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富汗又一次成了大国博弈的热点。美国和伊朗这对“老冤家”,几乎前后脚地派出高层代表访问阿富汗,虽然三方都没有公布具体交谈的细节,但在当前美伊火药味浓重的背景下,此举十分不同寻常。
【伊朗副外长与塔利班高层对话】
塔利班,作为曾经人人避之不及的存在,现在居然成了各方争相拉拢的“香饽饽”。这背后,究竟释放了什么信号?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阿富汗本身的地缘位置说起。
阿富汗地处中亚与南亚的“十字路口”,北靠中亚五国,西接伊朗,南边临近巴基斯坦,东部还与中国新疆接壤。这个地理位置,堪称“兵家必争之地”。
尽管美军早已从阿富汗撤出,但美国绝不可能就此彻底退出这片战略要地。最近,美国高级代表团现身喀布尔,与塔利班高层密谈,并传出美国情报机构与塔利班在“加强接触”的消息,显然是在为下一步重新介入阿富汗做准备。
特朗普在竞选中曾放话:如果重返白宫,将重新控制阿富汗最关键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并把驻军问题重新提上日程。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美国在中东和中亚调整战略布局的信号。美方深知,哪怕表面不插手,但如果完全放弃阿富汗,将等于让出整个中亚南下的通道。
另一边,伊朗也没闲着。据报道,两位塔利班情报官员近日造访伊朗驻喀布尔大使馆,与伊斯兰革命卫队代表会面,这在外交上是个很敏感的信号。
原因也不难理解。美国近来频频在中东增兵,甚至摆出一副“要打伊朗”的姿态。如果此时美军真在阿富汗东山再起,伊朗就会面临前后夹击的局面:西面是波斯湾上的美军舰队,东面则是阿富汗的美军基地。到那时,伊朗的国家安全将陷入空前被动。
【美国与伊朗火药味越发浓厚】
因此,伊朗急于和塔利班“搭上线”,一方面是情报探路,另一方面也希望争取塔利班在关键时候保持“中立”甚至配合,以免被美军从东线“偷袭”。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塔利班突然成了“大红人”:谁掌握了塔利班的“态度”,就等于掌握了影响阿富汗局势的关键按钮。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各方争相接触塔利班的同时,塔利班内部也不“太平”。
阿富汗媒体报道称,塔利班领导人阿洪扎达近期发出警告,严肃指出内部出现“不服从命令”的现象,甚至有人被指“配合外国势力”,如果不加以遏制,塔利班政权将面临分裂甚至崩溃的风险。
这话不是随口一说。塔利班内部其实本就存在多重派系:有主张温和治理、争取国际承认的温和派,也有希望维持传统“圣战路线”的强硬派;有立场靠近伊朗的什叶派势力,也有更倾向于和巴基斯坦合作的部族领袖。
美国、伊朗等外部力量一插手,极可能激化这些派系矛盾,最终导致塔利班“内战”爆发。
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隐忧。
阿富汗虽然看似遥远,但实际上和中国新疆仅隔一条瓦罕走廊,一旦局势动荡,溢出效应不可小觑。特别是恐怖势力和极端分子在阿富汗若再度坐大,不排除跨境渗透、煽动分裂的风险。
更何况,中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布局中亚、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地区,阿富汗正好位于中间的“交通枢纽”位置。一旦动荡不断,不仅影响中国与中西亚各国的联通建设,也将波及整个西部安全形势。
【中国在联合国商讨阿富汗问题】
正因如此,中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态度日渐明晰。《南华早报》曾报道,自去年秋季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就阿富汗问题上立场强硬,甚至罕见地主动牵头推动相关决议。这说明,我们不再满足于“在后方观望”,而是开始主动参与地区秩序重构。
目前来看,面对可能到来的阿富汗地缘震荡,中国采取的策略是“多边稳控+双边协调”。
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安理会、上合组织等平台,倡导以和平稳定为主轴的阿富汗治理框架。另一方面,中国也保持与塔利班政权的沟通,推动其走向包容式治理,尽可能防止极端主义抬头。
中方明确强调,不希望阿富汗成为任何国家的地缘工具,更不愿看到恐怖主义在此死灰复燃。未来,一旦阿塔政权出现内乱,中国可能会考虑在重要的地区和领域,设立“安全缓冲区”或推进更多跨境机制建设,以保障周边稳定。
总而言之,美伊“抢人”,反映的其实是阿富汗作为地缘枢纽的重要性;但塔利班内部的不稳,又让这块“香饽饽”随时可能变成“炸药包”。
对中国来说,阿富汗局势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需要提前布局、掌握主动,防止任何域外势力借阿富汗问题打“边境牌”,破坏中国西部稳定。
中亚不是中东,中国不能重蹈别人的覆辙。这是中国外交战略的现实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