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关税战”
“时间要打多久,我看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是由艾森豪威尔或者美国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毛主席
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对抗美国“关税战”的文章,突出了中国在有硬实力的时候选择硬刚。
很多人都说面对老美的发难,我们手上现有的牌很难打,赢面也不大。
但细细想来,其实早在60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便告诉了我们,当遇到美国的经济封锁,我们到底该怎么打。

毛主席
1964年,冷战格局已经形成。
什么是冷战格局呢?冷战格局就是在1947年至1991年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北约)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华约)之间,通过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备竞赛、代理人战争等非直接军事手段进行的全球性对抗。
说白了就是两个“团伙”,纠集自己人,通过各种手段,互掐!
所以冷战的本质就是两种社会制度、价值观及全球领导权的争夺 。
因为苏联和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的关系,以美国为首的“团伙”自然把我们放在了对立面,处处想着制裁我们,限制我们的发展。
其实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就没停息过,利用《出口管制法》和联合国框架,联合西方盟友对华实施全面禁运,涉及190类战略物资,包括机械设备、化工原料甚至生活必需品。
后来又想通过朝鲜战争牵制中国,幸得毛主席指挥有利,志愿军将士用命,才让我们用“赤手空拳”打赢了美国的飞机大炮,艰难地赢得了“立国之战”。
谁曾想,美国就像“狗屁膏药”一般,没等朝鲜战争的硝烟散尽,便又将经济封锁作为遏制新中国崛起的核心手段,试图通过切断国际供应链延缓中国工业化进程。
那美国具体采用了什么恶劣手段呢?历史底蕴毕竟差了点,手段也就那些,不外乎多边体系与单边威慑。
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将就是联合或威胁其他人一起欺负中国,要么就是采取一些手段直接对中国制裁,限制中国经济、贸易。

联合国大会
1951年,第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对华禁运决议,43国参与其中,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封锁同盟”。
禁运清单涵盖军事装备、工业原料及技术专利,甚至对香港转口贸易设置“脚环烙印”等监控手段,其恶心程度令人发指。
1964年,在美国的撺掇下,越南越来越飘,密谋对中国的战争也在快速升级,美国佬也进一步收紧对中国的贸易。
比如禁止向中国出口半导体、精密仪器等高技术产品,切断科研合作渠道。
冻结中国在美国的海外资产,限制国际金融机构对华贷款。
施压盟友企业不得向中国出售受控商品,违者将面临“长臂管辖”处罚。
仔细看看美国这些“招数”,是不是和现在特朗普搞的“关税战”如出一辙?
面对这样复杂的棋局,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着中国人民,不畏霸权主义,面对封锁,中国采取“突围战”策略。

毛主席
第一“招”,便是通过第三国转口贸易 。
首先突破的便是美国的忠实跟从者————英国。
1957年英镑危机后,英国率先解除207种非战略物资禁运,1964年通过“例外程序”向中国出口化工原料。
香港成为关键中转站,1964年对大陆转口贸易额达1.2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5%。
接着,便想方设法与法国破冰,1964年中法建交,戴高乐政府顶住美国压力,成为首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第二年,法国便向中国出口铁路机车和炼油设备,开创西方对华技术输出先例。

戴高乐
第二“招”,便是自力更生,建立地下网络。
中国以稀土资源为筹码,换取西方关键零部件。
1964年包头稀土矿成为国际博弈焦点,迫使美国放弃直接军事打击核设施计划。
有通过拆解进口设备(如东德机床)实现技术消化,1964年自主研制出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真正的硬实力还得是自力更生。
第三“招”,便是从内部分化美国盟友体系。
经过毛主席的部署,一系列操作之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遭到盟友强烈抵制。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久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谓盟友不过是当下最优利益的选择而已。

1964年的西德
日本、西德等国因中国市场潜力巨大,1964年日本对华出口额同比增长37%,钢铁、化工产品通过东南亚转口进入中国。
法国批评禁运“侵犯国家主权”,联邦德国工业界公开反对,称“失去中国市场将导致技术停滞”。
英国采取“留一只脚在门内”策略,表面配合美国,实则通过壳牌石油等企业对华出口石油制品。
这样一来,日本、西德、法国、英国,几位铁杆都和美国“唱起了反调”。
最终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最终成为美国外交的“战略失误”。
美国的“如意算盘”最终也把自己算进去了,很快便遭到经济反噬,美国对华禁运导致自身企业损失超20亿美元,波音公司被迫裁员1.2万人。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美国商务部
与此同时,1965年法国成为首个对华出口成套设备的西方国家,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时,美国商务部已开始起草贸易解禁清单。
美国在被政治逐步孤立的情况下,开始向中国服软,并释放出友好的信号。
从上帝视角来看,美国的失败主要因为美国低估中国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1964年苏联撤援后,中国通过“四个现代化”计划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化,为1978年改革开放奠定基础。
1964年的对华封锁,本质是冷战思维与新兴大国崛起的碰撞。美国试图用经济绞索遏制中国,却催生出更灵活的外交智慧与产业韧性。
这段历史印证了周恩来总理的论断:“资本主义世界不是铁板一块”,也揭示了经济全球化不可逆的趋势——任何封锁终将被合作共赢的力量打破。
同时也再次展现了毛主席关于“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的名言。
现如今,美国在特朗普上二进宫后,再次使用所谓的“关税战”,向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增加关税。

特朗普
也许他们不喜欢读历史,不喜欢总结,也不懂“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
面对美国的发难中国依然没有怂,不像小国无能为力,也不和附庸之国随波逐流,选择直接“开大”,硬刚。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不怕挑衅。我们不会退缩。”外交部的态度很明确,中国人的态度也很明确,众志成城,对抗外敌!
目前我们应对美国关税战的策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既包含反制措施以捍卫权益,也注重通过内部改革、国际合作和市场调整来增强韧性。
总结起来,也就五个方面。
一是在法律与规则层面的反制。
中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起诉美国关税措施,强调美方行为违反最惠国待遇、关税约束等核心义务,并揭露其滥用“国家安全例外”的单边主义行径。

世界贸易组织
对美加征对等甚至更高税率的关税(如对部分商品加征至125%),同时实施出口管制(如中重稀土)和不可靠实体清单,打击美方关键企业。
依据国内法(如《关税法》《对外贸易法》)采取反制措施,明确关税豁免机制以减少对正常贸易的冲击。
二是充分用好国内政策与产业支持。
开展财税金融支持,财政补贴受影响企业,设立外贸纾困基金,灵活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关税险等定制化产品,帮助企业对冲风险。
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推动“代工转品牌”和差异化竞争,支持技术创新(如AI、新能源),提升产业链韧性。
推广“小单快反”柔性生产模式,减少库存积压,鼓励供应链区域化布局(如东南亚设厂),分散风险。

新能源战路部署
三是充分利用市场多元化战略。
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东盟、中东欧等地区的经贸合作。
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合作。
积极激活内需市场,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
鼓励外贸企业转向国内市场,通过“出口转内销”消化产能。
强化数字贸易与服务贸易,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拓新业态。
推动服务贸易(如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成为新增长点。

一带一路
四是持续推进国际合作与开放。
强化多边合作,联合欧盟、东盟等反对美方单边主义,推动RCEP等自贸协定落地;重启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谈判,维护区域产业链稳定。
扩大高水平开放,推进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广交会、进博会等平台吸引全球资源,展示中国市场确定性。
国际舆论引导,揭露美方关税政策的单边性与危害性,争取国际社会支持;通过金砖机制、G20等多边场合凝聚共识,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金砖机制
五是发动企业层面的主动应对。
积极调整市场与产品策略,开发关税友好型产品(如轻量化设计),调整出口结构;利用跨境电商平台直接对接海外零售商,绕过中间环节。
加快品牌与技术升级,从代工转向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如国产C909飞机、磁悬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
推进全球化布局,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比如越南、巴西等国家,规避关税壁垒;通过并购整合国际资源,比如江波龙收购海外供应链。
总的来说,中国应对策略的核心逻辑便是“以规则反制维护权益,以政策赋能稳定预期,以市场多元分散风险,以开放合作拓展空间,以创新驱动增强韧性”。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动”的协同机制,中国正将外部压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为全球贸易秩序提供稳定性。
这一系列的高端操作,让中国扭转局势,近日美国也开始释放不一样的信号。
先是特朗普谎称中美在谈判,但很快被我们的外交部发言人直接“打脸”。
接着要是印巴冲突出现,在中国边境埋下隐患,这与1964年越南挑衅中国“如出一辙”。

印巴冲突
不管,美国要耍什么花招,我们都要对祖国有信心,虽然不能盲目自大,但也不要妄自菲薄。
也不要再说面对老美的“关税战”这把牌不好打了。
因为,毛主席已经在60年前就已经交给我们了解题思路,怕啥呢?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新的困难,印巴冲突中国将要扮演的角色,美国将在台海问题上发难,我们如何应对?这些都是摆在全中国面前的难题。
我相信,我们这代人也不会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生命和血汗换来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