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港股市场迎来了令人瞩目的“开门红”行情,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开年亮点。在科技股的强势引领下,恒生科技指数一路高歌猛进,截至目前,年内累计涨幅已突破15%,展现出强劲的上涨态势。与此同时,沪指也成功收复3300点重要关口,市场整体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格局。
面对中国股市的强劲表现,国际投行纷纷发声力挺。高盛预计,今年MSCI中国指数有望实现14%的涨幅,在乐观预期下,涨幅甚至可能达到28%。高盛尤其看好中国科技股的前景。
德银则预测,A股和港股将在今年中期超越此前的高点,并认为中国股票的“估值折价”现象将逐渐消失,市场价值有望得到进一步重估。
德银指出,中国正迎来关键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低成本人工智能系统DeepSeek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在知识产权和技术实力方面开始获得全球认可。这也意味着全球AI领域不再是“硅谷主导”的单一格局,而是形成了共同引领的竞争态势,彰显了中国企业在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上的整合能力。
不久前,英伟达、微软、亚马逊等全球顶尖企业宣布接入DeepSeek-R1,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在AI领域的技术实力已获得全球认可。
“斯普特尼克”时刻下的AI产业变革
事实上,中国在多个领域都经历过类似“斯普特尼克”时刻的挑战与突破。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日益凸显。从最初在服装、纺织品和玩具领域的崛起,到如今在基础电子、钢铁、造船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轨迹令人瞩目。
尤其在电信设备、核电、国防和高速铁路等复杂行业中的崛起,中国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以高铁为例,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并且是唯一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的国家,在技术创新、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在人工智能领域,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基础研究、算法开发、高端芯片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对中国实施技术限制政策。然而,随着DeepSeek等中国企业的崛起,全球AI竞争格局被刷新。中国企业在全球AI市场的话语权逐渐增强,推动产业格局向更平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科技股的“重估”机会
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不仅是科技突破、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全球资本市场中,部分中国企业长期存在“估值折价”现象。例如:
在移动支付与零售电商领域,阿里、腾讯虽为全球领先企业,但在市值上与亚马逊等企业仍存在较大差异;
在新能源车领域,比亚迪市值 9510 亿元,仅为特斯拉(1.2 万亿美元)市值的十二分之一 ;

在行业数字化领域,亚太区最大管理软件企业 “用友” 市值 468 亿元,全球知名的企业管理云公司“金蝶” 市值 444 亿港元,亚洲最大零售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 “多点数智” 市值仅 60 亿港元,与跨境电商独立站服务平台Shopify(1532 亿美元),以及提供 CRM、ERP 服务的 SAP(3305 亿美元)、Salesforce(3165 亿美元)相比,估值差距更为显著,进一步凸显出中国企业与国际知名同行在市值方面的巨大落差。
然而,随着中国“斯普特尼克”时刻的到来,未来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中国企业的估值折价有望得到修复。亚马逊、英伟达、微软等全球顶尖巨头对中国技术实力的认可,间接提升了海外客户对中国企业的接纳度,为中国企业出海带来了新的机遇。
德银认为,全球投资者以往严重低配中国资产,类似于几年前回避化石燃料的情况。然而,如今中国公司拥有宽广且深厚的护城河,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主导地位不断巩固,中国股市的估值折价最终应转变为溢价。未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表现充满想象空间,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