
然而直到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时,第五套人民币正式发行,刘文西才见到自己画下的毛主席画像。这期间,为了保守秘密,刘文西对外没有透露一点消息,整整保密了3年。
2019年,刘文西在饱受病痛折磨的最后一年,86岁高龄的他仍然要求每天外出写生,从不间断。即使生病,每天也要坚持画三四张,一直到7月3日最后一次住院。
2019年7月7日13时50分左右,刘文西因病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去世,这位一分钟、一秒钟都要计较,都不能随便放过的老人,做到了活到老,画到老。
“我没见过毛主席,只能靠想象。转战陕北穿什么样的棉衣,梳什么样的发型,都要研究得透透的。在佳县包括朱官寨、神泉堡,凡是他走过的我都去过了,每个窑洞我都画。体验和思考他当时所处的场景,作品才能有形又有神。”刘文西生前曾这样回忆。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一生勤勉的刘文西给后世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名作,还有那精益求精、舍身忘我的精神瑰宝!
文/轩羲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