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以后,如果你还沉迷这4件事,说明你还很年轻​

看一苇 2025-04-21 19:52:39

常听人说“心年轻,人难老”,这话放在五十岁后最是贴切。

脸上添几道皱纹不妨事,骨子里要是丢了活泛劲儿才真要命。

过来人都明白,年轻不年轻全看还能不能为四件事较真。

沉迷学习

《论语》里提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老周头就是现成的例子。

六十二岁退了休,天天抱着孙子淘汰的平板电脑犯愁,开机键都找不着。

小区里卖菜的教他在屏幕上划拉,他愣是记了三大本笔记。

今年夏天暴雨冲塌山路,镇上核桃卖不出去,老周头现学现卖开直播,镜头前拿铁锅炒核桃当背景音,一个月帮全村销了五千斤。

现在他戴着老花镜给村里老太太培训,屏幕上怎么挂商品链接比谁都清楚。

这事说明个理:肯学的人永远不会被时代甩下。

刚开始老周头被儿子笑话“瞎折腾”,可等他把滞销山货卖到外省后,全家都成了直播间观众。

看那些总说“老年人学啥都白费”的,连医院挂号机都要找人帮忙。

学新东西就像给脑子抹润滑油,越转越活泛。

老辈人讲“活到老,学到老”不是空话,能搞懂手机支付,能帮孙子辅导网课作业,这份成就感可比下棋喝茶提神多了。

沉迷运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旧理儿,在爱运动的人身上看得最清楚。

孙大妈五十五岁查出糖尿病那年,医生说她再不运动得天天打胰岛素。

她犟着从家门口的十步路开始走,现在能绕护城河走整圈。

去年跟着视频学八段锦,练着练着把腰间盘突出练好了,现在每天清早领三十多个老头老太在广场操练。

上个月县里搞中老年健身赛,她带着队伍拿回块银牌,奖状裱起来挂餐桌正上方。

运动的门道在这里:筋骨越使唤越灵光。

孙大妈原先上楼梯要抓扶手,现在提十斤大米能小跑着送五楼邻居家。

以前同病相怜的老姐妹们劝她“悠着点”,结果现在个个追着问她锻炼诀窍。

这就像老话说的“户枢不蠹”,转轴常动才不生虫。

那些成天躺沙发看电视的,才六十出头就坐轮椅;

反倒是天天活动筋骨的,七十岁照样能翻土种菜。

沉迷打扮

《增广贤文》里“人靠衣裳马靠鞍”的老话,在会捯饬的人身上总能应验。

李婶五十八岁那年女儿寄回件玫红大衣,她穿着去接孙子被同学喊“你奶奶真时髦”,气得三天没搭理人。

后来想通了,现在每天涂口红才肯出门买菜。

上周社区联欢会,她穿着改良旗袍主持节目,台下老姐妹愣是没认出来,还打听是哪个艺术团请的专业主持。

打扮这事藏着玄机:衣服越鲜亮,心气儿越足。

李婶原先总穿儿女淘汰的灰褂子,走路都低着头,现在逢人就教怎么画眉毛才显精神。

早市卖豆腐的瞧见了,把油乎乎的围裙换成绣花款,豆腐多卖了两成。

倒不是衣裳多金贵,是那份当回事的劲头让人觉得活着透亮。

就像老话说的“佛要金装”,精气神全靠自己拾掇。

那些五十岁就穿得像老太太的,去菜场连小贩都少给二两蒜。

沉迷旅行

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架势,被老赵夫妻学了个透。

儿子给买的智能手机不会用相册功能,倒是装了七八个旅行App。

去年把乡下老屋改造成民宿,收的租金全拿来买火车票。

上月刚从川藏线回来,朋友圈里发牦牛摔跤的视频,配文说“比电视剧里的武打片好看”。

邻居劝“这把年纪别折腾”,老赵脖子一梗:“前三十年上班养家,现在该养养眼珠子了。”

爱闯荡的人最耐老。老赵夫妻每趟出门都要学当地话,在昆明菜场跟人砍价比导游还溜。

民宿老板说遇到他俩最省心,连地缝里的野菜都能问出门道。

这世上的新鲜事就像药铺里的补药,走得多见得多,人自然就精神。

反观那些守着电视看风景的,活到八十岁也觉得白活三十年。

扒开这些热闹表象,内里的道理再简单不过。

《小窗幽记》里那句“人老心不老,入世还少年”说透了关键。

肯跟时代较劲的人,活法自然年轻。

总有人嘀咕“这把年纪还折腾啥”,却不知正是这份“折腾”让人活得精神。

见天儿哀叹“老胳膊老腿”的,多半三十岁就放弃了学游泳;整天说“打扮给谁看”的,买菜都懒得换下睡衣。

反倒是那些较着劲活的人,晨起能打太极,晌午能刷直播,傍晚穿得鲜亮亮跳广场舞,活得比小年轻还有滋味。

说到底,哪有什么“天命之年”,不过是用什么心态过日子。

皱纹长在脸上叫岁月,刻在心里才叫衰老。

能对着新手机琢磨半宿,能为一双运动鞋跑三家店,这样的五十岁,比二十岁的混吃等死强太多。

0 阅读:23

看一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