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一部《北上》,著名演员萨日娜,就给内娱年轻演员敲警钟

翊龙跃风起 2025-03-25 00:12:59

最近追剧的朋友们可能都发现了,电视上那些年轻演员的戏是越来越没法看了。就说前阵子播的《北上》吧,白鹿和欧豪演学生,镜头一推近,两人眼袋都快掉到下巴了,哪像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啊?倒像是通宵加班的打工人。可您再瞧瞧演奶奶的萨日娜,往那一站,不用说话,眼睛里都是故事。这反差可真够大的,让人忍不住想问:咱们的电视剧到底怎么了?现在的电视剧可真是怪事多。您看那些小年轻演戏,甭管是哭是笑,脸上肌肉就跟打了石膏似的。听说有的剧组拍戏,主演一天就露脸两小时,其他时间全让替身上。更离谱的是,有人连台词都不背,张嘴就念"一二三四五",全靠后期配音。您说这能演出好戏吗?可投资方就爱用这些流量明星,为啥?图的就是粉丝多、来钱快啊。我邻居家闺女追星,为了给偶像冲数据,愣是买了二十箱酸奶,就为扫码投票,喝不完全倒下水道了,您说这叫什么事?

反观萨日娜这样的老演员,那真是把演戏当命根子。听说她当年为了演治沙女英雄,真跑到陕西沙漠里住了一个多月。天天跟着老乡们种树,脸上晒脱了皮,手上磨出了茧。您说现在哪个年轻演员能吃这个苦?现在拍戏,稍微晒点太阳就叫苦连天,恨不得八个助理围着打伞递冰水。要我说啊,这哪是来演戏的,分明是来当祖宗的。

说到演技这事儿,我倒想起前几年在老家看戏班子的经历。那些老戏骨演哭戏,能让台下观众跟着抹眼泪。现在的小年轻呢?滴眼药水都哭不出来。您看萨日娜在《六姊妹》里演妈妈,和比她小二十多岁的演员站一块,愣是让人分不清谁是妈谁是闺女。这不是化妆师的功劳,是人家真把几十年的人生阅历都揉进角色里了。就像咱家里老人讲故事,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形容词,光那眼神那语气,就能把人带进故事里。

现在这影视圈啊,就跟菜市场似的。投资方抢着买那些光鲜亮丽的小白菜,没人愿意要扎实的老土豆。可您仔细想想,白菜看着水灵,放两天就蔫吧了,老土豆炖好了能顶饿啊。听说现在七成电视剧都用流量明星当主角,结果评分连5分都不到。倒是有萨日娜参演的戏,评分就没下过8分。这差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要说这行里也不是没有明白人。前些日子听说横店有个剧组,导演非要让流量明星体验生活。结果那位小祖宗在城中村住了三天就跑路了,说是蟑螂太多睡不着觉。您说现在这些孩子,住着五星酒店,坐着房车来拍戏,能演出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吗?反观萨日娜,为了演好《人世间》里的老母亲,专门去养老院当了两个月义工。给老人喂饭擦身,听他们讲年轻时候的故事。这份用心,现在可真不多见了。

这事儿说起来也怪,现在的观众眼睛都毒着呢。您看那些流量剧,刚开播时热搜买得飞起,过不了三天就没人讨论了。倒是像萨日娜这样的演员,每次出场都能让观众记住。我表嫂前些日子看《北上》,本来冲着年轻演员去的,结果看着看着就光盯着萨日娜看了。用她的话说:"这老太太往那一站,我就想起我姥姥。"

要说改变也不是没有。听说现在有些平台开始搞"老带新"模式,让老戏骨带着年轻演员演戏。这法子倒是好,可架不住有些小年轻不服管啊。有个老演员跟我讲过,他带的新人拍戏时玩手机,提醒两句还甩脸子。要我说啊,这行当里最缺的不是好演员,是肯踏实学艺的年轻人。就跟咱老话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在倒好,师傅还在门口站着呢,徒弟已经想着怎么当明星了。

话又说回来,咱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您看现在短视频平台上,那些老戏骨的经典片段点击量越来越高。有回我在公交车上,听见几个中学生都在讨论萨日娜的演技,说比他们追的偶像强多了。这说明啥?说明好演员终究会被看见。就像埋在地里的金子,早晚会发光的。

说到底,演戏这事儿就跟做饭一个道理。您用再好的食材,厨子不用心也做不出好味道。现在影视圈就缺萨日娜这样的"老厨子",能把最普通的食材做出家的味道。您别看现在流量明星闹得欢,等观众新鲜劲过了,还得回来看真手艺。就跟咱吃惯了山珍海味,最后惦记的还是家里那碗热汤面。

各位看官您说是不是这个理?下次再追剧的时候,不妨多留意那些不起眼的"绿叶演员",说不定能品出不一样的滋味。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您见过最离谱的演员轧戏行为是啥?或者分享下您记忆中最打动人心的老戏骨表演,咱们一起唠唠这影视圈的酸甜苦辣。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