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吃的「龙船饭」,原来两百年前长这样!|春阳典藏 选段
春阳台公众号
中山大学历史博士 吕子远

外销画《宗祠》刊载“蒙氏宗祠·都堂府·九世祖·觉后堂”
未知係广州边一处乡村的祠堂?
画中「祠堂饭」场景和今日最大的差别,莫过于餐桌使用的是条桌,人们两两对坐,而不像今日我们在乡村所见,俱用圆桌,十余人围坐,多少桌又称多少围。相比条桌,圆桌似乎更方便人们在席上交谈畅叙,而不必左顾右盼,围餐夹食也更加方便。但古人不用圆桌,并非另有讲究,而是当时并没有圆桌这种东西。
春阳台藏有一套罕见的清代外销画,生动地描绘了清代广州附近的节庆习俗。这套外销画一共七幅,不仅保存完好,而且画工精美,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并且写实地绘画了民间抢炮、烧番塔、乞巧、拜山、做礼饼,以及祠堂饮宴的场景。

蒙氏九世祖祠“都堂府·觉后堂”
外销画《宗祠》
宴席之上,有人大快朵颐,有人高谈阔论,有人举觞,有人斟酒,人物姿态不一,场面热闹。酒是筵席之上最必不可少助兴之物。堂倌正手提梁壶满酒,奔走供给。左下角的空地,摆放着两个埕酒,旁边炉火红红,正在烧煮开水。

座位分主次,以左为尊
画面中可以看到,筵席的桌子是一条条垂直两边排开。靠近神龛的位置,特别是画面的右上方,也即是神龛对出的左边靠里的位置,坐满了头戴官帽的人士,说明他们都是有身份的体面之人,要么有官衔,要么有学衔,这些老爷辈的,燕毛序齿,自然当奉上座,而且集中在神龛对出的左手边,其中又有以左为尊之意。那么像这样的祠堂宴会,两边排列而坐,在当时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蒙氏宗祠真有其事
这张祠堂饮宴图,宴聚发生在一座祠堂之中,祠堂上方高悬的匾额,大字榜书「觉后堂」。

蒙氏宗祠·觉后堂,家族堂号
“觉后”一词的含义可以从字面和引申两个层面来理解,字面上,“觉后”可以理解为“觉醒之后”或“觉悟之后”。例如,在佛教或哲学语境中,觉后可以指一个人在修行或思考后达到的一种觉悟状态。引申意义上,“觉后”也可以指“觉醒较晚者”。这个含义出自《孟子·万章上》,指的是那些觉悟较晚的人。
此外,“觉后”还可以作为一个名字使用,具有高贵、霸气正义和聪慧绝伦的寓意。名字中的“后”字象征高贵和霸气,“觉”字则代表觉悟和智慧。


梁上挂着灯笼,分别写有大字,「蒙氏宗祠」、都堂府」
「九世祖」,外销画《宗祠》
这些小细节交代了这座祠堂的一些背景信息。其中「都堂府」三字,透露了蒙氏祖上曾有族人官至御史或者督抚,身世显赫。
凭借着这些信息,我们是否还能在今天找到蒙氏祖祠对应的真实所在呢,还是说画面中的文字纯粹出于画作者的虚构?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外销画创作的一些背景知识。当年这些画作是为了真实向西方人反映中国的风土民情,而不是进行艺术创作。此外,外销画的创作之地集中在广州城外西关(今荔湾区)或者河南之地(今海珠区),可直接经十三行出口。所以各类外销画中描绘的场景,大多不会偏离广州近郊。所以画中的蒙氏祠堂应该就在广州城附近。
广州附近哪里有蒙姓的村落呢?答案就是在今天海珠区繁忙的地铁枢纽——昌岗站。该站以昌岗路而得名,然而在清代,这一片区域叫做「瑶头乡」,是「河南七十三乡」的一大聚落。康熙时胡方有诗云:「珠江之南三十三村,窑头最大」。岭南画派的始祖居廉居巢的居所「十香园」,就坐落该乡附近。
蒙氏,是瑶头乡的大姓。如今该乡之地虽已大多辟作市廛,改建新厦,曾经建有蒙祠多间,但仍保留一座祠堂建筑,分别是位于马涌边汇源大街的「蒙氏家庙」(存在)、山塘大街「性泉蒙公祠」、汇源大街「蒙氏家塾」,以及隔山朝圣大街的「爱穀蒙公祠」。
蒙氏宗祠之所称作「家庙」,说明祖上有人当过大官,并且是四品以上的大官才能称作家庙。翻查史料,原来瑶头蒙氏在明代嘉万年间出了一位大人物——蒙诏。诏字廷纶,号近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选授监察御史,万历朝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韶,为正四品大员。如此一来,就和外销画上的信息完全对得上了。
「都堂府」正是都察院御史府第的雅称。由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画中描绘的是瑶头蒙氏的大宗祠族人共爨的场景。
原文 两周前吃的「龙船饭」,原来两百年前长这样!|春阳典藏
蒙氏九世祖祠·觉后堂“又填补了”广州蒙氏家族堂号资料
蒙氏九世祖祠·觉后堂“又填补了”广州蒙氏家族堂号资料,广州有蒙家祠堂的村落较少,只海珠瑶头、隔山、番禺明经三处!
瑶头
蒙氏家庙,存著堂
性泉蒙公祠,莲山堂
蒙氏家塾,??堂
隔山
爱穀蒙公祠,??堂
明经
蒙氏宗祠,??堂
蒙氏宗祠·觉后堂是广州哪一处乡村祠堂还是虚构?“有待查实”
清明各房远道广州瑶头家庙祭祖“瑶头顿成闹市”
家庙开饭“不问姓氏”热闹即开
祠堂庙宇係一条乡村嘅‘文化地标’,係族人的根与‘精神家园’,祠堂係凝聚宗族灵魂与精神支柱。百家姓之大宗祠多数称祠堂,而蒙氏在广东则称家庙,姓氏之中想不多见也!蒙姓各省均有最多是广西广东各地蒙姓,均以河南属番禺县瑶头乡之大宗祠系庙为祖,有族谱可查者共十一房分散各县。
蒙氏十一房:水头(瑶头)、明经、板桥、羊城(草芳·蒙圣里·城中心)、洲边(隔山)属旧番禺县,河滘、沙坑养正房属旧南海县,桂洲房属顺德,马安、沙田房属肇庆高要、海南房属海南岛(海南省)。以上十一房是家庙族谱之开始,由十一房而分展各地者众矣!族谱记载之十一房在五年一小拜十年一大拜之期,每当清明十一房之兄弟姊妹必群集瑶头家庙分日去各祖坟拜祭,胙肉男女有份,家庙开饭不问姓氏热闹即开,热闹非常。各房远道到广州有集中请紫洞艇经马涌桥载入瑶头前,亦有雇其他船只或行路到家庙瑶头顿成闹市。
无论远近宗亲相见之下谈笑风生,诚四海一家之象也!
每逢拜祭之时家庙悬挂各朝代祖先遗像,各朝代制服朝衣朝靴各式各样琳琅满目,一览无遗,真皇皇大观也!

「春阳典藏」是春阳台倾力打造的文化艺术专栏,以馆中之珍品为核心,携手知名学者顾问,细述每件藏品背后流转的历史典故与文化深意。通过这些馆藏,让观者开启一段段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在品鉴之余,亦能感受到每一件艺术品所承载的时代印记与人文情怀。
本期作者吕子远
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主要从事区域地方史研究,荔湾区荔湾历史文化研究特聘专家,著有《大绅与通儒:李文田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