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大军快被打散,毛主席急命粟裕速去解围,粟为何拖一个月才动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08-03 00:59:05

1947年8月初,粟裕突然变得有点奇怪。

三个纵队在鲁西南被国军打得到处跑,原本近九万人的主力,损失了三成。毛主席忧心如焚,那时他老人家也正处在被胡宗南追的到处奔波,但仍然记挂华东战场。

毛主席亲自起草电报,命令粟裕赶紧到鲁西南去指挥,最好能打一仗,庶几解我三个纵队之厄。

按理说,粟裕应该比毛主席更着急才对,不用催也得去。结果怪现象来了,在毛主席迭电催促、不断追问到了何处的情况下,粟裕足足拖了一个月,才磨磨蹭蹭地渡黄河南下。

一、粟裕在忙啥

哪三个纵队受损失了?

叶飞一纵、陶勇四纵和宋时轮十纵。因为什么受损失?表面原因是仗没打好,深层次原因且卖个关子。

一、四纵打鲁南,连续攻城不克,又遭遇秋季连绵大雨,部队一直处在野外,战斗伤亡和非战斗减员达到空前的2.2万人,两纵原兵力加起来约六万人。

十纵损失略小,但也挺闹心。原本宋纵与三、八两纵一起行动,陈士榘搞了一个小范围的战略任务分配,三、八纵在前面打,十纵在梁山阻击,牵制邱清泉第五军,使其无法逮住陈唐兵团主力。

宋时轮在鲁西南与邱清泉周旋,遭遇损失不小,一直没有摆脱邱的纠缠。本身战斗力就相对弱一点,又远离指挥部自己打,只会越损失越大,甚至有被打垮打散的可能。后来果不其然,在梁山中子邱清泉奸计,北渡黄河遭遇重大打击,这都是后话。

毛主席有点坐不住了,叫粟裕赶紧带炮纵去鲁西南统一指挥,让陈毅带着六、九两纵去胶东找许谭,两边作战,重心在鲁西南。

主席都下令了,那就去呗?粟裕的反应令人挺迷的,没有马上动,开启了一系列迷之操作。

先是给中央回电,不建议陈毅率六、九两纵去胶东,而是要陈毅一起去鲁西南,六纵也不能去胶东,要跟着陈粟一起去鲁西南。

粟裕的理由是,胶东所剩地域不大,许谭率二、七、九等三个纵队,再加胶东等地方武装足够用了。至于陈毅,也没有必要去胶东加强领导,饶黎谭许四位绰绰有余,反而是鲁西南方向责任重大,没有陈毅不行。

把毛主席的原意改动的不算大,但也不算小,涉及华野整体力量格局的重新安排。从态度上讲,略有点自作主张。当然在战争时期这也不算出格过分,上级权威要让位于敌人的大炮。

毛主席何等心胸,前线指挥员看的最真实,当即复电同意。

那粟裕就赶紧行动吧?没有。

粟裕和中央达成统一意见后,好整以暇地部署了一大批工作。

查《粟裕年谱》和《粟裕文选》等客观史料,大概能梳理出以下工作:

1.陈毅和粟裕谈心,打消谭老板留信批评粟裕导致的负面情绪。陈毅反手就给中央发了个电报,称粟裕和陈赓为我军后起之秀,与彭刘林有的一比。

2.电告华东局,请饶同志和张云逸立即组织党政军机关向胶东转移。

3.电令陈士榘唐亮,要他们配合好刘邓大军的南下行动,牵制好敌军。同时要榘唐克服回山东老根据地思想,多在鲁西南打几仗,给刘邓消除后顾之忧。

4.部署华东地方武装的军事活动。这是缓务中的缓务,粟裕是真能沉得住气。

5.向华东局建议调一批干部到豫皖苏,搞好财政工作。又是长线运子……

6.指挥胶东作战,许谭该怎么打,按什么节奏打,要打到什么效果,不要因为南临战役没打好就丧失信心,得主动打……

7.整顿野战军机关和直属队,对人浮于事、忙得忙死闲得闲死、尤其是没事就下五子棋的冗余人员要清理到野战连队。

连陈毅都受感染了,粟裕都这么悠闲,那我也不着急去鲁西南,而是先去渤海军区处理了一顿后方事务……

二、沙土集小仗而已

粟裕为什么不火速去鲁西南呢。

粟裕当时在鲁中,打完南麻临朐战役后休整,在益都县的山区中(今山东青州)。要去菏泽、郓城一县。中间许多县城都为国民党军所占,直走不好走,要绕道鲁西北,从聊城南下。路程是远了点,但粟裕完全可以带轻便指挥小分队,秘密穿越敌占区过去,毕竟山东老区的社会环境还是利于我军的。

但粟裕没有采取紧急措施,而是有条不紊地带着六纵、特纵,走远道慢慢向鲁西南转移。

救急如救火,为何粟裕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笔者一度想不通。起初从交通条件上找原因。陈毅、粟裕带着六纵、特纵两个纵队和野直机关,近五万人,数目不小,肯定不能轻装兼程而进。而且,我们现在都是高速思维,五百公里开车上高速五六个小时搞定,都觉得问题不大,当时可全都是徒步行进。

但是这个推想不成立,再徒步,也不至于走一个月。从淄博到惠民渡河,再到阳谷到菏泽,大概也就五六百公里,按一天五十公里(任何一支解放军步队闭着眼都能完成),半个月绰绰有余。

越想不通,就越要找原始史料。这就是研究近现代史的一大好处,许多当事人都有回忆录,可以非常精准地探究当事人的思考过程。

比如《粟裕文选》和《粟裕回忆录》。

粟裕回忆说,部队转进期间,他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打,如何打一场具有扭转局面意义的仗。

根据粟裕大将的回忆,笔者概括为粟裕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在哪打。

第二,打谁。

第三,自己何时能打。

前两个问题都是混沌的,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国民党军的状态无法确定,他们哪些部队南下追击刘邓,哪些部队留下来打华野,不确定,单一个邱清泉就无法判定。

只有第三个可以略略确定下来,华野在西线的五个纵队,一、三、四、八、十纵,都需要时间来恢复。

那就索性走的慢一点,大家一边休整补充,一边观察国军动静。

而粟裕带的六纵、炮纵,正好可以当作诱敌而动的诱饵。

既然是钓鱼,没耐心哪成!

本来按粟裕的打算,估计会走的更慢。

结果一线部队和最高领袖都坐不住了,催促说前线有点乱,粟裕不得不先派六纵走捷径到鲁西南先和榘唐等会合。

等陈粟二人姗姗而来时,前线的部队大体上也休整差不多了,这时大家的精神状态也从之前屡战屡挫的失利中缓了过来,急切地询问粟裕怎么考虑的,打不打。

粟裕大将堪称战场心态调控大师!

后来的基本战事经过,网上已有很多讲述的,就不再甩细节了。

主要经过是,假装打郓城,吸引在郓城南面的几支国军整编师来进攻。粟裕算定他们会来解围,因为敌人在鲁西南一直追着我军五个纵队跑,甚至敢于以整编旅为单位追击,胆子很大。

结果正如所料,国军派了四个整编师向郓城靠拢,粟裕选择其中比较靠前的整编五十七师作为围歼对象,在沙土集将其包围歼灭,毙伤两千多人,俘虏七千五百多人,整编五十七师师长段霖茂被活捉。

邱清泉第五军距离沙土集仅二十公里,但被华野阻援部队死死挡住,眼睁睁看着段霖茂覆灭。

这场战斗看似没有什么难度,粟裕手头的兵力都没有全派上用场,参战的有三、六、八、十等四个纵队,叶飞一纵、陶勇四纵在战斗发起后,粟裕感到用不着全投入,叫他们撤出主战场,在一旁掠阵,防备其他国军部队。

这个情节意味着什么呢?

即使粟裕没把六纵和特纵带过来,五个纵队也能办大事。

但是没有人能办得出来。

这说明一个问题,地球虽然离了谁都能转,但华野离了粟司令是真转不明白。

三、缝补大师

同样的事情,在行家手里是行云流水轻松加愉快,不是行家,只会干着急乱跺脚,怨天怨地怨祖宗。

现在我们把开头的关子接过来,到了解开关子的时候了。

叶飞一纵、陶勇四纵和宋时轮十纵。因为什么受损失?表面原因是仗没打好,深层次原因且卖个关子。

深层次原因就是,七月分兵之后,诸将没跟上形势。

华野自1947年初成军以后,一直奉行集中兵力作战的策略,粟裕一直在居中调度,大家都习惯了。吵归吵,摔归摔,有粟在,总能打胜仗。当然粟不是万能的,南临战役也吃了亏。

问题的关键在于,粟裕吃亏不是会连着吃,南临两仗没打好,立即脱身了。榘唐等五个纵队在鲁西南让吴化文这种手下败将追着跑,你可曾看见谁敢在沂蒙山里追过粟裕?

临朐之战打完后,华野指挥部就在青州山区,与临朐遥遥相望,李弥敢来追吗?胡琏敢来追吗?

各位纵队司令,包括临时抬升到兵团司令位置的榘许二位,都没有迅速适应分兵后该怎么打的形势。这是七月到八月各纵连续受挫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毛主席部署的分兵策略错了。

最后再来分析粟裕磨蹭了一个月的时间,真正意义在于哪里?

第一,让大家静一静,暂时沉淀一下。

第二,把兵力布势重新整合一下。

尤其是第二点,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

比如让请饶黎谭到胶东坐镇,那里是丢不得的大后方,粮弹兵出产地,后方医院,海上交通线等等。

比如华东各地方武装的配合活动,调动他们不是急务,但要给一个明确的指示,之前地武都是配合主力大兵团作战,现在大兵团分开了,走了,地武该怎么办?分散活动还是集中活动,破路还是袭击有生力量,粟裕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别看是长线运子,没有一步是多余的。

再比如对许谭的支持打气,反复规劝他们不要因为南临战役的失利而丧失打国军主力的信心……

桩桩件件。

毛主席部署了七月分兵的大任务,可能跨度有点大,粟裕肩负的任务就是把七月分兵带来的巨大战略裂隙缝补起来。

这就是野战军指挥员的天然职责。

这就是磨蹭一个月的意义。

最后,摘选粟裕关于沙土集战役后的一句总结性的话:根据我多年作战实践,在敌人统治区活动,不能只走不打……

这是对分兵后榘唐叶陶等部队失利的高度概括。

亮点是啥?

粟裕回忆录的主语,因为他习惯性的谦虚,都是“我们”,而这里用了“我”。

地球离了谁都能转,华野离了粟司令是真转不明白。

资料来源:

《毛泽东军事文集》

《粟裕文选》

《粟裕年谱》

《粟裕传》

《宋时轮传》

0 阅读:32