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在小时候,一直陪伴在毛主席身旁,她比家里的其他兄弟姐妹,更能深切地体会到父亲的关爱。从小时候起,这份特别的父爱就一直围绕着她。
毛主席不光给她起了名字,而且这个名字还是他费心挑选的。李讷刚出生那会儿,毛主席就专门去翻了《论语》,看到里面有一句话说“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他就从中选了个“讷”字,给小女儿当了名字。
就像那句话所表达的,李讷性格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话不多但脑子转得快。她不怎么爱聊天,可心里头想法多得很,特别会琢磨事儿。
1940年,毛主席安排李敏去了苏联,主要是想让她去陪陪贺子珍。从那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毛主席就只有李讷这一个孩子在身边了。
就是因为这样,毛主席对李讷有着更深的情感寄托。
毛主席只要有空,就会拉着李讷一起去散步,他们俩,一个高一个矮,走得特别开心。散步时,父女俩老爱聊天,李讷那些稚气未脱的问题,总能把毛主席逗得乐不可支。这段散步的时间,对毛主席来说,可真是难得的放松时刻。
那时候,毛主席特别喜欢把李讷叫做“大宝贝”,而李讷呢,则亲切地称呼毛主席为“小爹爹”。
毛主席跟李讷待久了,那真是疼得不得了。就连后来李讷生活上碰到啥难事儿,毛主席总是立马站出来,像个老父亲那样,满心关怀地帮她解决。
更关键的是,毛主席心里很多掏心窝子的话,他也乐意跟李讷分享。
1951年新年过后没多久,听说李讷又病了,毛主席就给她写了封简短的信。在信里,他不仅很关心李讷的病情,还在最后加了一句让挺多人都琢磨不透的话。
小李:
你生病了,我心里老惦记着你。你得好好休养,快点好起来啊。这样大家都能高兴了。
下大雪啦,你瞧见了没?
老爸
这句话跟前面说的内容没啥联系,而且,毛主席在给其他几个孩子写信时,很少会用上这样的语气。
最让人琢磨不透的是,毛主席咋会在信里头,突然间说起“雪”这事儿呢?
其实,毛主席说的那句话,表面上听起来有点“奇怪”,但里面藏着很深的意思。他是在用一种不一样的方法,向女儿表达自己藏在心底的悲伤。
【一、】
1950年6月份,朝鲜那边打起来了。毛主席考虑了好久,最后拍板,让彭德怀带着咱们中国的志愿军去朝鲜帮忙打仗。
这事儿一传出去,全国上下都轰动了,大家都喊着要“抗美援朝,守护家园”。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也是二话不说,直接就去报名当兵了。
那时候,好多人都劝毛岸英别去朝鲜打仗,说毛主席一家为革命已经搭进去太多了,再说毛岸英新婚没多久呢。
不过,毛主席态度坚决地吐露了一句:
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站出来谁还能站出来呢?
毛岸英跟刚结婚没多久的老婆说了声再见,然后就以志愿军司令部机密秘书的身份,跟着大军过了鸭绿江,直接去了抗美援朝的最前线。
到了前线,毛岸英的真实身份也就彭老总他们几个人清楚,他自己也从来不拿这个身份当回事,而是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但在1950年11月25号那天,志愿军总部被敌机给炸了,毛岸英没来得及跑出来,结果就牺牲了。那时候,他刚到朝鲜才一个多月的时间。
毛岸英走了之后,彭老总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简直没法说。他一晚上没动地方,啥也没吃,啥也没喝,就愣愣地坐在那儿,嘴里头不停地小声嘀咕,“毛岸英这孩子,第一个就冲去报了名要当志愿军,我这可咋跟毛主席说这事儿呢?”
但事情终究得往上报,就那么一份简短的电报,总共才114个字,彭老总却是写了又划,划了又写,反复琢磨,愣是折腾了一个多小时,这才最终发了出去。
那时候,中央机要处的头儿叶子龙,一接到电报,心里琢磨着这事儿得谨慎处理,就没直接给毛主席送去,而是先跑去跟周总理说了。
听到这个消息,周总理着实惊讶不已。
跟其他几位头头商量了一下后,周总理做主,先把那封电报搁一边,没急着处理。一直拖到了1951年1月2号,他才把电报和自己写的一封信一块儿递给了毛主席。
那封电报和周总理的来信,内容其实挺简短,可毛主席却细细琢磨了好一阵子。
毛主席的警卫员李家骥,过了很多年,每当想起那段往事,心里还是激动得不行,眼泪止不住地流:
那时候,主席突然想抽支烟,但试了两回都没能从烟盒里顺利抽出烟来。最后还是李银桥帮了他一把,才成功抽出一根。接着,主席又打算点火,其实火柴盒就在他手边摆着,可他愣是没瞧见,还在兜里瞎摸。我们当时都瞧在眼里,主席眼眶里都含着泪,可他就是硬撑着,不让你瞧出他在掉眼泪。
后来,李银桥给毛主席递上火,点燃了烟。屋里头,除了毛主席抽烟时那嗞嗞的响声,啥动静都没有。主席的脸庞,也被那袅袅升起的烟雾给遮住了。
过了好一阵子,毛主席把烟头按灭,声音有点哑,叹了口气。这话一出,现场的人全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打仗这事,难免会有人牺牲,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娃呢?
【二、】
过了两天,到了1951年1月4号那天,外面正下着大雪,毛主席忙完了工作上的事儿,就拿起笔来给自家小闺女李讷写了封信。
现在给李讷写信,有两个原因。一来,毛主席很挂念她的身体状况;二来,他心里难过,想找李讷聊聊,抒发一下悲伤的情绪。
知道毛岸英牺牲了,毛主席心里头那叫一个疼啊。说真的,他难过到了极致。
自从杨开慧离开后,毛岸英和他的两个兄弟过上了四处漂泊的日子。这之后,他们和父亲有好长一段时间,差不多十几年都没能见上面。
到了1946年,毛岸英终于回到了祖国。毛主席一看到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眼里满是高兴和欣慰。
后来,毛岸英听了父亲的话,先到老百姓家里去干活,体验生活,然后又去了工厂。在这期间,他还成了家。这几年的经历,让毛岸英和他父亲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了。
可美好的日子一晃而过,才仅仅四年时间,毛岸英就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了。
这种痛苦,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毛主席他也是个父亲,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他心里肯定是痛不欲生。
虽然毛主席在别人面前硬是把这种情感憋在心里,但他确实也需要找个人说一说心里话。
能跟谁说说心里话呢?想来想去,也就只有一直陪在身旁的小闺女李讷,才是那个最合适,也是唯一能说的上话的人。
因此,在知道毛岸英牺牲后的两天,毛主席给李讷动手写了封信。
信里头写着“大雪纷飞,你瞧见了没?”,这简简单单一句话,把毛主席心里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想说又没说出来的微妙感受,满满的都是他对故人的深切怀念。
为啥这么说呀?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毛主席特别喜欢雪。
毛主席特别喜欢写雪,他觉得雪就是纯洁的代表,这恰恰是他一辈子都在追求的那种胸怀。对他来说,雪不仅仅是大自然的一种景象,更是他内心追求的一种境界。
毛主席特别喜欢雪,因此他创作了不少和雪有关的诗句。就像1930年那会儿,红军翻过了武夷山,往赣南进发,结果半路上碰到了大雪天。走在路上的毛主席,一下子就被这雪景给激发了灵感,随口吟出了“大雪满天飞,行军路上心更坚”这样的诗句。
在毛主席写的那首关于长征的七言律诗里,他提到“特别喜欢岷山上那绵延千里的雪,等三军都走过去后,大家都露出了笑脸”。另外,在《卜算子·咏梅》这首词中,他又写到“风雨把春天送走,而飞雪却把春天迎来”。
要说最有名的,肯定得提那首特别震撼的《沁园春·雪》。
雪,对毛主席来说,是最能表达他内心情感的东西。1951年1月4日那天,大雪纷飞,他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子毛岸英,心里也惦记着像毛岸英那样的所有革命烈士。
“许多英雄都付出了牺牲,才有了坚定的志向”,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毛主席在那瞬间,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悲伤。
毛主席这个人,情感挺热烈奔放的,但表面上却藏得很深。对于心里的那些事儿和情绪,他一般不太愿意多跟别人说,更多的是选择把它们压在心底,自己默默承受。
但当悲伤的情绪涌上心头,心情难以平静的毛主席,终究还是提笔给李讷写了封信。信里只有简单一句:“外面大雪纷飞,你有没有看到?”这短短几个字,满载着他对毛岸英无尽的怀念。
他其实就想跟李讷说,岸英哥哥已经不在了,我心里特别挂念他。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特别想念他呢?
过了好些年,毛主席的老朋友章士钊跟毛主席聊起往事,问道:“让毛岸英去朝鲜,你心里有没有过一丝后悔?要是当时你拦着他,没准他就能好好活着。”
说到这事儿,毛主席是这样答复的:“要是没派他去,他可能真的就不会牺牲。但他是我的儿子啊,我要是不派他去,那派谁家的孩子去呢?”
结尾
毛主席离世后,工作人员在收拾他的东西时,有了个意外的收获,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也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了毛主席对毛岸英那份浓得化不开的爱。
那时候,大家伙儿注意到一个事儿,毛主席平时对自己的东西总是不太在意,但奇怪的是,他悄悄地把毛岸英的两件衬衫和一条毛巾收了起来,藏在柜子里,谁都没告诉。从1950年毛岸英走了以后,一直到毛主席自己离世,这二十六年里,他一直好好保存着这些东西。
在数不清的寂静夜晚,毛主席会悄悄打开柜子,轻轻抚摸着那些仿佛还残留着儿子体温的衣服,心里头满满都是对远在异国、英勇牺牲的儿子的想念。
直到这一刻,大家才明白,毛主席对毛岸英的离世,心里头是多么地难过和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