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为何出昏招导致邺城之战失利?局势判断失误,提前量打早了

醉薇谈历史 2023-03-28 01:27:07

八年安史之乱是大唐从鼎盛走向衰败的分水岭,其实朝廷有数次提前结束的机会,都被最高决策人唐玄宗、唐肃宗的骚操作给搞丢了。

比如邺城之战(也称相州之战),号称60万的唐军,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竟然被史思明的5万人打败了。

这场战争的失利,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河北再次沦陷,又间接导致洛阳二度失守,战争机器又被迫延续了四年之久。

邺城之战前,安庆绪从陕州一路败逃至河北,蔡希德从山西回撤河北,田承嗣、武令珣从颍川、南阳也退回了河北,燕军的地盘仅剩下河北和幽州。

不久,叛军内部又发生严重的内讧,安庆绪在张通儒的唆使下,杀了蔡希德、武令珣,导致叛逃现象频出。

盘踞幽州的史思明,在部下的劝谏下杀了安庆绪派来的安守忠、李立节,宣布投降大唐,并计划配合唐军反攻安庆绪。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肃宗一声令下,围猎安庆绪、彻底平定安史之乱的收官战打响了。

这场战争气势很大,唐军由郭子仪、李光弼、鲁炅、季广琛、崔光远、李嗣业、许叔冀、王思礼、董秦等九镇节度使组成联军,合兵20余万,号称60万。

十月,郭子仪、鲁炅、季广琛、崔光远率先渡过黄河,与李嗣业联合,在卫州歼敌7万,安庆绪弃城逃跑。

郭子仪率军追击,又在愁思岗大败安庆绪,斩首3万级。叛军逃入邺城死守,唐军团团围困。

四个月的围困,让邺城弹尽粮绝,城内人相食,一只老鼠可以卖到9千钱,连马粪都成了粮食。

就在邺城旦夕可下的时候,噩耗传来,史思明复叛,亲率13万大军增援安庆绪。

史思明的反水,虽然让局势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但唐军依然处于优势。很可惜,接下来唐军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似的,九大节度使突然都不会打仗了,竟然被史思明的5万人一战击溃。

史书的解释是,双方大战过程中,突然刮起一股妖风,唐军无法立脚,被迫撤军。而史思明则乘势追击,唐军全线崩溃,九大节度使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礼所部相对完整,其余各部都损失巨大。

都说天命向着正统王朝,哪来不懂事的妖风呢?

妖风来自长安,战场的偶然性掩盖不住本质,这场失利其实是唐肃宗的决策失误所致,正是他亲手葬送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好局。

☞举措失当,外援变成内伤

史思明是打破战局平衡的那股关键力量,如果不是他的出现,邺城根本不需要打,郭子仪已经在邺城外挖了三道壕沟,安庆绪已经是一只死透了的鸭子。

史思明为何降而复叛了呢?唐肃宗处理不当呗。

史思明之所以投降,原因有两个,一是唐军强大的攻势给他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二是安庆绪对他的忌惮与打压。

投降后的史思明并不安分,依然跟叛军有所勾连,甚至还在增加兵马。

其实也不足为奇,史思明原本就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才被迫投降的,李光弼早就指出,这家伙早晚还会反叛。

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处置?其实不难选择,先稳住,等解决掉安庆绪再说。

河北平定后,立刻挥兵北上,逼史思明就范,那个时候估计他也就死心了,即便冲突,战争也会被压缩在幽州。

然而唐肃宗却出了个昏招,以乌承恩和阿史那承庆为内应,企图从内部分化瓦解史思明的阵营。

真让人头大,要是对史思明不放心,干脆就下手刺杀算了嘛,在人家地盘上分化瓦解?呵呵。

果然,乌承恩的举动没能逃过史思明的眼睛,他略施小计就搜出了唐肃宗给乌承恩的密旨。

史思明勃然大怒,将乌承恩、阿史那承庆等二百余人尽皆处死。

事情到这一步该怎么办?唐肃宗派使者前往幽州,企图继续安抚。安抚算是亡羊补牢,没有错,可问题是,你得做好安抚失败的准备吧?

很遗憾,唐肃宗似乎很有信心吃定史思明,并未做任何预案,因此才有后来史思明毫无防备地出现在了河北战场。

原本可以充当外援的史思明,在唐肃宗的无脑操作下,变成了唐军的一块内伤。

☞战略误判,外战转向内战

不过,史思明对安庆绪也没那么一往情深,他到了河北以后,并没有急于施以援手,而是攻克了魏州做大本营,跟唐军耗蘑菇。

很显然,史思明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逼迫安庆绪做出更多承诺,二是观察战场形势,寻找合适的战机。

两年多之前,史思明在河北被李光弼、郭子仪狂虐,心里留下了阴影。因此李光弼提出一个计划:咱分兵,一路由我和郭子仪盯死魏州,史思明一定不敢出战,另一路对付安庆绪。

这个计划被监军太监鱼朝恩否决了。

监军怎么有权力干预军队指挥呢?决策大事,不是该由联军主帅拍板吗?

对不起,这次军事行动没有主帅,九大节度使互不统属,由鱼朝恩居中协调。所谓协调,几乎相当于最终的决策者。

放着郭子仪这位当然不让的军界扛把子不用,唐肃宗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唐肃宗的第二个昏招,他要遏制各大节度使的力量,郭子仪是首当其冲必须要受到“特别关照”的人。

唐肃宗认为,此战过后安史之乱就结束了,大唐就要重回文治时代。不过,战争所形成的藩镇势力是个大麻烦,如何根治这个毒瘤就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在所有的藩镇中,朔方军实力最强,节度使郭子仪战功最多,未来他以及他的部下就是一个最大的麻烦。

于是唐肃宗决定耍点小手腕,有意打压一下郭子仪,不让他获得更多军功,反正这是一场必胜的收官战。

细节表明了,为了压制郭子仪,唐肃宗暗中授权鱼朝恩拉拢李光弼。虽然李光弼也是未来要解决的麻烦之一,但此刻唐肃宗需要李光弼的支持。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在战前的会议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光弼和鱼朝恩的行动,却不见郭子仪的影子,他很可能被排挤出了决策层。

李光弼建议调动郭子仪对付史思明,其实是个很坏的主意,因为从进入河北,郭子仪一直是主力,围困邺城的主力也是他的部队,将他调往魏州,有摘果子的嫌疑。

战后郭子仪成了唯一遭到弹劾的对象,并被解除了兵权,他的朔方军落到了李光弼手中,让人很难相信,这不是战前就有预谋的。

这些迹象表明,早在战前,唐肃宗就已经在军中点起了内战之火。

朔方军不傻,他们从卫州开始,一路打到邺城,先遭遇崔光远的坐山观虎斗,又从先锋变成了后援,还差点被调往魏州,这不分明就是欺负人嘛。

还没过河就拆桥,接下来岂不就是卸磨杀驴吗?

因此就有了决战正酣的时候,朔方军被妖风“吹伤”,率先退出战斗序列的事。随着朔方军的撤退,导致前军军心不稳,鲁炅也借口箭伤擅自撤出战场。

此时,最能打的悍将李嗣业因为前几天受伤不能出战,崔光远部被史思明打残了,九镇退出了四镇,顿时军心大乱,形成了溃败。

让人惊奇的是,双方混战,损失都很惨重,唯独李光弼和王思礼所部几乎没有损失,你说怪不怪?

我只能说,这场战争,九位节度使十个心眼,唐肃宗的提前量,让到手的鸭子飞了。

☞投鼠忌器,外行指挥内行

如果把责任全都推给唐肃宗,估计他也不会接受,假如鱼朝恩不犯错,也不至于嘛。

这就是唐肃宗第三个昏招,用外行指挥内行。

他不想用郭子仪,可又不敢用别人,因为郭子仪的地位放在那里呢,没一个人能压得住郭子仪,于是就出了这么一个昏招。

其实,既然明摆着想要压制郭子仪,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不用朔方军,或者让朔方军打策应,调往幽州防备史思明也行。事实上,朔方军一开始就是主力,而李光弼和王思礼是策应。后来变化了,郭子仪被边缘化了。

二是干脆就用李光弼当主帅,虽然此举有可能引发朔方军的不满,但郭子仪也不能公开矛盾,这点觉悟他还是有的。相反,没有主帅,谁都可以做小动作,责任更没法界定。

可见,唐肃宗的心理有点猥琐,既想对付郭子仪,又怕把事情闹大,试图靠小动作解决问题。

遗憾的是,鱼朝恩虽然常年监军,但这家伙水平太低,指挥混乱,节度使们也不服他。在决战之前,由于遭受史思明的袭扰,粮草供应都出现了问题。

郭子仪、鲁炅之所以退出战斗,就是因为失去了信心,粮草都没了,危机就在眼前,那个阴阳怪气的家伙竟浑然不知,还打个球啊?

当然,鱼朝恩不会将失败的责任揽到自己怀里。李光弼是他的盟友,自然也不能承担责任。

鲁炅一时冲动,率先退出了战斗,事后想通了:完了,肯定要当替罪羊了。于是他心一横,自杀了。

郭子仪呢,则成了唯一的责任人。

结果表明,朔方军除了郭子仪谁也玩不明白。后来李光弼空降朔方军,差点被兵哥哥们做掉。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