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降息和定向信贷应对经济下行,效果会怎么样?

纵横千古与八荒 2024-09-25 13:08:48

降准、降息和定向信贷

周二(9月24日)上午,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以促进实体经济、房地产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

他说:“第一,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并带动市场基准利率下行。第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并统一房贷的最低首付比例。第三,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这些措施具体和直白的内容为:

一、降准和降息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到年末可能还会继续降低存准率。

降低政策利率,也就是“七天逆回购利率”0.2个百分点,至1.5%。同时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以支持实体经济。

二、降低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

引导商业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大约0.5个百分点左右,接近新房贷利率水平。

将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当前的25%下调到15%。这样就与首套房贷款是一样的首付比例了。

三、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增持股票和股东回购股票

央行为证券、保险和基金这三类金融机构提供抵押贷款,支持它们增持股票。

央行为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引导它们为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提供贷款,用于回购股票。

这一套复杂的措施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词——放水,试图向经济普遍放水的同时又试图向房地产行业和证券市场定向放水。

经济下行是政策出台的背景

这一揽子力度较大的刺激政策是在近期宏观经济明显下行的背景下做出的。

八月份的一系列经济指标纷纷走弱:新建住宅平均售价降低5.3%,创九年以来的最大跌幅;上半年法拍房达到20余万套,同比增加12%;不包含在校生的青年失业率增长到18.8%,创下九个月以来的新高;今年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6%;今年1~8月全国土地出让收益下降25.4%……

主要经济指标里只有出口还比较强势。八月份出口同比增长8.7%,外贸顺差进一步扩大。相应的,外汇储备也有所增加,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央行这次打出的这套政策组合拳,目的就是应对这样的经济局面。

效果会怎么样?

想知道效果的话,需要先分析政策的主要目的。

从政策的具体内容来看,第一条属于货币政策,是央行的“正常工作范围”;第二三条就是非常规工作范围了,是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市场主体的行政性“指导”了。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信贷的“普遍放水”和“定向放水”了。

普遍放水,主要目的是让金融体系向实体企业注入资金。

但是对于实体企业,尤其是对经济起到基础支撑作用的中小企业来说,决定向银行借钱之前首先要想清楚一个问题才会去做。那就是投资于研发新产品或增加产能,制造出的商品和服务能否销售的出去?

在如今房地产收缩、失业率高企的形势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信心显然是不足的。从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除了3月和4月短暂回升一点之外,其他月份都处于景气水平之下就可以看出来。

企业不看好产品销路的话,显然是不愿意接受这样放水送来的货币的。毕竟还是贷款,总是要还的。企业如果不愿意贷款,也不可能强压着它们贷吧。

向房地产的定向放水,是在“引导”购房者买房,来拯救陷于困境的房地产企业和“土地财政”。

房地产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民众高昂的债务率和房产畸低的租售比,已经无法支撑高企的房价了。房价的回归是大势所趋,而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骤然掉头。只要民众的负债率不明显降下来,房产的租售比不提升回归到正常的收益率水平,房价下降的趋势就不会停止。

对房地产的定向放水其实还是在继续增加购房者的负债率,已经高负债的民众还会积极响应吗?答案是显然的。

向证券市场的定向放水,是想引导资金抬升股市,通过证券市场的牛市来“发钱”促进经济。

“股市状况是经济的晴雨表”,这句话很多人嗤之以鼻,但它确实是很有道理的,只不过需要加上“长期”的定语。“股市的长期状况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发展良好,产生一大批技术、业务和业绩不断向好的上市公司,为股东带来不断增加的价值,这才是股市长期向好的内在逻辑。

货币政策或者行政指令带来的牛市只会是短期的,无法持久,最终留下一地鸡毛。这种牛市不会为经济带来实在的好处,只会为垃圾股的减持套现带来机会。

有人说,至少股民在牛市期间的心情是好的,虽然利润还没有落袋为安,但却敢于吃喝玩乐,对消费有刺激作用,有利于经济。殊不知,这种牛市注定是短暂的,击鼓传花最终的接盘者主要是普通股民。”关灯吃面“是牛市崩溃后很多普通股民的典型写照。

经过一个从牛市到崩溃的过程,很多普通股民的财富不是灰飞烟灭了,而是被趁机减持的大鳄掠走了。而普通股民是消费者的主力,经此一掠,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大损,对社会整体的消费伤害是很大的。

此外,还有更大的一个问题是行政政策的过多。三条政策里有两条都是行政指令,“指导”市场主体做具体的经营行为。企业其实最怕的不是市场竞争的残酷,而是行政指令的捉摸不定。

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该怎么做才好呢?

众所周知,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

关于投资,笔者之前论述过,经过多年的投资驱动,投资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再指望投资来驱动经济,已经是奢望了。具体见《通缩阴霾再起,中国经济需要直接、强力的消费补贴》一文。

对于出口,这两年是中国经济的亮点。在电动汽车出口的带动下,中国汽车出口业务异军突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出口业务的强劲,也是在近年来在经济放缓、吸收外资减少的情况下,保持外汇储备水平不降低的重要基础。

但也因此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矛盾越来越大。欧美和美国的不少高级贸易官员都指责中国输出“过剩产能”。欧美国家以此为理由不断提高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关税。再加上美国大选,如果特朗普上台的话,世界有可能又会爆发一轮贸易战和关税战。而且欧美主要进口国家又在推行供应链的“去中国化”。

在这种局面下,中国的出口能否持续保持这样的强劲势头还很不好说。

那就只能指望消费了。近年来,中国的消费也呈现出低迷的状态。从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CPI趋近于零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也仅有2.1%。

现在中国的经济,其实总体上并不缺钱,但是作为消费主体的广大中低收入民众手中却是缺钱的。再加上失业率的高位运行,造成民众对未来收入预期的降低,造成总体消费的不振。

中国经济更需要的是财政政策,来“损有余而补不足”。比如大力加大对低收入人群和困难人群的直接补贴和救济。

只有直接促进居民消费的措施才对经济有最大的促进效应,而且带来的负面效应最小。

0 阅读:43

纵横千古与八荒

简介:天下大势,浩浩汤汤;纵论千古,横瞰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