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咖啡馆里,安静的气氛中突然传来“妈妈,你为啥又要管我!”的争吵声。
坐在一旁的我,忍不住回头看去,只见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正对着她妈妈生气,桌上的作业本随意翻开,但显然没有完成。
妈妈的脸上满是无奈和愤怒,让人不禁想起自己家中那些相似的场景。
果然,管孩子不听话的问题,简直是天下父母的共同难题。
我的闺蜜也是如此。
她发给我的一段视频,标题是:盘点90后整顿逆子,不惯任何一点臭毛病。
视频里,一对母女的“斗智斗勇”让我们顿时觉得有用。
妈妈看不下去女儿慢悠悠地吃早餐,直接手把饭扫光,然后夹着女儿出门,不给她一点哭闹反抗的机会。
不禁感叹,这种方式还真有些像“用魔法对抗魔法”。
孩子嫌唠叨时的应对方法面对孩子嫌唠叨时,大多数的父母都会选择更强硬的说教方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就像我的闺蜜,女儿不愿意写作业,一提到这事就嫌妈妈烦。
妈妈一听,瞬间来火,拍着桌子说:“我不说你行吗?你今天晚上作业都写不完!”结果,女儿直接崩溃,大喊:“你好烦呀,跟个老太太一样!”
其实,这种对抗从根本上就不解决问题。
我们家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
一次,女儿因为考试,我提醒她复习,结果她不耐烦地说:“妈妈,你别说我了,好烦啊。”瞬间我意识到继续催促反而会招致更多的反感和抵触。
于是,我试着闭嘴,做一个“懒妈妈”,让女儿自己决定是否完成作业或早上起床。
结果很惊人,当我说“不写作业也可以”,她反而主动去补;当我说“等你自己搞好了喊我”,她一改往日磨蹭,快速出门。
由此可见,闭嘴有时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承担后果,反而能让他们更快地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面对不服气孩子的策略面对不服气的孩子,“摆烂”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我的朋友曾向我分享过她的经历。
每次批评倔强的女儿,孩子总是满脸不服气,甚至巴不得妈妈出去上班,不要管她。
于是,她最后选择“摆烂”,当女儿考试考了36分而满脸不服气时,她没有硬逼女儿去改正,而是让女儿决定如何应对老师。
女儿低头思考,最后竟决定:“我会努力,下次考好分数。”
有时与其严格管教,不如让孩子自己承担起责任。
比如,孩子贪玩不写作业,妈妈跟着一起贪玩,反不断暗示饭都懒得做。
孩子问她原因时,她反问为什么不写作业。
逐渐,孩子开始意识到责任的存在,盯着妈妈的行为做出了改变。
摆烂的真意其实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自己决定,再去承担后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给孩子自由,而不再是特别严格的管教,或许会让他们更愿意配合。
处理孩子耍赖皮的小妙招遇到孩子耍赖皮时,不妨“做戏”来教训他们。
一个育儿博主曾提出“偷听”来的教育显效这一观点。
起初听到有些疑惑,但细细品味,却颇有道理。
有一次,女儿数学成绩不理想,爸爸气得对她说“不管了,考多少分都随你便。”而我却在一旁鼓励孩子:“只要你继续努力,总会进步。”这段话被女儿无意间听到,她感动得转身就去写作业。
由此,我开始理解,与其直接改变孩子,不如通过“戏剧化”的方式来间接影响他们。
比如爸爸“做戏”与孩子莽撞争执,妈妈“做戏”给爸爸点教训。
孩子在旁观看,逐渐明白谁对谁错,明白该做什么。
这种不直接的管教方式,往往比苦口婆心地说教更有效。
通过让孩子在情境中自我领悟,更容易让他们有所改变。
当孩子闯祸时的解决方法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孩子总是爱闯祸。
特别是男孩,更是调皮捣蛋。
我认识一个男孩,从小到大总是爱闹事。
有一次,男孩和妈妈逛街,结果趁妈妈不注意用剪刀剪断防丢绳,消失得无影无踪。
妈妈急得四处寻找,最后才发现男孩其实故意藏起来看戏。
对这种行为,妈妈选择了直接“修仙”,让孩子承担责任。
孩子闯祸后,妈妈告诉他:“你浪费了商场的公共资源,所以需要向安保需要道歉。
如果你不愿意道歉,就只能去见警察叔叔,让他们教育你。”从那以后,男孩逐渐改善了他爱捉弄人和闯祸的习惯。
让孩子正视自己错误,是培养责任感的重要一步。
通过这种“修仙”的方式,不仅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还教会他们承担错误的后果。
结尾: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仅要接受孩子的不足,还要巧妙地引导他们改变。
通过这些“魔法”般的教育方法,孩子不仅能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还能培养出强烈的责任感。
与其看着孩子嫌烦、耍赖、不服气,不如尝试换一种方式,用他们理解的语言和行为去影响他们。
让孩子在自己的选择中明白对错,承担后果,这才是教育的智慧。
希望大家在与孩子的斗智斗勇中,能找到那份父母的智慧和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