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的昭德皇后王氏保持了一项记录,她被封后当日就去世了,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按照史书记载,唐德宗对王氏“宠异”,让她以淑妃身份掌管六宫。既然如此,唐德宗为何拖了七年,直到钟爱的女人快不行了才册封她为皇后呢?
更诡异的是,八个月后,唐德宗就张罗着废黜王皇后的儿子李诵,准备改立次子舒王李谊为太子。
这一切似乎都向人们透露了一个信息:唐德宗对王皇后的爱含水量太大,甚至隐藏着某些见不得人的阴谋。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从王皇后的生平谈起。
王氏出身于益州成都的一个官宦之家,大约在上元元年嫁给时为奉节郡王的唐德宗李适。
上元二年(761年),王氏为李适生下长子李诵,并因此得到李适的宠爱:“生顺宗(李诵),尤见宠礼。”
第二年,王氏又为李适生下长女,即韩国公主。韩国公主深得父亲的喜欢,后来被嫁给秘书少监韦宥,生下一女韦氏。这位韦氏的丈夫大名鼎鼎,即雪夜入蔡州的李愬(李晟之子)。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适即位登基,册封王氏为淑妃,同年年底,又册封李诵为太子。由于唐德宗并未册封皇后,因此以王淑妃为六宫之首,行使皇后的权力。
对一个女人来说,自己受宠,一双儿女又得到特别的爱,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幸福的呢?按这个势头,用不了多久,唐德宗就应该会将皇后的桂冠加在王氏的头上了。
然而,一个意外事件的爆发却打断了他们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建中四年(783年),由于泾原军不满京兆尹的伙食标准,突然哗变并攻陷了长安。唐德宗召集神策军救援未果,只得带着皇室子弟仓惶出逃,这就是著名的“泾原兵变”。
由于事件爆发太突然,唐德宗根本来不及准备,连皇帝的玉玺都忘了带。到达奉天后,唐德宗颁发诏书,需要用玺时才发现自己犯下了大错。
而王氏却变戏法似的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一枚玺印,原来还是她细心,在出宫时携带上了这枚大印。
管中窥豹,这个小细节表明王氏是个非常称职的六宫之主,由此唐德宗对她的爱又多了几分。
奉天城小,供应不足,叛军围攻一个多月,导致城中粮食告罄,后来连唐德宗都只能吃粗米、野菜了。
后来,由于李怀光的背叛,形势更加岌岌可危,唐德宗一行又被迫逃往汉中。
兵荒马乱、衣食无着、疲于奔命,在恶劣的环境下,韩国公主病逝于城固县,享年22岁。
唐德宗痛失爱女,下旨造塔厚葬,却遭到宰相姜公辅的反对。唐德宗大怒:我又不要求修大坟,一座塔而已,能花多少钱?于是他以“卖直取名”为由,将姜公辅贬为左庶子、泉州别驾。
一件不大的小事导致宰相罢职,可见女儿的死让唐德宗的心情很糟糕。
同样饱受摧残的还有王氏,继女儿之后她也病倒了。好在叛乱只持续了九个月,兴元元年(784年)七月,唐德宗一行又回到了长安,王氏总算挺过来了。
然而,从那以后,王氏的身体就一直不见好转。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王氏病入膏肓,眼看就要不行了。
大概是想用喜气挽救爱妃的命,唐德宗匆匆忙忙给她举办了皇后册封仪式。然而,唐德宗的努力没起作用,册封仪式才结束,王氏就去世了。
“妃久疾,帝念之,遂立为皇后。册礼方讫而后崩,群臣大临三日,帝七日释服。”
到这一年为止,唐德宗已经即位七年有余,他为何不早点册封王氏呢?细心的人们发现一个秘密,第二年八月,受郜国公主牵连,李诵差点被废掉太子之位。
唐德宗甚至连接替李诵的人选都挑好了,那就是次子李谊。
危急时刻,山中宰相李泌及时出手,他冒着被灭族的危险,终于说服了唐德宗,这才让李诵躲过一劫。
联系这个事件,让人不得不怀疑,唐德宗对王皇后的爱都是假的,他之所以迟迟不肯册封王氏,很可能就是起了废掉李诵的心思。
事实真的如此吗?皇家虽然阴谋多,但在这件事上还真的没有阴谋,我个人认为唐德宗对王皇后的爱是真心的。
我们先来看看王皇后去世后,唐德宗的表现。
王皇后薨逝,群臣聚哭告哀三日,唐德宗亲自戴孝七日。按古代规矩,丈夫是不需要为妻子戴孝的,但唐德宗却打破规矩,给王皇后戴孝了。
王皇后的母亲请求在家里为女儿设祭,唐德宗批准了,但要求祭祀用的鲜花、水果必须用真的,不得用替代品。
同时,他又批准皇家子弟、军中主将都要设祭,一日数祭,直至下葬。
在加谥册文中,官员以“大行皇后”称呼王氏,唐德宗觉得不合礼法,留中不用。大臣们又改成“咨后王氏”,再次被唐德宗驳回。后来参考长孙皇后的谥册,以“皇后王氏”称呼这才过关。
宰相张延赏、柳浑还奉旨撰写《昭德皇后庙乐章》,结果作业交上去,唐德宗嫌弃对仗不够工整,又安排别人重写。
这些细节都表明,唐德宗对王皇后非常在意,他希望用一场完美的葬礼为爱妻送行,他的爱绝非装出来的。
那么,怎么解释唐德宗企图用李谊取代李诵呢?
这事其实跟李诵没啥关系。
郜国公主是唐肃宗的女儿,唐德宗的姑姑,也是唐德宗的亲家母。别惊讶,这种离奇的婚姻对皇家来说多如牛毛。
郜国公主有个女儿萧氏,所嫁的对象正是太子李诵。
有人状告郜国公主私生活不检点,与彭州司马李万、蜀州别驾萧鼎、禁卫将军李昇等人私通。这些人频繁出入公主府上,搞得声名狼藉,还有巫蛊压胜的举动。
倘若仅仅涉及私生活,唐德宗尚能容忍,搞巫蛊就是掉脑袋的事,何况参与人还包括了禁军将领,他们这是要干嘛?
唐德宗有个大毛病,他猜忌心特别强,别人一告状,他立刻就认为郜国公主这是在为太子营造小圈子,把手都伸到了禁军。
禁军是保护皇帝安全的,唐德宗高度敏感。再加上所谓的“巫蛊”,似乎一个大阴谋就顺理成章了:李诵通过郜国公主结成太子党,并试图加害皇帝。
正是这个结论,让唐德宗失去了理智。后来,李泌上下奔走,用李唐几代皇帝父子相残的故事打动了唐德宗,才让一场悲剧扼杀在摇篮之中。
可见,郜国公主案并不能说明唐德宗废黜太子是早有预谋,这就是一起偶发事件,唐德宗一时脑抽筋而已。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唐德宗非要到最后时刻才册封王皇后呢?
答案是身份问题,王皇后的身份受限。
根据白居易撰写的《大唐故贤妃京兆韦氏墓志铭》我们得知一个信息,唐德宗的原配夫人是韦贤妃,而不是王皇后。两唐书也明确记载,王皇后嫁给唐德宗时,身份是“嫔”(纳后为嫔)、庶妻。
按照古代礼法,唐德宗如果立皇后,非嫡妻韦氏莫属。韦氏应该没有儿子,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唐德宗始终没有立她为皇后,可也不能违背礼法立王皇后。
于是唐德宗就只好采取拖延战术,或者干脆不立皇后。反正李诵已经是太子,将来等李诵登基,王氏一定会被册封为太后。
岂料王氏健康出了大问题,唐德宗不想让心爱的女人带着遗憾离开人世。这时候他已经顾不上礼法了,于是才赶在王氏薨逝前册封了她。
因此,唐德宗不立皇后,就是对王皇后的爱,后来打破规矩立皇后,也是对王皇后的爱。他对王皇后的感情很纯粹,没有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