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於菟公众号
原题 宋朝皇室到底经历了什么?有3个不同的父系基因血统,领养还是绿帽?
一条Y染色体
1
关于赵宋皇室父系基因的推断,前文已经有相关的详细阐述,再度被提上讨论日程原因无他,仅是因为赵匡胤一家子的父系基因越来越乱了。
此前的分歧在于相关机构推测的赵宋皇室父系基因,和皇室成员赵伯澐的古DNA检测结果发生了抵触。前者为Q—MF10602类型,后者为O—Y20928类型。两个类型的共同始祖,需要追溯到大约4.5万年前。
但现在通过家谱记载和基因检测结论的对应,又出现了第三种可信度高的结果。这就让赵宋皇室的正版父系基因到底是哪一个类型,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在介绍第三种可信结果之前,先对赵伯澐的检测结果,做一些补充说明。
有自媒体创作者宣称,赵伯澐的父系基因类型,根本不是网传的O—Y20928,仅能确定到这一类型7800年前的祖先类型O—F8。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伯澐墓
2016年5月3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一个叫“大坟岗”的地方、又名小山村、一姓杨村民在自家宅基地造房子,挖地基的时候发现一个墓葬,里面还有一口看上去比较完整的棺材。对于墓主的身世,专家们没有更进一步地进行考证,在众多新闻报道中均称考古发掘出土的墓志是由赵伯澐为妻李氏撰写的,加上墓志记载李氏的生卒年月日和下葬时间,与《黄岩西桥赵氏宗谱》记载赵伯澐妻李氏的信息完全吻合,印证了左穴墓主是赵伯澐,同时说明了《黄岩西桥赵氏宗谱》的可信性。据1993年重修《黄岩西桥赵氏宗谱》卷七,墓主人赵伯澐,系宋太祖七世孙,南宋初,其父赵子英始徙居台州黄岩县。该宗谱记载,赵伯澐是赵子英的第六个儿子。赵子英是赵匡胤的六世孙,在南宋初曾任台州府黄岩县丞。此外,据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赵子英曾于绍兴五年任台州府黄岩县丞,那个时候北宋首都开封已经被金兵占领,他在开封的家就没了,所以赵子英就把家安在黄岩,然后在黄岩生了六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就是赵伯澐;赵伯澐曾于庆元二年主修黄岩五洞桥。经考古发现和对宗谱研究,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文物和史料环环相扣,确定该墓墓主为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赵伯澐
赵伯澐墓为浙江省内出土唯一没有被盗的南宋墓棺,考古人员已从该墓中清理出文物66件,以丝绸文物为主。陵墓主人赵伯澐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考古发现了一块墓志铭,时间显示是南宋的绍兴年间,根据墓志铭上的内容,确定墓主人是赵伯澐与其妻子李氏,是一个距今800多年的南宋古墓
出现这种说法,是因为针对赵伯澐的古DNA检测,最初使用的是鸟枪检测法。这种检测方法省时省力,但所得到的结果却不一定精准。
简单来说,便是从不同的父系基因类型中,各选取一两个基因标记(突变)针对性的检测,哪一个标记检测出来阳性,就代表赵伯澐的父系基因属于哪一个类型。
不过单个基因标记容易出现假阳,导致结果失实,因此这种检测方法得出的结论往往会受到质疑。但赵伯澐的检测结果并无这种缺点,因为在通过鸟枪检测法后,又对他的样本做了详细的深度检测,最终证明他的父系基因的确属于O—Y20928类型,他是汉光武帝刘秀如假包换的血缘后代。
2
赵伯澐的检测结果准确无疑,某机构研究出来的类型,尽管缺乏古DNA,但根据多方面数据的综合判断,可靠性也相当的高。
现在冒出来了第三种可信度高的结果,将会对赵宋皇室的父系基因之争,带来怎么样的形势变化呢?很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探讨。

赵宋皇室有关父系基因谱系
赵宋皇室第三种可信的父系基因结果为O—MF396517类型。和赵伯澐所属类型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约7300年前,时间上已经处于新石器中期。因此三个父系基因类型之间,属于完全不同的血统来源。
在现有数据下,O—MF396517类型的始生活在大约1000年前,尽管做了父系深度溯源检测的后代仅有5人,但这5人分属于其下的五个不同分支,姓氏以赵氏为主,分布地上包括福建、江苏、浙江和江西等地。
这些数据表明,该赵氏家族在大约1000年前有过较大的人口规模增长,且分布地符合赵宋皇室南迁后的聚集地区。

宋太祖赵匡胤、汉光武帝刘秀,中华史上两大名君
这个赵氏家族和赵宋皇室之间出现血统绑定,来自于相关后代的家谱记载。江苏常州赵氏出自赵从蔼之子赵世宣一支,江西吉安赵氏出自赵从蔼之子赵世纲一支,浙江绍兴赵氏出自赵从蔼之子赵世膺一支。
赵从蔼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孙子,他三个不同儿子的后代,父系基因检测类型和家谱记载完美互证。由此表明O—MF396517这一基因标记,对应的历史人物大概率赵从蔼本人。从而也表明这一支赵氏家族,理应属于赵宋皇室的父系基因类型,但目前仅能对应赵从蔼这一支,且始祖生存年代,也和赵从蔼生活时代吻合。
赵伯澐和赵从蔼的共同祖先是赵德昭,现有结论来看,赵德昭后代的可靠父系基因颇为杂乱,已经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类型。

赵宋皇室有关父系基因谱系
赵伯澐是“赵匡胤次子燕懿王德昭”后裔
赵弘殷(899年~956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五代时期大臣,宋太祖赵匡胤、太宗光义、秦王廷美父亲,涿州刺史赵敬的儿子。赵弘殷出身官宦世家,骁勇善战,擅长骑射。初事赵王王镕,救援后唐庄宗有功,负责管理禁军。后汉时期,大破王景崇,出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建立,参加淮南之战,拜检校司徒,册封天水县男,与儿子赵匡胤掌管禁军。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尉、武清军节度使。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追封皇帝,谥号昭武皇帝,庙号宣祖,安葬于河南郑州市巩义市西村镇常封村西永安陵
赵光义和赵廷美,以及部分赵匡胤后代,家谱记载和父系基因检测结果能够互证的群体,又属于Q—MF10602类型。
赵宋皇室的父系基因类型,已呈现三分之争的气象。
因此现在最紧要的问题,反而不是追究哪一支才是正统,而是赵宋皇室后代的血统如此杂乱,到底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赵从蔼继父爵为国公,又历任高官,生有10子,他的父亲也生有8子,显然不需要私下领养他人之子奉祀。如果是隐秘的血统替换事件,那便更加难以言说了。现今检测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到底是赵从蔼非亲生?还是他的父亲非亲生?按照这种揣测,甚至连赵德昭的血统都值得怀疑。
赵伯澐虽然是赵德昭的六世孙,其墓中陪葬物却出土了南唐君主祭天的玉璧,表明他仍享有较高的宗室地位。他生有三子,他的历代祖先都没有出现独子的情况。
综此来看,赵宋皇室部分宗室成员血统的转换十分可疑,不论是领养、还是入赘都可以被完全排除。那么最大的可能性就只剩下了一种,因为较为宽松的宗室管理政策,至少在赵德昭后代的世代传承之中,出现了一些难以启齿的闺闱秘事。

赵伯澐墓出土的南唐‘投龙玉佩’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定都江宁(江苏南京市),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南吴太和七年(935年),南吴睿帝杨溥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徐齐)。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闽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保大九年(951年),南唐乘南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但不久,楚国故地被周行逢夺取,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中兴元年(958年)李璟去帝号,称国主,并向后周称臣。宋开宝四年(971年)李煜去除“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并请求宋廷罢除不直称其姓名的礼遇,被宋太祖批准。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占金陵,李煜奉表出降,江南政权正式灭亡
现今赵宋皇室的父系基因,已经出现了三个可信度极高类型的局面下,亟需现代人检测样本和古DNA的增加,通过古DNA,或者家谱记载和父系基因类型的对应关系,厘清赵宋皇室血统的真相。尤其是那些出现了血统替换的皇室分支,需要明确问题到底出在哪一个成员身上。
因为南宋皇帝中属于赵匡胤后代的8帝,赵德昭德后代占了4个。如果赵伯澐这一支血统出现了替换事件,源头还能够追溯到赵世括的话,南宋自理宗开始帝系一脉的血统,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结束语
面对3支可信度高,均可作赵宋皇室备选父系基因类型的竞争,Q—MF10602类型只需要一个古DNA加持即可;O—Y20928同样还需要一个,出身于赵光义或者赵廷美后代古DNA与之相同结果的验证。而O—MF396517这一支最占便宜,即便缺乏古DNA的验证,只需要赵光义或者赵廷美后代中,家谱记载详尽,父系基因结果又属于O—MF396517类型,这一支就可以迅速推翻另外两个备选类型。
不过就目前的研究结论和数据来看,Q—MF10602仍是赵宋皇室正版父系基因类型的最大可能性。
原文 宋朝皇室到底经历了什么?有3个不同的父系基因血统,领养还是绿帽?
大宋皇朝之威
我赵宋享国319年,国运昌盛,经济繁荣,科技发展,君臣相和万民安康!昔我太祖太宗打江山,真宗仁宗守江山,内外诸夷,无不威慑!相继求和称臣,我宋赐其金帛,以视一国之强盛富有我宋重视儒家伦理纲常,无其他朝代之宗室操戈,父子相残,观古今王朝,无一匹我皇宋。
羊城名宗 瑶溪大族 宋太祖三弟秦王裔35世 撰

宋太宗赵光义、宋太祖赵匡胤、宋秦王赵廷美
建立大宋皇朝的赵氏三兄弟
赵宋皇室家族史,典型的官宦世家
上四代都是“大唐公务员”
赵弘殷被追谥为“武昭皇帝”庙号宣祖
宋立国初,宋太祖赵匡胤分封父亲宋宣祖武昭皇帝赵弘殷所生的五子,并亲书玉牒十四字,「以别源流、以示子孙、虽至疏远、亦知昭穆、不失次序」,并嘱「吾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赵弘殷生五子:赵匡济(雍王·曹王·赵光济)早薨—赵匡胤(宋太祖)—赵炅(赵匡义·赵光义·宋太宗)—赵廷美(赵光美·魏王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王)—赵光赞(夔王·岐王)早薨。
宋代将赵弘殷的直系后裔称之为“宗室”,赵弘殷的曾祖父的其他后裔,生活在河北保州老家的旁支子孙称“保州远亲”,“保州远亲”共分六房,也称“保州六房”。其中“宗室”分为宋太祖派、宋太宗派和宋魏王派,宗室人员由宗正寺进行管理。宋徽宗时,又创办南外宗正司(河南归德)和西外宗正司(河南洛阳)来管理地方宗室,“保州远亲”也曾置“保州敦宗院”来管理。
赵弘殷(899年—956年),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魏王赵光美的父亲。赵弘殷少骁勇善战,初事后唐王鎔,有功,留典禁军,后汉任护圣都指挥使。入后周,以功累迁至检校司徒,封天水县男,与子赵匡胤分典禁兵。显德三年(956年)去世,追赠武德军节度使。建隆元年(960年),被追谥为武昭皇帝,庙号宣祖,陵曰安陵。

宋宣祖·武昭皇帝·赵弘殷
赵弘殷祖籍涿郡,自幼在保州(今河北清苑县)长大。赵弘殷出身于官宦世家,自称西汉京兆尹赵广汉之后。曾祖赵朓,唐朝官员,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三个县的县令。祖父赵珽,历任幽州节度从事,累官御史中丞。父亲赵敬,历任营州、蓟州、涿州三州刺史。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年间(954~960年),因子孙赵弘殷和赵匡胤显贵,追赠左骁骑卫上将军。
赵弘殷年轻时十分骁勇,擅长骑马射箭,投靠镇州节度使、赵王王镕,担任部下将领,并在此地与杜氏(即后来的昭宪太后)结婚。追随王镕率领五百名骑兵,在黄河沿岸增援后唐庄宗李存勖,立有战功。后唐庄宗喜爱他勇猛善战,于是将他留在洛阳(河南)掌管禁军。后汉乾祐年间(948~950年),赵弘殷前往凤翔征讨王景崇,适逢后蜀军队来援救王景崇,汉军与蜀军在陈仓交战。刚刚交战,赵弘殷就被敌箭射中左眼,但是气势更旺盛,奋勇攻击,最终把敌军打得大败。凭借此次战功,升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后改任右厢都指挥,遥领岳州防御使。其后,跟随后周世宗征讨淮南。前军后退,吴人乘机进攻。赵弘殷率军拦腰攻击吴人,打败敌军。后来,赵弘殷官至检校司徒,封爵天水县男,与儿子赵匡胤一起执掌禁军,时人以为荣耀
赵匡胤祖籍河北涿郡今郡州, 一说保州今保定,家中排行第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三个弟弟、一个妹,俗称赵老三,小名香孩儿。高祖父赵朓,唐时官任幽都县令,追封为禧祖,曾祖父赵珽唐末为卢龙镇幕僚,加兼御史中丞,追封为顺祖。祖父赵敬官拜涿州刺史,后周时赠左卫上将军,追封为翼祖,父亲赵弘殷后周时官至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死后赠武清军度使,追封为宣祖。姐姐累赠恭献大长帝姬,长兄赵匡济早夭,宋朝建立后累赠曹王, 四弟赵匡义·宋太宗、五弟赵匡美·魏王,死后追封涪王,五弟赵光赞早夭,宋朝建立后累赠岐王,妹妹封秦国大长公主,累赠恭懿大长帝姬。
赵家是典型的官宦世家,高祖、曾祖、高祖都是大唐的公务员,到他父亲赵弘殷这一代,大唐帝国已经解体,赵弘殷跟着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四处征战,李存勖后来在洛阳称帝建立后唐,赵弘殷因作战勇猛,被留守洛阳掌管禁军。一家子算是从涿郡搬到河南洛阳来了,赵匡胤因此就出生在洛阳夹马营。跟其他武将不同的是,赵家祖上是官宦世家,而不是军功世家,所以赵家历来比较重视文化教育,加上赵匡胤母亲杜氏也是出自名门,颇有文化素养,夫妻俩对赵匡胤的教育非常重视!
宋朝皇帝的家谱怎样修成?
但是,作为一个五代时期刀口舔血的典型军头世家,老赵家显然没有记家谱的习惯。到赵匡胤时,只知道自己生于洛阳夹马营,能往上追溯的也就四代人,也就是赵朓——赵珽——赵敬——赵弘殷,在赵朓之前还有什么人物,已经搞不清楚了。就模糊地记得在保州有些亲戚,祖上可能是燕蓟人。虽然此时的燕蓟地区在契丹人手上,但这并不妨碍士大夫们通过各种资料考证,把赵匡胤家族与历史上的涿郡赵氏挂上了钩,并把家族历史顺利续到西汉名臣赵广汉的身上。
宋代官修的《会要》和《国史》都认为「本朝,广汉之后也」。
再到后来,士大夫们又把赵氏与传说中的赵国公室之后天水赵氏联系到了一起,说涿郡赵氏其实是天水赵氏的分支,所以赵宋皇室其实源自战国时的赵国。《宋史》就说「天水,国之姓望也」。宋朝也被王国维、陈寅恪等著名历史学家称作「天水一朝」。

赵宋皇室族谱中的‘宋四祖’
禧祖赵朓、顺祖赵珽、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
《元和姓纂》载:战国末年,秦军破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王的兄长公子嘉率其宗室数百人逃往代地(今河北蔚县西南),被拥立为代王。六年后,秦军又攻破了代地,俘虏了代王嘉。代王嘉被俘后,秦国还是比较善待他,只是让其子公辅徙居甘肃天水。公辅的后代在天水附近繁衍生息,形成了天水赵氏。(存疑)至宋神宗时期,为了表明赵宋源自赵国正统,神宗还特封保护「赵氏孤儿」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为成信侯和忠智侯,在绛州为二人立庙。大文豪苏轼弟弟宋官·文学思想家苏辙进一步根据赵国的起源,把赵宋世系追溯至上古时期的伯益,即赵氏祖先造父的先祖。
苏辙:「国朝世系,实自伯益国。天之报益,其在我朝乎。」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部完整的、完美的赵宋皇帝家谱就修完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这样修出来的家谱,到底准确吗?

追溯到赵国的赵宋祖先世系是否真实?
秦统成汉名刘邦,彻配赵陈卞和李
基因调查需谨慎,捕风捉影乱国章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否汉朝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后人
近年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吵得不可开交”
真实可信性有多高?人们各持看法,各执己见
编者认为不会是刘邦后代
网友评论
简明地说,究竟是谁的老婆偷汉子了,也不一定是偷汉子,有可能带着孩子改嫁的。这个可能性较小。可笑!这个作者居然一口否定古人基因,不论是哪一支O系,只是检测结果有些偏差而已。直接把攀附者后代做正主,这个才是真正的现代狸猫换太子吧。不是一个赵吗?哪里一口否定了。
黑脸大胡子,Q系无疑。特征不是y决定的。Y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决定的性别和生殖功能。而且用来确定单倍群的是非重组区非编码段上的突变位点,这些突变属于中性突变,不决定性状,严格来说不是基因。勿扰模式,乱七八糟一堆,糊言乱语一样。朱棣:你是在说我。脸黑是因为军人出身经常领兵打仗。可以看看明朝皇帝画像,朱棣这类马上天子都是黑脸。狸猫换太子可能是真的。狸猫换太子是老二那支的故事。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宋仁宗反而最不可能,因为他压根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一个办法:以酉阳赵氏为准。酉阳赵氏的外孙是大人物,以他们为准!
按照宋太宗赵光义的说法,赵廷美是他的父亲赵弘殷与乳母陈国夫人私通所生,后来陈国夫人被迫外嫁给了另外一个姓赵的,生下了赵廷美的弟弟赵廷俊。太宗太祖有画像相貌相似应该兄弟无疑,赵老三有一定可能不是赵家血脉,当然都是猜测,复旦还测了另外两个,三个样本应该会有两个是一样的。赵光义这番话什么图谋,早已有定论。退一步讲就算赵二这话是真的!也在说明赵三不是金匮之盟主持人杜太后亲生儿子但还是赵弘殷私通下人(孩子乳母)所生子!也是赵宋宣祖种!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大坟岗”出土的赵伯澐棺木
这次发掘,考古学家多为墓中大量的丝织品所惊叹,因为出土文物服饰形制丰富,涵盖了衣、裤、袜、鞋、靴、饰品等,并且纹饰题材多样,包含双蝶串枝、练鹊穿花、云鹤莲花等。同时出土文物织物品种齐全,有绢、罗、纱、縠、绫、绵绸、刺绣等品种。对这批丝绸文物,专家们认为堪称“宋服之冠”!赵伯澐是宋太祖的七世孙,与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眘(原名赵伯琮)为同辈人。《宋史·本纪·孝宗》载明,宋孝宗为“太祖七世孙也。”高宗无后嗣,在选定接班人时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也就是说当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趁周世宗早逝,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幼主周恭帝之位,建立宋朝,逝后被尊为宋太祖。宋太祖又因为“金匮之盟”和“烛光斧影”,兄终弟及而由赵光义继位而为宋太宗。之后,赵宋皇位一直由宋太宗后世子孙继承至宋高宗。因此,宋高宗觉得天下该让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世子孙“享之”了,于是下诏遴选宋太祖之后,并提出在“伯”字辈中选择。接着《宋史·本纪·孝宗》叙宋孝宗世系,“初,太祖少子秦王德芳生英国公惟宪,惟宪生新兴侯从郁,从郁生华阴侯世将,世将生庆国公令譮,令譮生子偁,是为秀王。”赵子偁即宋孝宗之父,对宋孝宗世系追叙到宋太祖赵匡胤,宋孝宗是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之后,赵德芳就是民间所谓“八贤王”。
从宗谱还可知,赵伯澐的后裔,后来徙居温岭大溪。伯澐后裔讲,1947年温岭族人还有到这边上坟的,这曾经是座豪墓,墓前有牌坊,此由“大坟”的土名可知。新中国后,墓地逐渐湮没无闻,牌坊于“文革”期间拆除。如今,地表已无任何遗迹,前几年,他们还曾前来寻找祖坟,结果无功而返
那东北的伊尔根觉罗氏呢?传说有徽钦之后融入此支。福建漳浦县赵家堡村,赵氏家族有皇家族谱,可以检测下他们基因。得看族谱是什么时候修的,如果是明清修的水分很大。那得花钱,不花钱凭啥给你检测。南方越人假宋赵。第二段的“共同始祖”应改为“最近共祖(最后一个共同祖先)”,更准一点的话改叫做“父系最近共祖”。都行。毕竟有过狸猫换太子。有个戏剧,狸猫换太子。没有古代基因检测对比,都是浮云。赵宋是不是有什么遗传病,夭折率这么高。主要是帝系,谁做皇帝谁夭折率高。不过就目前的研究结论和数据来看,Q—MF10602仍是赵宋皇室正版父系基因类型的最大可能性。为什么这样讲?是因为这类型人口更多还是覆盖面更广(能兼顾到赵匡胤三兄弟?)。忘记@相关前文了,里面有详细介绍。请问於菟哥:赵希愚夫妇、赵叔仪、古dna什么时候测出来?什么时候发现的?赵希愚夫妇墓葬2015年发现于温州!他是赵匡胤九世孙!赵叔仪为魏王赵光美五世孙,据传快检测完了!Q。
中古士族当时有官修谱牒和列传,比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代十国时谱牒轶失。赵宋是后起的,名不在中古士族之列。明清修的很多是断层后攀附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测赵匡胤的Y染色体。那还得是赵弘殷的,毕竟还有赵三,赵四也是皇族。其实赵匡胤排行第二!赵匡胤自称殷商后裔,系战国时期宋国后裔,所以国号为:宋。
单凭一个赵伯澐基因不能证实全部赵宋皇室后裔基因都一样,孤证,编者认为赵匡胤不会是刘邦后代,测出赵伯澐基因是刘邦后代“或有内情,不为人知的秘密”,七百年前的事难以考究,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